中国最能打的地方国企,硬刚列强铁蹄成“化工界华为”-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中国最能打的地方国企,硬刚列强铁蹄成“化工界华为”-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四代掌门,一往无前求创新。

   文丨华商韬略 张久久

  一家想让全国人民都穿得上皮鞋的国有工厂,曾因技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77年版的《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可证贸易手册》中,给技术下的定义是:“技术是一种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不论这种知识是否反映在一项发明、一项外形-jishu]受限,四处寻求跨国公司帮助,却遭到冷眼对待。

  如今,这家曾经的“皮革厂”,已成为国际顶尖的化工企业。

  【打破垄断的决心】

  今年秋招,万华[清代,云南江州人,浙江知县。]化学在各大化工院校宣讲,为应届博士生开出了45万元的年薪,并为入职员工提供购房无息借款与成本价购房资格。

  招聘信息发布当晚,因涌入求职者太多,官网数次崩溃。

  化工行业待遇偏低,是业内公认的事实。万华在用人上的大手笔,突破了“化工行业的天花板”。

  万华底气何来?

  如今的万华,坐拥3400亿市值,连续四年净利润超百亿,是中国唯一拥有MDI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年产量达260万吨,为世界最大的MDI供应商。

  凭借在MDI领域取得的成绩,万华化学被称为“化工界的华为”。

  MDI指的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原材料以石油衍生物为主,是生产聚氨酯[聚氨酯,是在大分子主链中含有氨基甲酸酯基的聚合物称为聚氨基甲酸酯,聚氨酯分为聚酯型聚氨酯和聚醚型聚氨酯两大类。]的关键原料。

  聚氨酯是一种高分子材料,英文名为polyurethane,简称PU,有着较好的弹性和隔热能力,可以制作塑料、橡胶、纤维、涂料、粘合剂等材料。

  聚氨酯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化学家O.Bayer发明,由于配方灵活、性能稳定、产品千变万化,逐步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中。

  其中最主要的用途是生产鞋底原液,此外,聚氨酯还用于合成革[模拟天然革的组成和结构并可作为其代用材料的塑料制品。]、沙发、床垫,汽车、飞机坐垫,空调、冰箱、冷柜隔热材料等,从纺织、家电、建筑、建材,到化工、轻工、线缆、医疗、汽车、交通运输等领域无处不在。

  作为聚氨酯下游重要产品之一的氨纶,因不易变形的特性,更是运动服、休闲服、**、袜子等的面料成分,需求保持高速增长。

  如今,人们的日常生活早已离不开聚氨酯,除了衣帽鞋袜、各类电器,甚至手机壳、智能手表,以及牙套、口罩、防护服、避孕套中,都有聚氨酯的身影。

  虽然MDI是如此重要的原材料,但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都生产不出来,MDI的生产技术被外国牢牢垄断。

  万华化学的起步,就是为了改变MDI“卡脖子”的局面。

  1978年,烟台合成革厂成立,主要从事聚氨酯的开发,是万华化学的前身。

  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彼时,中国还是“布鞋上的国家”,拥有一双锃亮的皮鞋,象征着时髦与身份。

  “让每个中国人都穿得起皮鞋”的任务重要而紧迫,国务院主管工业的副总理***在批复文件上写下,“望越快谈成越好”。

  这是“六五”期间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国家大力支持,建厂轰轰烈烈,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公司从日本引进了聚氨酯合成革生产线,各类成本核算到一起,项目建设总概算4.6亿元,占当年中国财政收入的4%。

  7000人声势浩荡,从全国各地赶到烟台,锦西化工厂副厂长刘永祯[刘永祯 女,66岁,陕西省府谷县人,曾任职于内蒙古准格尔旗中蒙医院,1989年退休。]调任而来,成为万华的第一代掌门人[《掌门人》是1983年上映的功夫喜剧片,由刘家良执导,刘家良、惠英红等主演。]。刘永祯从事化工领域多年,曾担任化工部直属企业总工程师,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

  砂石布满荒地,推土机和工人有序忙碌,数千人齐心奋战五年。1983年,万华终于试车成功,剪彩仪式当天,**领导专程前来庆祝。

  万华由此出发,载着人民朴素的愿望。

  现实不如理想丰满。万华重金引进的MDI生产设备,是日本企业早就淘汰的旧装置,只有60年代的工艺水准,年产仅一万吨。

  即便这套设备过时,日方还在协议中写道,十年之内,万华不能在国际市场销售MDI产品。

  不平等条约背后是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MDI技术起源于德国,涉及工艺流程复杂,需要用到几十种原料进行化学反应,这些原料无法长距离运输,必须在现场生成制备,因此,任何失误都会导致生产失败。

中国最能打的地方国企,硬刚列强铁蹄成“化工界华为”-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与之相应的,是MDI应用范围广泛,有巨大的价值和潜力,历来被欧美国家攥在掌心,严格对外封锁技术。

  万华采购来的MDI装置并没能实现预期的产量,刚开始还能生产五六千吨,到了第四年,机器常出问题,管线总是堵,只能不停地抢修。

  设备运转不稳,厂里员工时常需要举着高压水*清理废物,公司从国外找来技术专家维修,但情况总是“洋专家一走,设备就不灵”。

  董事长[董事长的英文是股东利益的最高代表,它不属于公司雇员的范畴,理论是指公司管理层所有权力的来源。]刘永祯看重技术,四处寻求解决方案。

  终于,万华和一家跨国公司初步达成技术合作意向,洋专家来到万华考察,在生产线上转了一圈,却丝毫未谈及合作。之后,跨国公司又提出想要中国市场调研报告,万华组织了80多个员工在全国跑市场。

  交上报告后,对方却在中国建了厂。

  当时,MDI生产技术一直掌握在拜耳、巴斯夫[巴斯夫股份公司(BASF SE),缩写BASF是由以前的全名「Badische Anilin-und-Soda-Fabrik」(巴登苯胺苏打厂)而来,是一家德国的化工企业,也是世界最大的化工厂之一。]、陶氏、亨斯迈等外国化工公司手里,形成垄断局面,外人很难染指。

  1993年,万华陷入技术僵局时,美国利安德公司正打算出售一种与MDI类似的化学品生产装置,其生产工艺在美国已经被淘汰,万华有意购买。但拜耳公司担心技术泄密,出了市场价的两倍购买,买断后拆掉、报废。

  看见公司受到这样的屈辱,39岁的分厂总工程师丁建生向总厂打报告,表明想要自主研发MDI装置的决心。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丁建生铁了心,拍着胸脯打包票,获得了总厂的批准。

  望着眼前1吨重的老化设备、濒临倒闭的工厂,丁建生知道,这是一场硬仗。

  【砸碎铁饭碗】

  1995年,第一个化工专业硕士来到万华。在那之前,万华没有一个研究生,丁建生的MDI实验摸黑进行了两年。

  人才紧缺,而人才又是技术突破的关键。

  丁建生逼急了,提出一个异想天开的主意,“每年给学校三万,让他们定向培养人才”。

  就这样,东拼西凑,万华终于建立起一支十人的科研小队。

  1982年,丁建生刚从青岛化工学院(现青岛科技大学)毕业分配进厂时,还是个技术员,和其他工人不同,他工作起来干劲十足,曾两三个礼拜,吃住都在厂子里。困了,就趴在几本书垫起来的枕头上睡一会儿。这股干劲,让他一路升至分厂总工程师。

  化工专业出生的丁建生痴迷技术背后的原理,常把复杂的设备拆开来研究构造。半年时间,丁建生和他的团队,将原有的MDI装置拆了又装,装了又拆,直到对每一个部件烂熟于心。

  比装置结构更困难的,是生产中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几十种化学原料在一起反应剧烈,任何环节的疏忽,都会导致实验失败。单靠一次次的尝试,可能永远也无法找到生产失败的原因。

  丁建生想到了用计算机来模拟化学反应过程。当时,银河计算机已经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可达1亿次以上。

  丁建生的想法获得了中科院、国防科大等多家单位的支持,几班人马聚在一起,共同开发能够模拟MDI制作工艺的数学模型,这也是国内首套制造工艺技术软件包。

  研究团队反复关起门反复试错时,公司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国有工厂当工人,是年轻人最好的出路,甚至工厂许多岗位都是“世袭制”,父亲退休后由儿女接班。只要不犯严重错误,就不会被开除,是实打实的铁饭碗。

  因此,厂里工人偷懒、磨洋工成了常态。头几年,依靠国家扶持吃大锅饭,万华经营不善,但也还能勉力维持。

  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国家进一步推行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万华的产品不再由国家调配销售。外国产品涌入,万华产能低、质量差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市场上彻底失去竞争力。

  成本一万一的产品,为了打价格战,只能卖到七八千,万华面临着严苛的市场压力,改变迫在眉睫。

  改革拉开序幕,刘永祯为万华打好的基础,交到李建奎[李建奎,教授,生于1963年5月。]手里。1995年,42岁的李建奎成为万华二代掌门人。

  第一步便是实行全员合同制,这在厂里引起了轩然**,7000人的铁饭碗就此打碎。

  李建奎找来下属,交给他4000人的下岗指标,少一个都要扣工资。

  原本万华有30多个处室,副科长以上的干部就有三四百人。这次大改中,90%的处级干部办理内退。

  精简人员后,万华在业务上也进行了一次大瘦身,此前,万华业务繁多,除了生产聚氨酯合成革之外,还生产硫酸、盐酸等化工产品,并且还有许多后勤辅助单位,如幼儿园等。

  这次改革中,万华只保留主营业务MDI,其余全部剥离,将重心全部放在MDI设备的研制上。

  1995年,万华进行第一次企业制度改革。由烟台合成革总厂改制为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有限公司,是山东第一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

  接着,万华出台《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以创造新技术为目的创新或以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创造的资源为基础的创新。]奖励办法》,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员工可以获得高额奖金。

  依照章程,一位工程师拿了21万元奖金,回到家后,爱人担心他的收入非法,颤颤巍巍给厂里打电话,“这钱能存银行吗?”

  次年,万华终于研究出MDI制造技术,工厂产能达1.5万吨。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德、英、日之后第五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制造技术的国家。而这背后,是研究团队一万多次失败后的结果,废弃的方案能装满一个房间。

  2001年,万华敲响上市钟声,市值不到36亿元。

  上市后,改革并未停止。万华梳理了企业结构,进步一明晰产权关系。并陆续启动“创新工程”、“人才工程”等系列经营方案。之后,万华探索混合所有制,让核心员工掌握一部分股权。

  紧锣密鼓的革新推动万华步入正轨,那场国有企业改革浪潮中,许多国企未跟上步伐,纷纷宣布破产,而万华在危难时刻的坚定变革与技术创新,让往后的崛起成为可能。

  万华修好抛锚的船,再次驶向未知的海。

  【国企中的外企】

  1998年,丁建生出任万华总经理,后出任董事长,年薪两万元,成为万华的第三代掌门人。

  他上任后,将前任董事长李建奎的改革创新精神延续下去,继续带领公司向前。

  第一件事便是引进人才。他招来博士杨勇,开出八万元的年薪,配150平米海景房,比总经理年薪还高。

  同事听闻杨勇的工资,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杨八万”。调侃得多了,杨勇跑去找丁建生辞职,“没有做出成绩,却拿着那么高工资,不合适”。丁建生安抚他,没有效益只是暂时的,公司需要科研人才。

  这是丁建生对于科研投入一贯的态度,他经历过被外国人“卡脖子”的窘境,更加深刻地明白技术是一家化工企业的立足之本。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股市大跌,各行各业都受到严重冲击,外国MDI企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将过剩产品低价倾销到中国市场,比正常价格每吨低700美元。半年时间,涌入中国市场的MDI达10万吨。

  外国产品价格低、品质高,万华失去了竞争力,公司再度面临危机。丁建生稳住大局,一边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扩大产能,同时期,在宁波新建了一条年产达16万吨的MDI生产线。

  产量提高后,价格摊下来,成本大幅降低,万华拥有了打价格战的底气。2004年,万华已经是亚太地区最大的MDI生产商。

  巩固好国内的地盘后,万华将视线放到了海外,想在欧美建立工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降临,许多企业纷纷倒闭,当时的全球第八大聚氨酯巨头,匈牙利博苏[博苏(富马酸比索洛尔片),适应症为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化学公司也出现严重的资金链断裂,想对外出售股权。

  丁建生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带领几个手下,冲到法兰克福,但博苏大股东反应冷淡,即使身处险境,仍旧瞧不上这家刚成立不久的中国企业。

  丁建生撂下狠话:“必须拿下!”他连夜召开团队会议商量对策。讨论结果是,去贷款,不惜一切成本,买进博苏的夹层债务!

  万华拿到了各银行20多亿欧元的贷款承诺,团队开始疯狂买入博苏债券。5天后,万华持有的博苏债券比例就达到了惊人的67%。

  这下轮到博苏坐不住了,双方重新谈判。最终,万华斥资12.6亿欧元,成功并购博苏。通过这次收购,万华成功打开海外市场,合并其30万吨产能,迅速成为全球MDI产能前三的化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