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笋[莴笋(学名:Lactuca sativa L.var. angustanaIrish.)又称莴苣,菊科莴苣属莴苣种能形成肉质嫩茎的变种,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的适应性强,可春秋两季或越冬栽培。莴苣[莴苣(学名:Lactuca sativa),是菊科莴苣属之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的根系浅,吸收能力弱,对氧气要求较高,种植莴苣的土壤以砂壤土、壤土为佳,以春季栽培为主夏季收获。

莴笋频发病害,造成果蔬萎缩腐烂,科学管理保增产-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莴笋频发病害,造成果蔬萎缩腐烂,科学管理保增产-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今天流芳给大家分享莴笋最常见的病虫害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需要的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照进行参考借鉴。

莴笋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现象分为2种,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

▎生理性病害 ▎

莴笋裂茎,裂茎是缺硼造成的一定要补充硼肥、如果缺硼严重的话,除了底施之外还要在生长前期也就是在出笋前期的时候。

莴笋是黑顶这是缺钙造成的,除了底施钙肥之外,在出笋期以后叶面喷施药剂[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连喷两次就可以看到效果了。

▎侵染性病害 ▎

莴笋病毒病,病毒病一定要提前防,而且防病毒[防病毒指用户主动性的防范电脑等电子设备不受病毒入侵,从而避免用户资料泄露、设备程序被破坏等情况的出现。]的同时一定要加入锌肥,在莴笋定植上之后缓苗后大概五至七天进行开始叶面喷施防病毒的药剂,七至十天喷施一次,连喷两次。

菌核病[菌核病由核盘菌属(Sclerotinia)、链核盘菌属 (Monilinia)、丝核属(Rhizoctonia)和小菌核属(Sclerotium)等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和灰霉病[灰霉病是露地、保护地作物常见且比较难防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原菌生长温度为20~30℃,温度20~25℃、湿度持续90%以上时为病害高发期。],这两种病害防治起来是一样的,就是在莴笋的出笋期叶面喷施适用药剂,而黑腐病和细菌性软腐病,这俩病都是细菌性病害,针对这两个病害可以提前叶面喷洒农用药剂。

莴笋菌核病是由核盘菌侵染所致真菌病害,多从茎部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引起组织发病腐烂。表面有白絮状菌丝,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病株上部很快萎缩死亡。低温潮湿,多雨或田间积水以及密度过大,均能促进发病。 防治方法和灰霉病是一个防治措施。

莴笋频发病害,造成果蔬萎缩腐烂,科学管理保增产-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莴苣霜霉病[霜霉病指的是由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危害及防治 ▎

危害:

莴苣幼苗期、成株期都是可以发病的,以成株期发病为主。主要为害莴苣叶片,莴苣种植病斑初呈黄绿色,无明显边缘,随后扩大莴苣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叶片背面生白色霉状物。莴苣霜霉病多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渐向上蔓延,后期病斑变为黄褐色,常常多个病斑连成一片,导致叶片干枯。

病害防治:

我们在种植莴苣的前期,务必选用选用抗病好,优质高产的品种。对于莴苣茬口轮作,重发病地块提倡与禾本科作物一至两年轮作,这样可大幅度减少田间病菌来源。同时注意用药剂进行拌种,并且加强莴苣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以及合理肥水,增强田间通风透光,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促进植株健壮,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销毁,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病菌以菌丝体以及卵孢子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种植或潜伏在种子上越冬。在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是植物或真菌制造并容纳孢子的组织。],通过雨水反溅、气流及昆虫传播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叶片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

莴笋频发病害,造成果蔬萎缩腐烂,科学管理保增产-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病菌侵染后出现病斑,在受害的部位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温度范围一至二十度。最适发病的环境温度为十五至二十度,相对湿度百分之九十以上,最适宜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发病潜伏期为三至五天。对于药剂的防治,我们可到当地农用药剂售卖处进行咨询购买。

对于莴苣的病害,我们农民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植保方针,因地因时制宜,综合运用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多种防治措施,进行对病害的有效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