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菜[香菜又名芫荽、盐荽、胡荽、香荽、延荽、漫天星等英文名Coriander Herb。]属耐寒性蔬菜,性喜冷凉,生长适温为12℃~26℃,但耐热性也较强。香菜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有机质含量高的壤土更有利于香菜生长。秋季露地种植的香菜进入生长旺季,管理上应抓好“五防”。
一、防杂草
一般整个生长期松土、除草2~3次。
第一次多在幼苗[【词目】幼苗【读音】yòu miáo【释义】种子发芽后生长初期的幼小植物体。]顶土时,用小耙子轻度破土皮松土,消除板结层,同时拔除出土的杂草,以利幼苗出土生长。
第二次于苗高2~3厘米时进行,条播的可用小平锄适当深松土,结合拔除杂草。
第三次是在苗高5~7厘米时进行,及早除草,可促进幼苗旺盛生长。待叶部封严地面后,不管条播或撒播,均不再中耕松土,但仍要注意防除杂草,这时可用香菜专用苗后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
二、防烂心
如雨水较多,对刚出苗不久的香菜危害很大。
大雨过后,再骤然转晴,极易导致香菜烂心。
雨后接着轻浇一遍井水,量以不淹没幼苗为宜,喷施新高脂膜一次,可防香菜烂心。
三、防抽薹
秋季露地种植的香菜,尽管不会因为苗期受低温影响而抽薹,但是却会因长日照而抽薹,这就要求生产中选择耐抽薹的香菜品种。
另外,加强肥水管理,全生育期宜浇小水,共浇水5~7次。
浇头水时,轻追提苗肥,每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以后每浇2~3次水追一次尿素,每亩10~12.5公斤。
四、防红秆
香菜红秆,即香菜的茎叶部分由绿变红,降低了香菜的商品价值,收购价格大减。
秋季露地种植的香菜,其茎叶会受强光照射而变红,特别是在间苗[间苗又称疏苗。]过晚(株高超过8厘米)时易出现。
要想预防香菜出现红秆,一是早间苗,每间一次苗喷施一次新高脂膜,在生产中,以幼苗长至3厘米高间苗为宜,并保持间苗后的株距在2厘米左右。
二是根据光照情况适当覆盖遮阳网。
三是防霜冻,在霜冻来临之前,喷施赤霉素可有效防止霜冻红秆现象。
五、防缺素
在香菜生长期间喷施叶面肥等可促进细胞原生质流动,起到显著的绿叶、膨大效果,可使香菜茎秆粗壮、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肥厚、叶色鲜嫩、植株茂盛,天然品味浓。
同时可提升抗灾害能力,减少农药化肥用量,降低残留,预防小叶、黄化、粗缩、卷叶等生理及缺素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
六、防病害
香菜的病害主要有:菌核病[菌核病由核盘菌属(Sclerotinia)、链核盘菌属 (Monilinia)、丝核属(Rhizoctonia)和小菌核属(Sclerotium)等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根腐病[根腐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该病会造成根部腐烂,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最后全株死亡,主要表现为整株叶片发黄、枯萎。]、叶枯病[叶枯病多从叶缘、叶尖侵染发生,病斑由小到大不规则状,红褐色至灰褐色,病斑连片成大枯斑,干枯面积达叶片的1/3-1/2,病斑边缘有一较病斑深的带;病健界限明显。],斑枯病[属半知菌亚门,病原菌有两种,分别为杨生小球壳菌和杨小球壳菌。]和白粉病[白粉病,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
1.菌核病:病地实行轮作,或进行土壤消毒;用无病种子或药剂拌种;生态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整个生长期要加强放风,降低湿度以减轻病害发生。
2.叶枯病,斑枯病:这两种病害点片发生,但一旦发病,病情即迅速蔓延,造成的危害比较严重。
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感病后变黄褐色,温度大时则病部腐烂,严重的沿叶脉向下侵染嫩茎到心叶,造成严重减产,因此对这两种病害要特别加以防治。
采取以种子消毒为主的预防措施,用多菌灵[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500倍液浸种10~15分钟,冲洗干净后播种。
其次是加强管理,在扣棚初期湿度偏高时要注意放风排湿,发现病害要及时喷药防治,用多菌灵600~800倍液、代森锰锌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百菌清500倍液,两种以上混合使用效果更佳。
3.根腐病:多发于低洼、潮湿的地块,香菜根系发病后,主根呈黄褐或棕褐色,软腐,没有或几乎没有须根,用手一拔植株根系就断,地上部表现植株矮小,叶片枯黄,失去其商品性。
防治方法是尽量避免在低洼地上种植,湿度不能长期过大。
药剂防治以土壤处理为主,可用多菌灵1kg拌土50kg,播前撒于播种沟内,因根腐病一般都在10月份冬前发病,所以应在扣棚前进行防治,主要用多菌灵600倍液灌根。
4.白粉病:香菜植株地上部均可染病,但主要为害叶片、茎和花轴。
先在近地面处叶片上发病,初现白色霉点,后在霉点上扩展为白色粉斑,生于叶两面。
茎染病多发生在节部,条件适宜时,白粉状物迅速布满花器和果实,多由植株下部向上扩展,后期菌丝由白色转为淡褐色,病部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囊壳。
(1)选育抗白粉病品种,加强棚室温湿度管理。
(2)采收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越冬菌源。
(3)露地或棚室可选用5%多抗霉素、25%吡唑醚菌酯、枯草芽孢杆菌等。隔7~21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关注我们,您的肯定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