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万亩次!河南安徽江苏偏重发生,小麦赤霉病防控吹响集结号

2020年,

赤霉病[小麦赤霉病 症状 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给我国小麦[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地区。]生产带来巨大威胁威胁!

8000万亩次!河南安徽江苏偏重发生,小麦赤霉病防控吹响集结号

在安徽,

小麦赤霉病将大发生[发生最早出自汉 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

自然发病面积(即在不开展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的情况下)约3500万亩;

在河南,

预计4月上中旬的降雨过程与豫南小麦扬花期高度吻合,

专家会商预测小麦赤霉病在豫南、豫东南呈偏重[偏重,指一头重,不平衡;特别看重。]发生趋势。

在江苏,

田间稻桩带菌率近5年最高,赤霉病偏重流行风险高;

……

8000万亩次!河南安徽江苏偏重发生,小麦赤霉病防控吹响集结号1

河南小麦赤霉病、条锈病偏早偏重发生

据河南省植保机构监测和气象部门预测,当前抽穗扬花期的阴雨天气极易导致小麦赤霉病暴发流行,小麦条锈病在河南扩展蔓延速度明显加快。

据河南发布通知显示,河南植保部门已在南阳、信阳、驻马店等10个市53个县(市、区)发现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达81万亩,比一周前增加了一倍,是近年来同期发生最为严重的一年。

另外,随着外地菌源持续大量传入,加之3月下旬至5月上旬我省气温适宜、降雨偏多,小麦赤霉病是典型气候型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抽穗扬花期遇阴雨天气极易导致暴发流行。据河南省气候中心预报,4月上中旬我省有多次全省性降雨过程,与豫南小麦扬花期高度吻合,专家会商预测,小麦赤霉病今年在豫南、豫东南呈偏重发生趋势。

据了解,农业厅要求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把植保、农技、种子、土肥、乡镇区域站等农业技术人员组织起来,采取单位包乡(镇)、技术人员包村的方式,进行网格化监测,力争7天之内将所有麦田普查一遍。

另外,河南省财政日前已安排1.9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小麦赤霉病、条锈病、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并要求市、县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整合涉农资金等渠道,进一步加大对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防控工作的支持力度。

8000万亩次!河南安徽江苏偏重发生,小麦赤霉病防控吹响集结号2

安徽

3500万亩麦田面临赤霉病威胁

5000万专项资金补助35个主产县

近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在小麦赤霉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0年,小麦赤霉病将在安徽省大发生,预测约八成麦田或将受到赤霉病威胁,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据安徽省植保总站组织的专家会商结论和田间调查结果,预测今年小麦赤霉病将全省大发生,其中淮北东北部地区偏重发生,全省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病面积(即在不开展防治的情况下)约3500万亩(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八成左右),需实施预防[预防是指预先做好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偏离主观预期轨道或客观普遍规律的应对措施,汉语拼音为yù fáng,注音为ㄧㄩˋ ㄈㄤˊ。]面积约8000万亩次。

据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徽小麦赤霉病大发生,主要依据以下四点:

一是近年小麦赤霉病在我省重发频率高,麦稻(玉米)连作面积大,田间菌源逐年积累。当前,各地田间菌源量已满足赤霉病大发生条件,随着气温上升,田间菌源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二是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上中旬,合肥以南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有连阴雨,将有利于赤霉病发生流行;

三是我省小麦主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不强,沿淮淮北主产麦区高感品种比例较大,淮北旱茬麦区部分田块播种量大,沿淮及其以南的稻茬麦区因播期偏迟,田间秸秆**和大小苗现象较普遍,赤霉病流行风险高;

四是据各地植保站镜检调查,今年小麦总体生育期提前5-10天,预计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易感病生育期吻合度高,有利于赤霉病菌侵染流行。

据了解,安徽省接下来要抢在20天左右时间里,对全省4300多万亩小麦普遍开展两次防治,防治总面积达8000万亩次。

与此同时,安徽省级财政切块5000万元,专项用于35个小麦主产县(市、区)开展赤霉病防控。各地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强化防控物资保障。截至3月30日,全省已统筹赤霉病防控资金1.75亿元,用于采购赤霉病防控药剂和统防统治作业服务等。

8000万亩次!河南安徽江苏偏重发生,小麦赤霉病防控吹响集结号3

江苏小麦穗期病虫偏重,收存这份防治指南

小麦穗期是赤霉病、白粉病[白粉病,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蚜虫等多种病虫发生危害高峰期。据江苏省植保系统网络会商和专家分析,预计今年江苏小麦穗期病虫总体呈偏重流行态势,其中赤霉病偏重流行风险高。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2日发布《2020年小麦赤霉病等穗期病虫发生趋势与防治技术意见》,要求各地加强监测预警、宣传发动和服务指导,全面打好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防控攻坚战,全力保障小麦丰产丰收和质量安全。

综合分析小麦苗情与品种抗性、病虫发生基数以及天气趋势等因素,预计全省小麦穗期病虫将偏重发生,其中赤霉病偏重流行风险高;白粉病中等发生,其中沿淮、沿海局部偏重发生;蚜虫中等发生;叶锈病在沿海、沿淮等地中等发生,条锈病在苏南、沿江等地中等发生;粘虫在沿海、沿江偏轻至中等发生。草地贪夜蛾在南方省份发生早,境内境外虫源数量高,随着西南季风逐渐增强,会大量迁入我省。3月31日,邳州已查见草地贪夜蛾成虫,如果4月份迁入我省虫量高,可能首先迁入麦田危害小麦。

8000万亩次!河南安徽江苏偏重发生,小麦赤霉病防控吹响集结号4

2020年全国小麦赤霉病防控指导意见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20年3月30日)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主产区常发性重要病害,不仅严重影响小麦高产稳产,而且发病后产生的真菌毒素(DON)污染麦粒,影响小麦质量安全,对人畜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据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监测和专家会商分析,预计2020年小麦赤霉病长江中下游、江淮麦区大流行,黄淮麦区偏重流行。为推进科学防控,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以下防控意见。

防治策略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温湿气候型重大流行性病害,可防、可控、不可治,必须立足预防。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等小麦赤霉病常年重发麦区,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黄淮中北部、华北等常年小麦赤霉病偶发麦区,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不放松,科学防控,有效降低病害流行风险,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安全。

防治技术

在加强肥水管理、降低田间湿度的同时,及时喷施对路药剂预防是目前控制赤霉病发生流行、降低毒素污染的关键措施。应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适期用药。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最佳时期。长江流域、江淮、黄淮等常发区,全面落实“见花打药”预防控制措施,如遇连阴雨、长时间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需进行第二次防治的,应在第一次用药后5-7天再次施药。黄淮北部、华北、西北等偶发区,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一旦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的天气,立即组织喷施“保险药”,严防病害发生流行。

(二)坚持合理选药。选用对路的药剂种类、足够的有效剂量,是保证预防控制效果的关键。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等赤霉病重发区,以及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应优先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谨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尽量选用微乳剂等耐雨水冲刷剂型,注重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

(三)坚持科学施药。选用高效的施药器械、适宜的助剂和稳定剂,是保障预防控制效果的基础。推荐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无人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应尽量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性能。无人机尤其是多旋翼无人机作业,应保证药液量并注意添加沉降剂。

(四)坚持一喷多效。小麦穗期是小麦多种病虫盛发期,也是防控的关键期。各地应以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和科学混配防控药剂,兼顾做好吸浆虫、蚜虫、条锈病、白粉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同时,注重防病治虫和控旺防衰相结合,分类指导、药肥混用、保粒增重。  

小麦赤霉病防治歌

小麦赤霉有多样,
苗枯茎腐且不讲,
生产就怕红头瘴,
一旦发生悔断肠。
赤霉病害流行广,
淮河沿海和沿江。
发病较轻还能扛,
重发年份穗少粮。

赤霉本属子囊纲,

高温高湿病害酿。
扬花期间来热浪,
就怕连绵阴雨降。
高温高湿重叠长,
病菌侵染更猖狂。
发病初期穗枯黄,
湿度大时披红妆。
病粒含毒不可尝,
品质低劣无市场。
赤霉防控可循章,
从种到收唱一唱。
病菌繁殖和生长,
植株残体是温床;
秸秆还田要提倡,
适量利用深埋藏,
违背规律得不偿。
耐病品种有保障,
农资门市多推广。
肥水管理要加强,
绿色种植保健康。
农药施用防火墙,
两次用药来预防。
打药时间记心上:
晴天見花第一*,
遇雨靠前抢一抢,
雨后补治不能忘,
药肥混用三合汤,
防病治虫促灌浆。
再过五天第二仗,
仅防赤霉这一项。
药品选用要良方,
氰烯系列美名杨,
防病控毒有名堂。
戊咪丙戊全在岗,
当前施用还正旺。
最后一招抢晒场,
颗粒归仓心不慌。

中原农资宝典综合整理

-END-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