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锈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

在豇豆[豇豆(学名 Vigna unguiculata),俗称角豆、姜豆、带豆、挂豆角。]种植过程中,豇豆锈病[由4,00 0种以上真菌引致的几千种重要经济植物和杂草的病害。]是豇豆的三大主要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之一,在海南豇豆种植区普遍存在。豇豆锈病的爆发直接导致豇豆减产及品质下降,对豇豆的生产有较大影响。下面小编整理出海南豇豆锈病的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一起学习下吧。

1、症状

豇豆锈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

豇豆锈病多发生在较老的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上,逐渐向上部蔓延,严重时病叶黄褐色干枯早落,植株早衰。侵染[昆虫或多细胞寄生物寄居在寄主的皮肤、粘膜表面或其附属器上,持续地侵扰寄主的现象。]初期一般在近地面成熟的叶片背面形成淡黄或白色小斑点,扩大后形成具有黄色晕圈的红褐色脓疱,即夏孢子堆,脓疱破裂后散出红褐色粉末即夏孢子。

侵染后期叶片上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可致使叶片变形和早落。此外,叶片正面及茎、荚上有时会产生黄色小斑点状的性孢子器,随后在这些性孢子器的周围可产生橙红色斑点,即锈孢子器。一般情况下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较少发生。

豇豆锈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1

2、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病毒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

豇豆锈病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锈病目豇豆属单胞锈菌( Uromyces vignae Barcl),属于真菌性病害。

3、发病条件

在海南,夏孢子是豇豆锈病的最初侵染源。夏孢子在10~30 ℃温度范围内萌发,适宜温度为16~22 ℃。

豇豆生长期间锈病病菌以夏孢子重复侵染为害,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主要通过气流传播,雨水也能传病,形成重复侵染后加快了病害的发展。

叶面结露和面上的水滴是病菌萌发和侵入的先决条件。日均温度23℃,相对湿度90%时,其潜育期[是指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出现明显的症状为止的这一时期。]最短,为8~9天;日均温度在24℃,且连绵阴雨,病害易于流行。豇豆生长中后期较苗期更易感病。

前期施用氮肥过多,造成田间郁闭,利于病害发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和密度过大等发病重。

豇豆锈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2

4、防治方法

1. 加强田间管理

避免前期氮肥施用过多。合理密植,采用高畦栽培及拔藤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处理。

2.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15%三唑酮[三唑酮属于低毒性杀菌剂。]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或50%醚菌酯干悬浮剂[防沉淀剂一般指悬浮剂。]30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1000倍液,每隔10~15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文章来源:惠农网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海南农技通”微信公众号

测土配方施肥 | 动植物疫病诊断

专家在线咨询 | 分享农业知识

发布农业政策 | 发布农产品价格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