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苦瓜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苦瓜[苦瓜又名凉瓜,是葫芦科植物,为一年生攀缘草本。]属葫芦科植物,雌雄同株,成熟后的果实[果实(英文名称fruit)是被子植物的雌蕊经过传粉受精,由子房或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等)参与发育而成的器官。]呈黄色。苦瓜植株[植株(学名:Angiospermae)包括根﹑茎﹑叶等部分的成长的植物体。]花期集中在春夏两季,结果后果实呈长椭圆形,表面存在若干突起。现阶段亟需解决苦瓜病虫害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问题。

1. 白粉病[白粉病,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

温室苦瓜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1.1 症状

苦瓜患白粉病后,将导致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受损,初期以直径4~6mm的白粉斑居多,后续病情逐步发展,斑点连接成块,可见叶片泛黄,随时间延长而干枯,果实数量减少且品质下降。

1.2病因

白粉病为真菌性病害,冬季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病毒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聚集于病残体,次年开始侵染[昆虫或多细胞寄生物寄居在寄主的皮肤、粘膜表面或其附属器上,持续地侵扰寄主的现象。]植株,分生孢子可进一步扩大感染面积。待气温回升后,病菌[病菌是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 和病毒,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um)。]可获得更适宜的生长环境,蔓延速率加快、覆盖范围扩宽。在氮肥施加量偏多时,易导致植株发病程度加深,危害逐步增加。

1.3 防治

一是加强对种子品质的控制。选择高品质的种子,经浸种和土壤[土壤(英文名称:Soil)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消毒后用于种植,应保证种植现场通风条件良好且土质具有足够的肥力。二是合理密植。以每667m2种植400~500株较为合适,种植期间加强通风,给植株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及时排涝。遇强降雨天气时应做好排水清沟工作,确保田间无积水。四是辅以药物防治措施。选择晴菌哩与乙嚓酚磺酸酷相结合的施药方式,通过内吸性杀菌剂的应用,防护整个植株。

温室苦瓜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1

2.猝倒病[猝倒病俗称“倒苗”、“霉根”、“小脚瘟”,主要由瓜果腐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侵染所致。]

2.1 症状

猝倒病的典型症状在于叶片枯萎,茎基部和根部维管束组织均转变为褐色,严重时存在腐烂现象。

2.2 病因

猝倒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可寄居于土壤内,越冬后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病菌开始侵染苦瓜植株,并可借助灌溉水的载体作用,逐步侵染至其他植株。若种植区使用到未充分腐殖的土杂肥,或是现场地势偏低而具有潮湿阴暗的特点时,均容易导致猝倒病的发生。

2.3 防治

一是合理挑选播种时间。根据苦瓜喜温的生长特性,要求播种时气温要在15~30℃之间,不宜过低。二是注重对品种的选择。以抗猝倒病能力强的种子为优先选择对象,可对其采取浸泡和消毒处理,经此流程后再播种,随后在土壤上层覆盖营养土,以保证土壤与植株生长需求的相适性。三是辅以药物治疗手段,可喷洒72.2%的普力克水剂400倍液,每隔1周喷1次,连续喷施3~4。

温室苦瓜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2

3. 蔓枯病[又称“黑腐病”,主要露地雨季发生,茎、叶、瓜及卷须等地上部受害,不危害根部。]

3.1 症状

蔓枯病主要侵害苦瓜植株的茎蔓,同时对叶片和果实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危害。植株患病初期,以梭形病斑居多,后续该病斑持续发展,形成不规则形状,病斑处明显开裂,在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时将导致整株死亡。

3.2 病因

蔓枯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可通过土壤越冬,次年对植株造成侵染,可通过风雨传播,以气孔、伤口等部位为主要入侵区域。

3.3 防治

一是挑选优质品种,要求其具有较强的抗病性。二是合理处理种子,可利用40%的福尔马林和50%的双氧水浸泡,此环节持续时间以30min内为宜。三是对土壤进行处理,如通过翻耕的方式晾晒,撒适量草木灰,调节土壤酸碱性,以达到抑制病菌滋生的效果。四是通过药物加以防治。先采用38%恶霜嘧铜菌酯800~1 000倍液或用25%溶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全株喷施,然后可用新高脂膜粉剂500倍液,以喷雾的方式使其均匀分散在苦瓜植株叶片上,形成隔绝“屏障”,从源头上降低病菌感染的发生概率,确保植株可正常发生光合作用。新高脂膜粉剂喷雾处理频率为每周2~3次,持续治疗2周,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4. 炭疽病

4.1 症状

叶片初期可见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续其颜色逐步发生转变,从灰白色变为褐色,可见茎蔓处的病斑以椭圆形居多,边缘部分呈明显的褐色。果实方面,初期存在水渍状褐色病斑,随时间延长而转变为黄褐色且具有不同程度的凹陷。植株生长环境湿度偏高时,病斑表面还将附着部分黏液。

4.2 防治

一是采取农业防治措施。以优质的抗病品种为宜,可选取与种植环境相适应的非瓜类作物,3年以上轮作;提高现场通风水平,加大排湿力度;施加适量磷钾肥;注重种植园区的清理,例如杂草及病残体等。

二是采取化学防治措施。70%的甲基托布津500倍液、65%的代森锰锌600倍液等,遇病症较重的植株时,每7~10d组织一次喷雾处理,持续约2~3次后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