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水稻是草本稻属的一种,也是稻属中作为粮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赤枯病[赤枯病,在我国华东地区常有发。]是一种水稻生理性病害,俗称”坐棵”、”铁锈病”。盐碱[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地水稻赤枯病发生在插秧后3~4周,主要是由于盐碱地施肥不合理、土壤[土壤(英文名称:Soil)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呈碱性或弱碱性,土壤含盐量高,水稻缺钾、缺磷、缺锌等营养元素[怀孕是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你怀孕之后,一个可爱的胎儿就开始在妈妈的肚子里成长起来。]及水层管理不当等原因造成的。赤枯病使水稻功能叶片受损,失去光合作用,减产严重。
一、盐碱地水稻赤枯病的症状
在分蘖期[分蘖期(tillering stage),禾谷类作物的物侯期。]发生,分蘖盛期发病严重,移栽后返青[返青,指植物的幼苗移栽或越冬后,由黄色变为绿色,并恢复生长。]迟缓,病株矮小,生长缓慢,根系[根系是一株植物全部根总称。]变黑或深褐色,根系短小,新根极少,节上生迈出生根,分蘖减少,叶片狭长而软弱披垂,下部叶自叶尖出现针尖大的红褐色病斑,沿叶缘向基部扩展变为黄褐色,并产生赤褐色[中国新生代独立摇滚乐队——赤褐色乐队。]或暗褐色斑点或条斑。严重时自叶尖向下赤褐色枯死,整株仅有少数新叶为绿色,似火烧状。
水稻赤枯病症状
二、盐碱地水稻赤枯病发生的原因
1、盐碱地土壤的碱性高。在碱性土壤中,特别是pH>8.5时,许多微量元素如硼、锰、锌、铁等有效性会大大降低,致使作物感到这些营养元素不足,并发生缺素性生理病害。
2、盐碱土壤的盐碱离子[离子是指**由于自身或外界的作用而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达到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或2个(氦**)或没有电子(四中子)的稳定结构。]含量高。盐碱土壤中的阴阳离子含量高,如碳酸根、碳酸氢根、钠离子、硫酸根等阴阳离子,致使土壤和水层中溶质的浓度升高,它使植株细胞溶液中的溶质的浓度与土壤和水层中溶质的浓度的差值变小,致使二者的渗透压压差变小,影响了养分离子在土壤溶液中的扩散,对水稻根系吸收养分造成困难。
3、盐碱土壤的透气性差。盐碱地土壤团粒结构[土壤团粒结构是由若干土壤单粒粘结在一起形成为团聚体的一种土壤结构。]差,土壤的孔隙度少,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差,土壤的透水透气性差,这些因素都影响水稻根系的发育,降低根系活力,影响水稻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4、不合理的水层管理。盐碱地土壤团粒结构差,在长时间深水灌溉的条件下,土壤中的离子还原性[还原性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分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能力。]提高,水稻吸收吸收这些还原性养分,致使水稻中毒,抑制了水稻对钾、磷、锌、硼的等养分的吸收,使水稻返青慢,分蘖少。在缺氧的强还原条件下,硫酸根还原为硫化氢气体,硫化氢能抑制很多生物酶的活性。在缺氧条件下,水稻进行长时间的无氧呼吸,不仅降低了水稻的能量供应,而且无氧呼吸将产生大量的乙醇,会引起水稻细胞中毒。
水稻赤枯病症状
5、缺磷型、缺钾型、缺锌型和中毒型赤枯病。土壤中的有效态磷、速效钾、有效锌含量严重缺乏,会导致赤枯病的发生,缺钾型赤枯病主要表现为:在分蘖盛期发生严重,当氮钾比(N/K)降到0.5以下时,下部第一片叶沿叶尖、叶缘逐渐变红、干枯、变焦,叶片上出现针尖大的红褐色锈斑,严重时,并扩散到下部第2片叶,下部第一片叶逐渐枯萎直至死亡;缺锌型赤枯病主要表现为:发生初期叶身中肋和叶边缘褪色白化,后变为棕红色。缺锌型赤枯病主要发生在淹水的地块,水稻长期深水灌溉,大量的硫酸根还原成硫化氢,有机质分解生成的有机酸、甲烷、二**碳,三价铁还原成的二价铁等有害物质直接被水稻吸收;缺磷型赤枯病主要表现为:初在下部叶叶尖有褐色小斑,渐向内黄褐干枯,中肋黄化。根系黄褐,混有黑根、烂根;中毒型赤枯病主要表现为:移栽后返青迟缓,株型矮小,分蘖很少。根系变黑或深褐色,新根极少,节上生迈出生根。叶片中肋初黄白化,接着周边黄化,重者叶鞘也黄化,出现赤褐色斑点,叶片自下而上呈赤褐色枯死,严重时整株死亡。
水稻赤枯病症状
6、返青分蘖期间长时间低温。在水稻插秧返青期间,在长时间的低温条件下,秧苗根系生长缓慢,水稻根系活力下降,吸收养分的能力下降,盐碱离子对根系造成一定的危害,使水稻吸收养分困难。表现为水稻根系柔软,白根少,根细而短小。水稻上部叶片变成黄绿色,叶片上出现很多针状的红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直至整个叶片变红干枯。
7、氮肥施用过量。在赤枯病发病初期,水稻根系活力降低,吸收养分的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大量施用氮肥,使土壤严重缺氧,使土壤处于无氧条件下,使土壤中还原性物质增多,还原性增强,毒害增强,加重根系毒害程度。
水稻赤枯病症状
三、水稻赤枯病综合防治技术
1、合理整地。实施秋天翻地,利用土壤坷垃形成的空隙,增加土壤的容重,提高土壤的孔隙度,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在春季水耙地时,耙到为止,不要打浆,只要土壤表层有1~2厘米即可,增加土壤的孔隙度,保持良好的通气性。
2、科学进行水层管理。在花达水位浅插秧,插秧深度不超过2厘米,插秧后,返青前,灌苗高2/3的水护苗。在有效分蘖期灌3厘米浅水增温促蘖。采用浅水插秧、浅水灌溉、勤灌溉的管理方法。浅水有利于提高地温、水温,加快土壤还原速度,提高磷、钾、锌等营养元素的溶解度和有效性,有利于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土壤供氧量,有利于根系快速吸收养分,促进生根,促进分蘖。灌水在早晨为好,如有落干,第二天早晨再灌,白天尽量不灌水,不落干,以免带走热量。
3、 增施有机肥。盐碱地土壤盐碱含量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差,透水透气能力差,土壤肥力低,理化性质差等特点。有机肥中的腐殖质能与碳酸钠、碳酸氢钠形成腐植酸钠,腐殖酸钠能促进根系发育,腐殖质具有的活性功能团对土壤中有害的阴阳离子具有螯合和络合作用,减轻盐碱离子的危害,有利于发根促苗。有机质能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增加土壤的容重,增强土壤的氧气供应能力,切断土壤返盐碱的毛细管,抑制返盐。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状,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透水、透气能力。
4、科学施用底肥和追肥。施肥时要注意氮磷钾硅锌等养分合理搭配,底肥选用高浓度硫酸钾型复混肥(氮、磷、钾:12-18-15或13-17-15),不要施用氯基型复混肥,因其带入的氯离子会加重对水稻的盐害,基施锌肥和硅肥。追施的氮肥选用生理酸性肥料 – 硫酸铵。尽量不要在盐碱地上施用尿素,因为尿素在施到盐碱地之后,要在脲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碳酸氢铵,水稻才能吸收,在盐碱地里,脲酶的活性很差,尿素在盐碱地土壤中很难在短时间内水解成碳酸氢铵,而存在于土壤溶液中,致使土壤溶液中溶质浓度增高,使水稻吸收养分困难,影响了养分的吸收。
5、在水稻返青分蘖期,施用刘海涛盐碱地水稻缓苗增蘖剂。本品是根据盐碱地土壤特点和盐碱地水稻秧苗生长规律,采用盐碱螯合技术和抗逆诱导技术,由营养物质、盐碱螯合剂和生根粉螯合而成的高科技产品。它的主要功能:一是降盐碱。能中和和螯合盐碱离子,固定盐碱离子,降低土壤中盐碱离子浓度,减轻盐碱离子的危害;二是隔盐碱。促进形成团粒结构,增加孔隙度,切断土壤毛细管,阻止耕层以下的盐碱离子返到耕层上来;三是抗盐碱。增强秧苗免疫力,提高秧苗抵抗盐碱的能力,减轻盐碱离子的危害;四是快生根。根多根壮,形成白根,避免形成黑根;五是快返青。稻苗直接返青,快速形成壮秧;六是多分蘖:早分蘖,每株多分蘖2~3个,全部形成有效分蘖。
6、在6月末或7月初,预防和治疗水稻赤枯病,喷施刘海涛盐碱免疫增产剂。刘海涛盐碱免疫增产剂是根据盐碱地水稻的中后期生长规律,采用盐碱免疫技术、盐碱螯合技术和抗逆诱导技术,由营养元素、盐碱螯合剂和盐碱免疫剂螯合而成的高科技产品,能很好地克服盐碱地水稻中后期生长的生理障碍。主要功能:一是抗盐碱。增强植株免疫力,提高植株抵抗盐碱的能力,减轻盐碱离子的危害;二是降盐碱。能中和和螯合水稻植株中的盐碱离子,形成螯合态,固定盐碱离子,降低水稻植株中盐碱离子的活性;三是抑制盐碱。对盐碱离子起到排斥作用,大大降低盐碱离子的吸收;四是克服生理障碍。强力补充全面而均衡的营养,满足水稻中后期营养需求;五是促早熟。早出穗,早开花,早结果,加速灌浆,促进籽粒饱满,早熟7~10天;六是增产。促进叶片大而肥厚,促进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授粉的数量和质量,提高结实率,增加有效的粒数,增加千粒重,可提高产量10%~15%。
盐碱地水稻赤枯病是由盐碱地碱性、盐碱离子含量高、盐碱土壤理化性质差、缺磷缺钾缺锌、肥料施用不合理、返青分蘖期长时间低温,水层管理不合理等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造成的,我们在每个环节采用科学的技术措施,采用预防措施,及时喷施盐碱免疫剂,才能避免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减轻水稻赤枯病的危害,减少损失。
资料来源: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