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疫病[病原中文学名: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界:真菌界 门:真菌门(Eumycophyta) 亚门: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纲:卵菌纲(Oomycetes) 目:霜霉目(Peronosporales) 科:腐霉科(Pythiaceae) 属:疫霉属(Phytophthora)症状识别属真菌病害,幼苗、成株均可发病,可为害叶、茎、果,但以成株期的叶片和青果受害较重。]是马铃薯[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 L.),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番茄[番茄,别名西红柿、洋柿子。]生产上发生[发生最早出自汉 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最普遍,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最困难,危害最严重的病害,每年都有大量地块发生,一般减产都在30%左右,发生严重时,可造成绝收。
发生特点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主要危害马铃薯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茎和薯块。叶片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多从叶尖发生,叶片上出现灰白色或水渍状浅褐色[褐色(中文:hèsè;英文:brown;部首:衤;网页颜色:#964B00),中国传统色彩名词。]小斑点,天气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不规则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意思。]形褐色大病斑,病斑周围产生一圈白色霉层,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天气干燥时,叶片迅速干枯;茎秆发病,茎上出现褐色椭圆形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周围也会生有稀疏的白色霉,当病斑绕茎一周后,造成病斑以上部分枯死;薯块发病,在薯块表面出现淡褐色或稍带紫色的圆形或不规则褐色小斑点,病斑处稍凹陷。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斑在表层逐渐扩展,有的扩展到薯块内层,呈深度不同的褐色坏死。薯块失去食用价值,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番茄晚疫病是由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番茄叶片、茎秆和果实,叶片发病,多从下部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初为褪绿色水浸状病斑,逐渐转变为褐色病斑。高湿条件下,叶背病健交界处生有稀疏的白霉;茎上发病,病斑呈黑褐色长条形病斑,幼嫩茎染病,常出现明显地缢缩,并引致植株病部以上部位萎蔫;果实发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病斑初呈油浸状暗绿色,后变成暗褐色致棕褐色,边缘明显,云纹不规则,果实一般不变软,湿度大时其上长稀疏的白霉,后期果实迅速腐烂。失去食用价值。
防治措施
马铃薯、番茄晚疫病主要通过空气和灌溉水进行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防治困难,危害严重等特点,必须采用药剂[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进行控制,目前,防治晚疫病较好的药剂就是烯酰·吡唑[吡唑(英文名称Pyrazole)又名;1,2-二氮唑(1,2-Diazole);二氮二烯五环;邻二氮杂茂;是白色针状或棱形结晶,从乙醇中结晶的吡唑是无色针状晶体。]酯,该药剂是由烯酰吗啉和吡唑醚菌酯复配而成的一种杀菌剂,具有渗透性强,内吸传导性好,对晚疫病具有预防、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可有效预防马铃薯、番茄等晚疫病的发生、危害和蔓延。被称为马铃薯的“保镖”。是目前防治晚疫病的最好药剂。
使用方法
(1)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可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60%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40~50克/亩,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一季喷施2~3次,可有效预防和治疗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蔓延。
(2)防治番茄晚疫病:可在番茄开花结果初期开始使用,可用60%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25~50克/亩,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一季喷施2~3次。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农业实用技术,或有任何疑问,欢迎加入“睢阳农科服务圈”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