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葡萄黑痘病的原因是什么?
续路林[吉山花瑶自媒体网络首发]
目前,我国在葡萄种植[种植即植物栽培,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花草、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等。]生产方面主要[主要,拼音是zhǔ yào,是指事物中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面临黑痘病、霜霉病、白腐病等病害,其中,黑痘病已经成为对我国葡萄生产影响最严重、分布最广的病害。该病菌[病菌是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 和病毒,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um)。]主要存在于南方春夏多雨的地区和北方的多雨年份,几乎每年都会爆发 3 ~ 4 次,具有危害重、频率高、范围广的特点。我国葡萄种植行业每年因黑痘病造成的损失高达 20% ~30%,个别南方地区甚至达到70%~80%或颗粒无收。
1 葡萄黑痘病
1. 1 葡萄黑痘病传播[传播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之间,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径所进行的、有目的的信息传递活动。]及为害[基本信息为害详细解释“为害”一词中的“为”相当于“使”,古代就有这种用法。]史
葡萄黑痘病主要是由葡萄痂圆孢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对于为害对象来说有着很强的针对性,现在已经传播到全世界各地的葡萄产区,成为影响葡萄种植与葡萄生产的最大限制因素。目前,对于这种病菌的起源点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研究人员主要是根据葡萄种类的传播途径,普遍认为黑痘病病菌是由黑海沿岸的中亚、高加索、小亚细亚和叙利亚一带的葡萄种传播而来,后来欧亚种葡萄在传播过程中又将黑痘病带到了欧美葡萄产区,现已经成为各国葡萄产区最主要的病害。所以,不管是从黑痘病的技术研究发展还是国有葡萄行业经济的发展来看,对葡萄黑痘病的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
1. 2 葡萄黑痘病为害特点
葡萄黑痘病是我国分布最广、为害最严重的葡萄病害之一,又称鸟眼病、疮痴病。除了病种本身的高传播性和高危害性外,南方高温多雨的地理环境也为黑痘病的危害提供了环境优势,真菌孢子在湿润的环境中不断萌发扩散,最早在湿润易繁殖的绿色幼嫩组织上传播。
1. 3 葡萄黑痘病的症状表现
葡萄黑痘病的为害从葡萄发芽到生长后期均有发生。植株[植株(学名:Angiospermae)包括根﹑茎﹑叶等部分的成长的植物体。]的绿色幼嫩部分,如新梢、卷须、叶片、叶柄、果实、果梗等均会受害,时间上以春季和夏季最为常见。该病发生时,主要为害葡萄的新梢、幼叶和幼果等幼嫩绿色组织。新梢、蔓、叶柄、叶脉、卷须及果柄受害时,病斑呈长椭圆形,边缘紫褐色且稍隆起,**呈暗色的不规则凹陷斑,病斑可联合成片,形成溃疡,环切而使上部枯死。所以,对于葡萄黑痘病的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可以通过定期观察植株发育状态来判定,如果不加处理会使叶片的叶脉损伤而停止生长,在叶片**形成灰白色病斑造成叶片畸形,随着病害加重,**灰白色似鸟眼状病斑开裂且病果小而味酸,有时病斑亦可连片使表面形成硬化,最终导致整个植株的萎蔫变黑至干枯脱落。
2 葡萄黑痘病为害的研究现状
2. 1 葡萄黑痘病为害机理
研究葡萄黑痘病的致病机制主要是由半知菌亚门痂圆孢引起的,其病原体在有性形态下为葡萄痂囊腔菌,这种菌属属于子囊菌亚门且极为少见,无性形态主要为葡萄痂圆孢属于半知菌亚门,病原菌孢子的分生期极短,一般不会出现分枝的情况,都是紧密排列在寄生的组织上。在秋冬季节分生孢子[常指由子囊菌、担子菌或半知菌,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孢子。]单细胞会在椭圆形病叶中越冬,到第 2 年的 4—5 月会萌发传播,借助风雨环境与良好的温度条件,孢子萌发并进入新的寄主表皮下细胞,通过植株的皮孔、气孔等自然孔口入侵并形成分生孢子盘,菌丝体在寄主表皮下蔓延产生分生孢子,侵入新寄主进行重复侵染。
2. 2 葡萄黑痘病的发生规律
目前对于葡萄黑痘病的研究已经能够确定其传播、发生规律,这种病菌主要通过植株间的近距离传播,通过病叶、病蔓、病梢中的分生孢子实现近距离传播,而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带菌的枝条和苗木移动传播。一般在 4、5 月份葡萄幼嫩组织生长时发病最重,多雨高湿气候是黑痘病传播的最佳环境。不同种类的葡萄在发病特征与时间上也不同,欧亚品种一般在植株基部 1~3 叶开始发病,在 15d 后会出现病菌发展第 1 次高峰,后续会不断处于重复浸染与传播的过程中。从黑痘病的传播季节来看,5 月上旬—6 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期,这个时候南北方高温多雨的环境为其病菌传播提供了便利,而且此时葡萄植株正处于新梢、枝条、叶、果的发育生长阶段,植物的呼吸作用也为病菌入侵提供了便利。到 7、8 月份之后植株组织进入老化阶段,这时的病菌侵染会受到一定抑制,8 月之后秋凉多雨会使黑痘病传播出现一个小幅提升,但在落叶结束前都不会有太大影响。
2. 3 适温、高湿是黑痘病发生的重要诱因
通过对葡萄黑痘病的培养实验表明,黑痘病菌丝体产生的分生孢子的侵入适温与生长温度都为 25℃,当温度<4℃或>36℃时,菌丝都不能生长,所以在冬季葡萄黑痘病会进入冬眠期,此外植株大面积发病前会有 7d 左右的潜伏期。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温度、湿度是影响葡萄黑痘病发生规律的主要因素,后续的防治工作也需要根据这一特点进行研究。
3 葡萄黑痘病抗性[抵抗能力,植物的抗性是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研究进展
3. 1 葡萄黑痘病生理抗性研究
生理抗性指的是植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组织中有毒物质的作用而分泌抑制物质,主要是组织中缺乏病原菌合成所需要的因子,需要通过从寄生的植物组织内获取,但由于寄主和病原菌之间缺乏相互识别,因子需要通过病原体的侵染后才开始起作用。
3. 2 不同葡萄品种 (系) 对黑痘病抗性的差异
一般来说,欧美的葡萄都是杂交或者混种葡萄种类,对于黑痘病的抗性比较强,其抗性主要体现在对黑痘病的抗病程度上,欧美葡萄平均感病指数为7. 92,而欧亚葡萄种类绝大多数都是不抗黑痘病的,平均感病指数达到了欧美葡萄的 3~4 倍。最早研究证实这一问题的是我国湖北农学院刘会宁教授,其通过对欧亚种葡萄及其杂种对黑痘病的抗性差异对比实验,发现葡萄个体发育阶段不同对其抗病能力也有巨大影响。
3. 3 葡萄黑痘病菌对杀菌剂活性的研究
药剂[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防治是种植人员防治黑痘病的主要方式,但由于长期对药剂依赖使用导致黑痘病菌对于药物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尤其是对单一药剂的使用防治效果明显下降,这也是当前药剂防治需要不断改进的重要需求。另外,大量药剂的使用对于环境与葡萄安全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不符合果品生产无公害化的市场要求,但不可否认药剂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降低葡萄黑痘病的危害,一次药物防治可以在 7d 内保证植株健康,对于黑痘病的杀毒效果可以达到 80%。对于一些土壤中的菌属与外来菌种还没有有效的防范措施。
4 防治措施
4. 1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生理性抗性
历年发病严重的地区,应根据当地生产条件、技术水平进行混交或更换种植品种。不同品种的葡萄在对黑痘病的抗性上有明显的差异,如选择井川 1014、巨峰、井川 1075 等对葡萄黑痘病高抗的品种,可实现既抗病又具有优良园艺性状的葡萄种植效果。
4. 2 科学栽培与管理,合理施肥
在施肥和追肥时,应使用含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全肥。要保证有机肥供应量充足但也不要过量;有机肥需保证全面性避免单一。增强生长的整体优势。定期对葡萄种植环境进行除草工作,加强对枝梢的管理,夏季修剪、及时绑蔓、去除副梢,这样可以避免葡萄枝叶的过密潮湿现象,对于一些已感染病菌的叶片也是一种有效的处理防治措施。对种植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做好调节,雨后及时排水、排涝,防止果园积水过多造成黑痘病菌的大量繁殖传播,对易感染或修剪的枝叶进行及时清理。
4. 3 适量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仍然是我国最主要、最高效的黑痘病防治措施。在葡萄发芽前,需要喷施 1 次铲除剂以消灭越冬潜伏病菌。铲除剂的主要成分是硫合剂,能够破坏植株残留的真菌蛋白质; 在葡萄展叶后开始喷药,一般在开花前和落花 70% ~80%时喷药最佳,同时根据降雨和温度情况决定喷药次数。常用的药剂主要是50%多菌灵[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 1000 倍液喷雾,一般这个时期的喷药分成 3 个阶段,展叶开始时使用 50%多菌灵 1000 倍液喷雾,到开花前和落花后再各喷1次80%大生600 ~800 倍液或喷施多菌灵。落花时幼嫩子房暴露最容易引起菌属感染,所以落花时应迅速喷施 1 次 200 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波尔多液是无机铜素杀菌剂。]。着果后喷 1 次 160~200 倍波尔多液继而喷施 1 次 80%大生 600~800 倍液加助杀 1000 倍液。定期喷洒,以后每隔 12~15d 喷 1 次 160~200 倍等量式波尔多液即可控制该病蔓延。并且每隔 15d 于基叶正反面全面喷施 1 次,直至 10 月底。如遇阴雨高温天气还需要增加喷洒次数。
5 结语
综上所述,葡萄作为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果树之一,当前种植人员对于黑痘病的防治主要从 2 个方面来开展,新种葡萄最好能够选择一些欧美或野生抗病植株,通过植株本身的性质提升实现抗病性提升; 使用抗病药物,一般 7d 进行 1 次药物防治; 选择不同药物进行轮换防治。葡萄黑痘病的防治研究对于我国农产品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农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对提高葡萄生长的抗病害能力和我国的技术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