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莴苣(学名:Lactuca sativa),是菊科莴苣属之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是近些年种植比较广泛的一种农作物种类,但是在种植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病虫害,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几种莴苣的常见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原因及解决办法。
冬季大棚[随着高分子聚合物-聚氯乙烯、聚乙烯的产生,塑料薄膜广泛应用于农业。]莴苣霜霉病[霜霉病指的是由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1.刚发生时,莴苣叶片出现水浸状淡黄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
2.霜霉病后期病斑莴苣背面长出白色霉层。
3.病斑受莴苣叶脉的限制呈多角形。
冬季大棚莴苣霜霉病危害
整个莴苣下面的叶片都干枯黄了,叶片黄了之后,直接影响莴苣的茎秆粗壮,从而导致莴苣品相差,卖不上好价钱,严重的收购商都不要。
冬季大棚莴苣霜霉病发生原因
1.冬季大棚低温高湿有利于霜霉病发生;
2.莴苣种植密度过大,群体过大,容易发生霜霉病;
3.莴苣大棚氮肥施用过多容易发生霜霉病;
4.大棚通风透光条件不好容易发生霜霉病。
冬季大棚莴苣霜霉病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下部病残叶,并喷施新高脂膜600倍液,能自动形成一层肉眼看不见的高分子保护膜,屏蔽病虫扑食信号和削弱传播媒介,抵抗和防御自然环境灾害。
2.加强冬季莴苣大棚放风降湿,科学浇水,注意排渍,同时定期清洁大棚膜,增加透光量。
3.莴苣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前可用30%或45%百菌清烟剂,发病初期可用25%霜霉清烟剂,每亩每次用250克,傍晚进行,分放4-5个点,点燃冒烟后密闭棚室烟熏防治。7天熏1次,连熏4-5次,不能间断。
或者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用药间隔期7~10天,连续喷雾防治2~3次。药剂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莴苣褐腐病[褐腐病又称灰霉病,是唐菖蒲的常见病害,系真菌病害。]
该病多在莴苣结球中后期发生。主要从植株根茎或基部叶柄开始侵染,初呈黄褐色水渍状圆形斑点,随后变为深褐色,病健部交界明显,随着病害的发展,逐渐由根茎或叶柄向上发展蔓延,或由外叶向心叶扩展坏死,造成叶球底部乃至整个叶球呈现黄褐至黑褐色腐烂。空气潮湿时表现为软腐,根茎和叶柄基部产生网状菌丝体[菌丝体(mycelium),指的是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的营养体类型。]和褐色菌核[真菌生长到一定阶段,菌丝体不断地分化,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颜色较深而坚硬的菌丝体组织颗粒。];空气干燥时,病斑褐色凹陷,病株呈浅褐色枯死萎缩。
莴苣褐腐病的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AG-4 属真菌半知菌亚门,无孢目,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菌丝幼嫩时无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直径8~12 μm,有分枝,分枝与主枝成锐角,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大小不一,初呈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有菌丝相连,病斑内侧稍扁平凹陷,成熟后易脱落于土壤[土壤(英文名称:Soil)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中。
莴苣褐腐病的侵染循环
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病毒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主要通过农事操作传播。病菌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2~3年,翌年春或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幼苗根部,也可由伤口侵入,5~40℃均可生长发育,以25℃左右最适。病原菌对湿度要求不严格,但温暖潮湿环境有利于发病,从而造成大批植株腐烂。光照和黑暗交替最有利于菌丝生长,黑暗条件下有利于菌核形成。带菌土壤和病残体上的菌丝和菌核成为再侵染的主要源头,也是来年或下茬种植蔬菜的主要初侵染源。
影响莴苣褐腐病的病害发生的因素
①病原菌属土壤习居菌,可以在土壤中腐生,在寄主植物适宜的条件下,病原菌生育良好,繁殖快,土壤中菌源数量增多,发病重。因此,连作地发病重,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
②质地疏松、通透性[对物质通过的强弱进行描述的一种形状。]好的土壤,如砂壤土、轻壤土较黏重、通透性差的白浆土、黏土地发病轻。土壤肥沃地较土壤瘠薄地发病轻。含水量[含水量是岩石实际含水多少的指标,岩石孔隙中所含的水重量(Gw)与干燥岩土重量(Gs)的比值,重量含水量(Wg);岩土含水的体积(Vw)与包括空隙在内的岩土体积(V)的比值,称为体积含水量(Ww)。]大的土壤,特别是低洼潮湿地,幼苗长势弱,抗病力差,易受病菌侵染,发病重。久旱后突然连续降雨,使幼苗迅速生长,根部表皮易纵裂,产生伤口,亦有利病菌侵染,发病重。
③温度是引起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莴苣适宜生长温度为15~30℃,此温度范围也最利于病原菌侵入。
④一般垄作栽培的比平作栽培的发病轻,其原因是垄作栽培可以进行中耕培土,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降低土壤含水量;平地栽培时易因土壤板结而发生涝害,增加土壤含水量,利于病菌繁殖及侵染,发病较重。
⑤生产中不少育苗棚都用塑料薄膜密封,造成棚内光照缺乏、通风不良,加上经常淋水,人为创造了高温高湿条件,同时因播种量大,幼苗拥挤郁闭,棚内相对湿度几乎达到饱和状态,在此适宜条件下,病害很容易蔓延成灾。
⑥施肥水平和施肥种类对病害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一般氮肥用量大的幼苗组织柔嫩,发病重,增施磷肥可减轻病情。每1 hm2尿素施用量在150 kg以下较好,但当地施用量均在350 kg以上,这与当地病害的加重有直接的关系。
莴苣褐腐病的防治方法及措施
栽培措施
①选择砂壤土,避免在黏壤土上种植,及时耕翻,平整细耙,使土壤质地疏松、透气良好。
②切忌在重病温室或阳畦育苗,最好采用营养钵育苗,减少分苗造成的伤口。
③以起垄覆膜栽培为主,避免平作。
④合理施肥,改变单纯使用尿素和磷酸二铵的传统施肥习惯,施用充分腐熟和添加一定量作物秸秆的堆沤肥。
⑤加强田间管理,适时灌水,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的抗、耐病能力。
⑥发现病株及时清除,携出田外烧毁或深埋,根围土壤撒石灰消毒。
⑦实行轮作倒茬,避免连作。
药剂防治
莴苣褐腐病的辅助防治措施为药剂防治,包括播种、定植前的土壤消毒和发病初期的药液灌根、喷淋。拱棚育苗或营养钵育苗在移栽前一周用药液浇灌,对病害有明显的防治效果,与定植后、发病初期灌根防治相比,操作简单,省工、省时,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了成本。对重病地或苗床土壤进行土壤消毒处理。移栽前或发病时可选用10%世高(苯醚甲环唑)乳油 1 500倍液、12.5%瑞毒脱(腈菌唑)乳油 2 000倍液或72.2%普力克(霜霉威)600倍液灌根或喷淋,每株用药液200~300 mL,有较好的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