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水稻是草本稻属的一种,也是稻属中作为粮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的发生[发生最早出自汉 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及综合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
周程成等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确保水稻的高产稳产对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可造成水稻大幅度减产。 因此,科学防治稻瘟病对水稻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提升水稻种植[种植即植物栽培,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花草、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等。]效益,本文针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 发生条件以及防治方法进行了阐述,以期帮助种植户提前预防、对症下药,做好防治工作。
1 发生原因及条件
1.1 发生原因
稻瘟病是一种无性状态下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下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的真菌性病害,是由水稻稻瘟病菌的有性态灰色大角间座壳、无性态稻梨孢菌大量繁殖而产生的一种水稻病害。菌丝产生温度[温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为 8~37 ℃ ,适宜温度范围为 26~28 ℃ 。 分生孢子[常指由子囊菌、担子菌或半知菌,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孢子。]形成的温度为10~35 ℃ ,适宜温度为 25~28 ℃ ,经常在夜晚形成。 另外,分生孢子必须在有水膜或水滴的情况下才能萌芽,要求湿度不低于 80% ,否则不会分生。
致病菌的存在是水稻稻瘟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稻瘟病菌通过分生孢子和菌丝在染病稻草和病谷物中越冬,这是第 2 年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温度升高至 20 ℃ ,且有降雨而出现潮湿的环境是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适生条件 。 孢子可能会因风雨或昆虫而蔓延。 萌发后,孢子侵染寄主细胞,然后扩散到相邻细胞,使该感病稻株成为中心病株。
1.2 发生条件
1.2.1 栽培管理。 部分田块施用氮肥后,植株[植株(学名:Angiospermae)包括根﹑茎﹑叶等部分的成长的植物体。]体内的碳氮比降低,硅化度减弱,植株组织脆弱,引起植株贪青徒长、柔软组织增加以及含水量、无效分蘖增多等现象,导致株间过度郁闭。 雨季田间湿度增加,稻株抗病性[抗病性是病理学用语,指树木与病原物在长期进化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中,逐渐形成和表现出各种抵御有害病原物的特征和能力。]降低,促进了病菌的入侵、生长和繁殖,增加了稻瘟病的发生概率。 氮肥施用不当会导致植株早衰、幼穗形成期发生根系腐烂、降低稻株生活力而导致感病概率增加,加重发病程度。
长期在稻田、冷浸田、**水位高、土质黏重的黄色黏土田中采用深部灌溉,往往会使稻根变黑和腐烂,导致根系呼吸作用受影响,减弱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使水稻抗病力降低,提高水稻发病率。 稻瘟病也可能在旱稻苗田和漏水田中发生。 水稻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通风透光条件变差。 提高田间湿度后,有利于病原传播,促进稻瘟病的发生。
1.2.2 气候条件。 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光照、雾露、降雨等气候条件对稻瘟菌的繁殖和植株耐病性有一定的影响。 当温度达到 20~30 ℃ 时,湿度对稻瘟病的影响加剧,当相对湿度达到 90% 以上时,对稻瘟病菌孢子的萌发侵入更有利。 当温度为 24~28 ℃ 且伴随高湿条件时,对病害的发生十分有利。 阴雨天气、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大等气候条件会导致植株光合作用缓慢,也易加重稻瘟病的流行 。
1.2.3 品种抗病性。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的抗性不同。 水稻的抗病性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特定性,由于菌株致病性变异和品种抗性退化,大多数抗病品种在某一区域推广 3~5 年后便失去了耐受性,但是也有部分水稻品种可以大范围种植或较长时间种植而不感病。 此外,品种耐病性因生育期不同而不同,成株期抗性高于苗期。
山区地势高、光照弱、水温低、气流强、云多、结露时间长,水稻生活力减弱,往往发病程度重于平原稻区。 水稻种植阶段要做好田间管理、肥料施用等,以提高水稻的抗病力。 一些自身抗病性比较差的品种应通过改良来提高抗病性。
2 综合防治方法
2.1 选育优良的抗病品种
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以及耕作方式等条件,培育并选用优良的抗病品种,以达到抑制水稻稻瘟病发生的目的。 同时,要根据种植情况确定种植密度,同时进行定期轮换。
采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有助于获得优良的高产和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 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外来基因定位在水稻基因组上,获得具有抗病性状的新型水稻品种。 同时,也可使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将具有多个耐病基因的品种和具有高耐病基因的品种杂交,培育出具有多个抗病性状的优良品种 。
2.2 种子消毒处理
播种前预先用 1% 石灰水浸泡[浸泡,读音是jìnpào,汉语词语,解释为将物体浸入在液体中。]种子,同时避免阳光直射。 早稻在 10~20 ℃ 条件下浸泡 5~7 d ,晚稻在 20~25 ℃ 条件下浸泡 1~2 d 。 在浸种过程中,要注意石灰水表面的薄膜不能破碎,以免空气进入,影响杀菌效果。浸种后,用清水洗 4 次。 此外,也可用化学试剂进行种子处理,例如:将种子浸泡在 20% 甲醛中约 30 min 后取出,用薄膜覆盖,或放置 3 h ;或播种前将 100 kg 种子浸泡在 200~300 mL 25 g/L 咯菌腈悬浮剂中,可促进催芽; 或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多抗霉素剂 50 倍液中15 min ,可以加速发芽。
2.3 科学管理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要适度灌溉、合理施肥。 施肥时要做到氮肥、磷肥、钾肥的科学配比,尽量施用有机肥,且施肥要少量多次,以确保足够且不过量。 同时,合理追施氮肥,选择正确的施肥时间,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为了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必须尽早插秧,并合理种植。 从苗期开始到分蘖期要保证水分干湿交替,在灌水过程中要保证勤灌、少灌。 分蘖后期做好控水晒田工作,做到浅灌、多次灌。 此外,必须确保干燥时间,以满足适宜的水肥条件,确保土壤渗透性,促进根系发育,促进幼苗生长。
2.4 化学防治
稻瘟病的预防主要在发病初期进行,配合使用适量的防病药剂。 在药剂预防过程中,要注意及时防控苗瘟和叶瘟,特别是对穗颈瘟的防控格外重要。 7 月下旬到 8 月上旬降雨、低温、光照不足的时期,以及使用氮肥过多、栽植密度高、生长过于茂盛的田块,要着重防治。
一旦发现苗瘟或叶瘟病株,要立即拔除,随即进行喷药保护,连续用药,防止蔓延 [4] 。 在防治穗颈瘟过程中,要根据破口部位进行 2~3 d 的药物处理,下次用药间隔期 9 d ,同时根据天气状况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