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白粉病,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是作物[作物,拼音是zùo wù,指油料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生产过程中患感的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由于传统药剂[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的抗药性及用量的增加,致白粉病的患感机率加大和治疗难度增加。给农作物生产带来巨大的种植风险。
什么是白粉病?
白粉病在很多作物上都会发生。如瓜类蔬菜,豆类作物,果树药材等都有白粉病的”身影”。轻者年生长周期内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一次,重者从幼苗至收获期,从年头到年尾,只要条件适宜均可发病危害。
图片:瓜类作物上的白粉病
不论什么作物患感白粉病,它都有一个通识的标志:就是在叶片上形成一定边缘的大白粉病斑。待各个病斑拓展融合到一定程度时,叶片上就会出现一层”白粉”。随着病害的加重,最后叶片变黄枯死脱落,叶片变成黑色。
白粉病的发病条件?
白粉病的发病条件主要是高温高湿与干旱条件相互交替出现,且植株长势势弱,抵抗力下降时,才会发病。
按照统计资料:高温指的是20~30℃这个温度段。高湿指的是相对湿度超过70%这个临界值。
除此之外,白粉病的发病还与病源基数,种植方法与水平,传播途径等众多因素相关。
图片:草莓上的白粉病
比如病源基数来源于赿冬土壤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病毒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多少和越冬病残体的数量。越冬病残体和土壤中的白粉病原菌愈多,翌年作物白粉病借助风雨等媒介途径传播的病原菌就愈多,作物白粉病的发病机率就愈高发病愈重。
其次是作物的种植密度过密,长时间的阴雨绵绵(注:连续下雨反倒会抑制白粉病发生)让田间[田间 (1916—1985),男,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羊山人,著名诗人。]土壤粘重积水,田间湿度高,通风透气性差,以及作物在偏施氮肥钾肥不足情况下,病原菌得到迅速蔓延与扩展,伸入寄主作物表皮细胞进行危害。
因此,在预防及治疗白粉病时,除要选好抗性品种,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外,在关键的时刻选用化学药剂防治也是一种必要的选择。
图片:葡萄上的白粉病
关于白粉病的药剂
基于传统药剂的抗药性,很多用于作物白粉病的传统药剂就不在此啰嗦了。今天清江鹤就为大家分享下以醚菌酯为核心复配使用[使用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ǐyòng,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的服务。]的一组关于作物白粉病的”新 时 代”药剂,供您参考。
(一)醚菌酯与啶酰菌复配使用
亦即醚菌酯50%+啶酰菌20%的两元复配1000~1200倍液叶面喷雾使用。不仅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同时兼具治疗与保护作用。杀菌剂相互之间无交互抗性,这就为”抗性”白粉病难题解决,增强了效果。可以用于草莓白粉病,甜瓜白粉病,梨白粉病,黄连冬瓜粉病(其实也就是白粉病)等蔬菜药材水果作物上的白粉病。
图片:大豆作物上的白粉病
(二)醚菌酯与氟醚菌胺和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复配使用。
亦即6%嘧啶核苷类抗菌素+10%氟醚菌胺+50%醚菌酯三元复配2000~3000倍液茎叶喷雾处理。
不但对作物上的白粉病特 效,而且对作物上的黑星病,叶斑病,锈病等多种真菌性病害都有预防和铲除作用,药效可以长达15~20天左右。
(三)醚菌酯与苯醚[苯醚的分子式是C12H10O, 为无色结晶或液体。]甲环唑复配使用
亦即25%醚菌酯+25%苯醚甲环唑(或15%苯醚甲环唑)两元复配1000~1500倍液使用。这个配方很多农资消费者都会使用,也知道怎么用。
几乎对所有的真菌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颖枯病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炭疽病白腐病等)均有良好的活性。两元复配使用对白粉病不但防效好而且用量也不大。
(四)醚菌酯与多抗霉素[抗霉素是一种药品,用作抗真菌剂、杀昆虫剂与杀螨剂。]氟菌唑的复配使用:
亦即30%醚菌酯+3%多抗霉素+30%氟菌唑的三元复配1000~1200倍液使用。复配药剂可被作物根茎叶吸收与传导,具有保护和彻底的治疗作用。是传统白粉病药剂三唑酮(粉锈宁),腈菌唑,乙嘧酚的最好替代品。
图片:田间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