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番茄,别名西红柿、洋柿子。]煤污病[煤污病又称煤烟病,在花木上发生普遍,影响光合、降低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甚至引起死亡。]又称黑霉病,是番茄常发生的一种病害,各地均有分别,在保护地[世界保护联盟(IUCN)将保护地定义为:通过法律及其它有效方式用以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自然及文化资源的土地或海洋。]发生最普遍,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造成叶片光合作用降低,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对番茄产量和质量都有影响。
【主要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
番茄煤污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茎及果实[果实(英文名称fruit)是被子植物的雌蕊经过传粉受精,由子房或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等)参与发育而成的器官。]。叶片染病背面生淡黄绿色近圆形或不定形病斑,边缘不明显,斑面上生褐色[褐色(中文:hèsè;英文:brown;部首:衤;网页颜色:#964B00),中国传统色彩名词。]绒毛状霉,即病菌分生孢子[常指由子囊菌、担子菌或半知菌,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孢子。]梗及分生孢子。霉层扩展迅速,可覆盖整个叶背,叶正面出现淡色至黄色周缘不明显的斑块,后期病斑褐色,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严重的,病叶枯萎,叶柄、茎和果实也常长出褐色毛状霉层。(此病主要是由温室自粉虱传播)。
叶片发病初期症状
叶片发病中期症状
后期症状
果实发病初期症状
果实发病症状
【病原特征】
病原为Cladosporium herbarnm Link et Fr.称多主枝孢(草本枝孢)和Cladosporium macrocarpum Preuss称大孢枝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多主枝孢菌分生孢子梗直立,褐色或榄褐色,单枝或稍分枝,上部稍弯曲,顶生分生孢子呈短链状,椭圆形,具1-3个隔膜,大小10~18×5~8微米。大孢枝孢菌菌丝铺展状,分生孢子梗褐色,簇生或单枝,微弯曲,分生孢子椭圆形,具2个或多个隔膜,淡褐色。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靠分生孢子侵染和传播蔓延。在田间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蚜虫[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白粉[whiting (一)由天然矿物方解石、白垩、石灰石制得的极细粉状碳酸钙或人工合成的(饱和石灰水中通入二**碳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虱等害虫也能传播。病菌对温度要求不严格,但对湿度要求高。
【发病原因】
露地多在遇到长时间阴雨天或在梅雨季里发生;保护地多在植株郁闭、灌水过多、放风不好、棚室内湿度过大时发生。光照不足有利于病害发展。
【防治方法】
(1)及时防治蚜虫、白粉虱,蚜虫、白粉虱在危害番茄的同时,成虫还会分泌排泄物污染叶片和果实,严重地影响叶片的关河作用和果实的发育,引起煤污病等病害的发生。因此,要定期防治蚜虫和白粉虱等害虫,可选用50%烯啶·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由原药、载体和助剂加工成的粒状农药剂型。]5000~7000倍液,或40%氟虫·乙多素水分散粒剂10~14克/亩,20%氯氟·噻虫胺微囊悬浮剂25-37毫升/ 亩,或40%啶虫脒可溶粉剂3-5克/亩等药剂[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兑水30~60公斤均匀喷雾,一般每隔7~10天喷一次,几种药剂交替使用。
(2)在番茄煤污病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用50%多霉灵1500倍液,或40%灭菌丹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2%武夷素2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等药剂交替使用,每隔7天喷药1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