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世纪90年代果实[果实(英文名称fruit)是被子植物的雌蕊经过传粉受精,由子房或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等)参与发育而成的器官。]套袋[套袋是有效防止多种虫害危害果实的袋子。]技术引入我国以来,因其能够避免灰尘传染,减少病害侵染和农药残留量,稳定提高果品的商品价值,在我国得到大面积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套袋苹果的种植面积达到总面积的90%以上,而且还延伸到葡萄、桃等其它果树品种上。但在苹果果实套袋之后,由于果袋内透气性[透气性是指气体对薄膜、涂层、织物等高分子材料的渗透性。]、温湿度以及光照等微环境的变化,致使果面经常发生未套袋果实没有发生过的斑点类病害,这种病害果农[果农,通常指以种植果树作为经济来源行为的劳动者。]统称为“黑点[黑点在各个领域都有出现,如电视显像管上,人的脸上的黑点,也指污垢,人的污点等。]病”。
苹果黑点病是苹果栽培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之一,俗称“套袋病”,主要发生在套袋果实上,在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初期,会在果实萼洼部位出现芝麻粒大小的黑色斑点,之后会随着病情发展,黑斑面积不断扩大,最大可达5-6mm。但是这种病害往往只发生在果实表面,不会对果肉部位产生危害,所以紧紧影响果实的卖相,不会影响口感,只是单纯降低果农的经济收益。据统计,苹果黑点病在我国苹果栽培大省的陕西、山东以及河北等地,其每年的发生率在5%-60%之间,但也有例外,比如2003年山东省招远地区苹果的病果率就达到95.3%,严重影响果农的苹果销售,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苹果黑点病的病症识别
苹果黑点病主要发生在套袋果实内,发病部位多在苹果的萼洼以及果顶部位,发病严重的时候也会对果实胴部产生不同程度危害。苹果黑点病发病初期会在果实萼洼周围形成以皮孔为中心的针状小黑点,之后随着病情发展,不断扩大,通常为1-3mm,严重的时候直径可达5-6mm,深度达1-2mm,果面略显畸形。但比较好的一点就是,这种病害只会对果面产生危害,并不会对果肉部位产生影响,所以口感还是比较好的。
二、苹果黑点病的发病原因
1. 果皮细胞受损
果农在苹果谢花后至套袋前这段时间,往往需要喷施农药进行病虫害的提前防治,此时用药要讲究“科学、高效、无损伤”,否则极易引起黑点病的发生。果农在施药的时候,所选农药不过关、喷药不到位、喷施浓度过大、喷施部位过于集中等都会对果皮细胞产生危害,进而为黑点病病菌提供侵入场所,而加重病害发生程度。此外,果农在喷药过后,没有等待药液吸收一定程度后,直接进行套袋,就会导致药液渗透不均匀、果袋内湿度过大,药液在萼洼处集聚,损伤萼洼处果皮细胞,这也是为什么黑点病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果实萼洼处的原因所在。
2. 外界环境因素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我国苹果黑点病的发病率[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加重的趋势,但是通过对河南三门峡、沙东烟台以及陕西白水等地区的调查发现,苹果黑点病的发生与全年的降雨量关系并不密切,主要与每年8-9月份的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有关,降雨量及降雨强度越大,病害发生率就越高;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生还与栽培果园[果园(guǒ yuán),是指种植果树的园地。]所在地势及海拔高度有一定关系,有学者研究发现川地苹果园[苹果园,中国常用词汇,有石景山区中的公园、地铁站,小区等都以苹果园命名。]发病较山地苹果园发病中,海拔低的苹果园发病较海拔高的苹果园发病重,这可能是由于低海拔、川地果园果树长势旺盛、枝条繁多,果园密闭不通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而高海拔地区往往气温较低,果树长势缓慢并且枝条稀疏,果园通风透光良好,不利于病害的发生。
3. 果袋选择及应用因素
质量差的纸袋不但没经过药物处理,而且生产技术不过关,透气、透水能力差,不能抵抗雨水冲刷,这些都为黑点病的侵染提供了便利条件。除此之外,有学者对膜袋、纸袋、膜纸双层袋的果实发病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膜袋果的发病率高于纸袋果,而膜纸双层袋果的发病率又高于膜袋果,这就充分说明了黑点病的发生与果袋的透气性关系密切。
果农在对果实进行套袋的时候,由于短期内工作量过大,通常会请工人进行套袋,部分工人由于是首次参与这项工作,往往在套袋时候不能掌握要领,把果袋的透气透水孔折叠,进而造成下雨后果袋内积水,造成袋内高温高湿环境,给病菌的侵染繁殖提供有利的小环境,加重黑点病发生的概率。
4. 果园栽培管理因素
果园栽植密度过大、留枝量过多、环境郁闭,影响园内空气流通,加重黑点病的发生。一些连年环剥、休眠期刮皮或者施肥以化肥为主,都会造成苹果树势衰弱,抗病能力明显下降,发病概率增加。除此之外,苹果疏花疏果不到位,负载量过大,受大量果袋遮荫影响,树冠内变得十分郁闭,就为苹果黑点病的发生提供必要条件。
三、苹果黑点病发生的规律
苹果黑点病的病菌主要来自花器残体,比如花萼、花柱、花丝和花药等,这些场所都为黑点病病原菌——粉红聚端孢霉菌的腐生提供了良好场所。这也是为什么部分果农会在套袋前去花萼的原因所在了。
虽说不同品种苹果套袋后都会发生黑点病,但是发生程度存在很大的不同。比如嘎啦品种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富士品种的发病率,其主要原因就是嘎啦属于中早熟品种,一般在8月上旬就摘除了果袋,中旬就采收了,良好的避开了8月上中旬袋内温湿度过高过大的时期,所以发病率就比较低。基于这种理论,笔者对周边栽植的不同品种苹果树进行调查发现,相对于早熟的乔纳金、清明、凉香、昂林以及粉红女士来说,富士苹果的发病率都比较重。
在发病时期方面,苹果黑点病通常在7月下旬开始发病,8月上旬至8月中旬达到发病的高峰时期,这也是生产上防治的第2个关键时期。
在发病条件方面,往往伏季雨水多、连阴天气、地势低洼,果袋内环境阴暗、潮湿的果园发病比较严重,这也是目前多数管理粗放果园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苹果黑点病的防治策略
1. 农业防治
(1)加强果园肥水管理。控制氮肥施用量,早施和重施磷、钾肥,多施用些农家肥。尤其是重施8月中下旬磷钾肥的施用和果实采收后有机肥的施用,以便明显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此外,在7-9月份,雨水较多的时候应该做好果园排水工作,防治园内及果袋内积水现象出现,以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2)改善果园通风条件。通过摘心、拉枝、疏枝以及抹芽等夏季修剪措施,营造良好的树形结构,以便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为树体生长提供有利条件,抑制细菌滋生繁殖。除此之外,在植株落叶后,要及时清理果园内残留的病果、病叶等杂物,并带出果园进行集中掩埋或烧毁,减少病原菌越冬栖息场所。
(3)规范苹果套袋技术。首先要选择透气性好、耐雨水冲刷、日光暴晒的优质果袋;其次在进行套袋操作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苹果套袋技术规程操作,按照“袋口紧、中部圆、下部透气”的原则,保持袋内空气畅通,减少袋内温度及湿度的上升。
2. 化学防治
苹果黑点病的防治有两个关键时间点。一是花前花后,此时正是粉红聚端孢菌产生分生孢子的重要时期,此时可在花露红期结合防治苹果锈病,喷施1次10%己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而花期时可结合防治苹果霉心病,喷施10%多抗霉素[抗霉素是一种药品,用作抗真菌剂、杀昆虫剂与杀螨剂。]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谢花后则需要喷施一些保护性+内吸性的杀菌剂,药剂可选择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二是高温多雨的8月上中旬,此时可结合防治苹果早期落叶病,定期喷施一些内吸性杀菌剂,药剂可选择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或者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除了以上喷药时期和药剂选择方面问题外,果农还需提高喷药质量,做到“细、均、严”的标准,坚决杜绝过量施用药液或单一位置过长时间停留,进而造成叶面、果面哗哗流淌的现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