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黑星[黑星是指某些密度极大,引力场形如黑洞(但黑星没有视界),内部由物质填充的大质量天体。]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在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严重危害黄瓜生产。黄瓜黑星病在我国是一种检疫性病害,近年来随着温室大棚的逐年增多,在有些地区已成为仅次于霜霉病的重要病害。本文为大家详细总结了黄瓜黑星病病害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发病规律及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措施,希望能够广大瓜农有所帮助。
一、症状:
1、生长点[生长点,植物学上通常称为分生区,又称生长锥或顶端分生组织,此处细胞分裂活动旺盛。]染病,一般先从刚露出的新叶边缘发病,病斑上长出灰白色霉,引起叶边缘干枯,叶脉弯曲褶皱,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卷曲。可在2-3天内生长点烂掉, 多形成秃头苗,下部往往丛生腋芽。
生长点初期被害[被害,拼音bèi hài,是指受伤害,受杀害。]症状
生长点中期被害症状
生长点后期被害症状
2、叶片染病,初为近圆形斑点,呈淡黄色起初在叶面呈现近圆形褪绿小斑点,进而扩大为2~5毫米淡黄色病 斑,穿孔后,孔的边缘不整齐略皱,呈星纹状,且具黄晕,边缘干枯后呈黄白色。
叶片初期被害症状
叶片中期被害症状
叶片后期被害症状
3、嫩茎染病,在茎上产生小型长梭形黄褐色凹陷病斑,易龟裂。 卷须被害,多变褐色而腐烂。
嫩茎被害症状
4、瓜条[瓜条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guā tiáo,意思是把冬瓜瓜肉切成条状,用糖腌制而成的食品。]被害后,初为圆形或椭圆形褪绿小斑,病斑处溢出透明的黄褐色胶状物,凝结成块,干结后易脱落。后病斑逐渐扩大,凹陷,胶状物增多,堆积在病斑附近,最后脱落。湿度大时,病部密生黑色霉层。接近收获期,病瓜暗绿色,有凹陷疮痂斑,后期变为暗褐色。空气干燥时龟裂,病斑处组织生长受抑制,引起瓜条弯曲、畸形。
瓜条初期被害症状
瓜条中期被害症状
瓜条后期被害症状
二、病原
黄瓜黑星病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病毒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为为瓜枝孢菌,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灰绿色,具分隔。分生孢子[常指由子囊菌、担子菌或半知菌,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孢子。]梗由菌丝分化而成,单生或丛生,褐色或淡褐色,顶部、中部稍有分枝或单枝,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不规则形、褐色或橄榄绿色,单或串生,单胞、双胞,少数3胞。
病原菌电子显微镜下形态特征
病原菌手绘形态特征
三、发病原因
1、低温:该病属于低温型病菌、当棚内最低温度超过10℃,
2、高湿:相对湿度从下午4时到次日10时均高于90%,棚顶及植株叶面结露,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
3、弱光:在黑暗或弱光条件下更易侵染,发病更为严重。
4、栽培条件:定植过密,植株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植株长势弱,利于发病。
四、传播途径
1、种子带菌可进行远距离传播。
2、雨水在田间传播。
3、气流进行近距离不同地块传播。
4农事操作一般在田间传播。
五、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青杂1号。2号、 中农11号、中农13号等抗病品种。
2)种子消毒 可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 或用25%多菌灵300倍液,浸种l-2小 时,洗净后催芽播种。
3)加强田间管理,科学控制温湿度,采用 地膜覆盖、滴灌等技术,以降低棚内湿度, 缩短叶片表面结露时间。
4)温室、大棚定植前10天,每55立方米空 间用硫磺粉0.13公斤,锯末0.25公斤混合后分放数处,点燃后密闭大棚,熏1夜。
2、化学防治方法
1. 温室大棚发病初期,可用粉尘法或烟雾法用喷粉器喷撒10%多百粉尘剂,每亩用药0.5kg;或施用45%百菌清烟剂, 每亩用药0.1kg连续3~4次。
2. 或用40%氟硅唑乳油 8000倍液+%春雷霉素500倍, 3.或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 4.或20%腈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防治重点是及时,一旦发现中心病株要及时拔除,及时喷 药防治,如果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机,病害得到进一步蔓延, 就会给防治带来困难。 喷药时以喷施幼苗及成株的嫩叶、嫩茎、幼瓜为主。每 7天1次,连续防治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