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布与危害
棉铃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鳞翅目,夜蛾科,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隶属鳞翅目夜蛾科铃夜蛾属,为杂食性害虫。棉铃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在我国北方发生较重,除为害棉花外,其寄主植物还有玉米、小麦、花生、高粱、甜椒、烟草、马铃薯、番茄、鹰嘴豆[鹰嘴豆(学名:Cicer arietinum),为蝶形花科草本植物,别名桃尔豆、鸡豆、鸡心豆等,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重要的五谷之一,在欧洲食用鹰嘴豆也十分普遍,也是维吾尔医常用药材。]、亚麻等,还为害一些果树、蔬菜等,尤其喜食棉花和玉米的繁殖器官。
随着耕作制度改革,以及绝大多数春玉米改为夏玉米,棉铃虫已成为黄淮海玉米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危害夏玉米雌穗和籽粒,有些年份甚至超过玉米螟[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我国发生的玉米螟有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两种,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也能为害棉花甘蔗、**、向日葵、水稻、甜菜、甘蔗豆类等作物,属于世界性害虫。]。
二、防治技术
1. 农业防治
①清洁田园,秋耕冬灌,压低越冬蛹基数 棉铃虫在秋后以老熟幼虫入土越冬,多在地表下2.5~6cm,最深可达9cm,玉米收获后应及时深翻晒地,可以破坏越冬蛹的藏匿环境,大量冻杀越冬蛹,有效压低来年虫源基数。冬耕可破坏蛹室,并把部分虫蛹翻入深土层或土表,深土层蛹很难羽化,而在土表的蛹容易被鸟兽吃掉或冻死,冬耕后如能灌水,使土壤湿度加大,更可提高蛹的死亡率。
②合理调整作物布局[作物布局亦称“作物配置”。],改进玉米种植方式 棉铃虫食性杂,寄主植物多,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和品种搭配,可减少棉铃虫的为害。如在玉米地周围种植诱集作物如苘麻、鹰嘴豆、洋葱和胡萝卜等,于盛花期可诱集到大量棉铃虫成虫,可聚而歼之。合理套种轮作,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可有效减少棉铃虫为害。
③加强田间管理,推广地膜栽培 我国玉米种植模式主要有田坎(地边)玉米、旱地(露地)玉米及地膜玉米。地膜玉米的推广,促进了玉米的长势及抗病虫能力。也可采用剪花丝[花丝是指用金、银、铜等金属细丝编织、堆垒、平填、镶嵌而成的金属工艺品。]的办法,即在玉米田棉铃虫幼虫三龄前尚未钻入玉米雌穗为害时,人工剪除雌穗花丝的防治效果较好。
2. 生物防治
利用棉铃虫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敌,真菌类有白僵菌、绿僵菌,细菌类有苏云金芽孢杆菌,寄生性天敌昆虫如卵寄生蜂[寄生蜂是最常见的一类寄生性昆虫,属膜翅目,它们有2对薄而透明的翅膀,是膜翅目细腰亚目中金小蜂科、姬蜂科、小蜂科等靠寄生生活的多种昆虫。]螟黄赤眼蜂[赤眼蜂,顾名思义是红眼睛的蜂,不论单眼还是复眼都是红色的,属于膜翅目赤眼蜂科的一种寄生性昆虫。]、玉米螟赤眼蜂等及幼虫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棉铃虫齿唇姬蜂等,捕食性天敌如中华草蛉、异色瓢虫、龟纹瓢虫、草间小黑蛛、胡蜂和螳螂等,均对棉铃虫有控制作用。
3. 物理防治
棉铃虫成虫具有趋光、趋化等特点,喜欢在开花的蜜源作物上活动、取食及产卵,可对其进行诱集,集中杀灭。根据诱杀原理和方式,可分为灯光诱杀(主要采用450W的高压汞灯和双波灯诱集),可在羽化期有效减少棉铃虫成虫及其产卵数量。
4. 化学防治
防治的最佳时期在三龄前,主要可采用以下方法:
①三龄前叶片喷药。可喷洒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乳油是农药制剂的一种,它是将较高浓度的有效成分溶解在溶剂中,加乳化剂而成的液体。]2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等化学农药。
②6月下旬在玉米心叶中撒施杀虫颗粒剂[颗粒剂(Granules)是将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配合而制成的颗粒状制剂,一般可分为可溶性颗粒剂、混悬型颗粒剂和泡腾性颗粒剂,若粒径在105-500微米范围内,又称为细粒剂。]。可选用0.1%或0.15%氟氯氰菊酯颗粒剂每株施1.5g14%毒死蜱颗粒剂或3%丁硫克百威颗粒剂毎株1~2g、3%辛硫磷[辛硫磷杀虫谱广,击倒力强,以触杀和胃毒作用为主,无内吸作用,对鳞翅目幼虫很有效,在田间因对光不稳定,很快分解,所以残留期短,残留危险小,但该药施入土中,残留期很长,适合于防治**害虫, 剂型 50%,45%辛硫磷乳油,5%颗粒剂。]颗粒剂每株2g、50%辛硫磷乳油按1100配成毒土混匀撒入喇叭口,每株2g。
③用含杀虫剂成分的种衣剂包衣。玉米种子包衣后对幼苗和成株的生长速度及抗虫性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④花丝萎蔫后用杀虫剂滴花丝处灭虫。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200~400倍液滴在雌穗顶端花丝处,每穗滴配好的药液0.5mL,3d后防效可达90%以上,且可减少对天敌的杀伤。
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植医堂,国内领先开创的“人工智能+网络植物医院”在线平台,提供一站式的农作物健康在线诊疗服务。
更多资讯敬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上海植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