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油菜[油菜,又叫油白菜,苦菜,拉丁文名:Brassica campestris L.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原产我国,其茎颜色深绿,帮如白菜,属十字花科白菜变种,花朵为黄色。]花田。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如果你在盛夏时节去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八里村,你会看到那里的油菜花盛开在连绵起伏的山丘上,油菜梯田美出了层次。
如果你去过七八月的门源回族自治县,那里灿烂绚丽、蔚为壮观的油菜花海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青海的风光中,黄色一定是不可或缺的色彩,而春油菜是其中的主角。万亩金黄、辽阔壮美的油菜花海是很多游客对“大美青海”最初的印象。
作为我国春油菜的主产区之一的青海,春油菜种植面积约占到全国的25% 。春油菜在推动青海生态旅游开发、带动油菜产业发展、帮助种植户增收方面,功不可没。
然而深耕农业的人却知道,春油菜的草害问题一直较为严重。长期从事春油菜草害治理研究的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保研究所研究员郭良芝告诉记者,“油菜田阔叶杂草[杂草是指生长在有害于人类生存和活动场地的植物,一般是非栽培的野生植物或对人类无碍用的植物。]防除是多年的难题,恶性杂草发生频率为70%到80%,严重危害率达50%左右。”杂草多了,容易和油菜争肥、争光、争水,如果田间管理不到位,田间杂草危害严重的年份,将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经济损失严重。
攻克这个难题成为了农技专家们的共同心声和努力方向。
项目组织农户开展新技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77年版的《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可证贸易手册》中,给技术下的定义是:“技术是一种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不论这种知识是否反映在一项发明、一项外形-jishu]培训。
杂草防控 减量增效
为了攻克春油菜草害治理难题,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青海爱农农牧生态技术有限公司联手合作,针对全省春油菜田恶性杂草危害严重的防治难题,历经数年探索研究,从春油菜田恶性杂草防控技术、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油菜抗逆性增产技术三方面不断试验、实践、总结,取得了一项具有一定独创性、生产应用价值较高的突破性现代农业科技成果。
“常规油菜田草害经土壤处理和苗期处理两次最少用药量达到300克/亩(每亩≈0.067公顷)以上。和以往常规用药量相比,取得的新技术成果将农户用药量减少到每亩60毫升,且苗期一次施药[施药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shī yào,指施舍药物。]即可除草[中耕除草是传统的除草方法,生长在作物田间的杂草通过人工中耕和机械中耕可及时防除杂草。]。”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植保部部长张剑介绍说。
张剑表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是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积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具体举措,这项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减量,通过此技术生产出的农药避免因乱用农药、盲目加大药剂量对油菜及后茬作物的药害,以及对土壤环境潜在的污染危害,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2021年,在省农业农村厅的大力支持下,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牵头组织,省农科院植保所和青海爱农农牧生态技术有限公司密切配合,实施了青海春油菜草害高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率先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春油菜主产区、浅山、脑山典型的草害严重地区进行1.5万亩油菜田集中试验试点。
“这真能除掉油菜田的杂草?”“用量大不大?对后茬有没有危害?”起初,推广使用这项新技术时,大通县万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万存疑虑重重。
“去年种了300亩春油菜,一公斤油菜籽[油菜籽也称为芸苔子,是十字花科作物油菜的果实,角果较长,结荚多,粒本饱满。]6.5元,前些日子已销售完了,收入实现了23万元。”这笔收入让沈万存不安的心终于落定了。
实践出真知。“往年施了常规农药,还需要人工除草。这个新药剂一亩地用量60毫升,兑15公斤水,药剂用药量小,田里还很干净。”沈万存告诉记者,他严格按照农技人员教授的方法,在油菜籽3到5叶子的时候进行叶面茎叶期施药,观察了3到5天,第二天叶子有点蔫了,但过了5天后长势非常好。
2021年,项目课题组在大通县长宁、良教、城关和东峡四个区域站、10个种植合作社进行现场勘验、确定地块的基础上,组织参与农户45人开展了新技术培训,详细讲述技术方案、配合比率施药方法、最佳施药节点及注意事项等,农户基本懂得了理论知识后,又组织到油菜田现场教授实际操作方法,手把手跟踪指导,让每位农民掌握实际操作技术。
“以往除草化学防除比较广泛,传统农药一般一亩地施180毫升左右,而这项技术将用药量减少到每亩60毫升,且苗期一次施药即可除草。”郭良芝介绍,与不施药、不除草田比,除草效果达90%以上,对油菜田杂草藜、密花香薷等主要危害杂草防除效果达95%以上,且对后茬是安全的。
项目组专家在田间查看春油菜长势情况。(本文图片由省农科院植保所提供)
除草也有“增收账”
“去年是个丰收年,我们家收的油菜籽全部销售完了。”屋外寒气逼人,李万仓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坐在火炉前享受着丰收的果实。
李万仓是互助县南门峡镇七塔尔村栋梁家庭农场负责人。坐在炕头边,他给记者算了这一年的“丰收账”:一共种植了200亩油菜,亩产150多公斤,每公斤油菜价格6.4元,一共收了3.4万公斤油菜籽,收入实现了21.7万元。用他的话来说,这笔“增收账”源于这项新技术的实施与运用。
李万仓告诉记者,七塔尔村海拔3100米,属纯脑山地区。一直以来,油菜田中的杂草都很难防除,村民除草一方面通过传统药剂,一方面需要人工除草。但即使两种办法全用上,后期还是会有杂草,杂草吸收了油菜的养分,颗粒饱满度比较低,产量也上不去。
“平均亩产增加了二成到三成。”李万仓说,以往村里种植的油菜亩产135公斤左右,使用了这个新药剂后,亩产达到了170公斤左右。杂草明显减少,地里的养分非常好,油菜增产增收效果相当明显。
青海油菜种植面积已近300万亩,油菜籽总产量30万吨以上,总产值13.5亿元以上。油菜已成为全省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油菜籽能否增产直接影响着群众的“钱袋子”。
2021年8月,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相关专家对大通、互助试验试点田草害治理情况进行现场验收,经专家实地验收,会议质询和讨论,给出了很高评价,此项技术的试验、试点充分验证了技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高效性。
相关数据显示,在生长期一次施药,可同时解决油菜田禾本科、阔叶杂草的危害,综合防除效果可达90%以上,可使油菜田每亩增产30%以上。
后期油菜成熟收割后经测产评估,油菜长势良好,生长旺盛,结籽正常,试验处理田油菜籽产量和农户习惯性药剂处理田对比,平均增产30%以上,与草害严重油菜空白对照田对比,增产100%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青海春油菜田杂草有182种以上,主要危害杂草也有十余种。面对严重的杂草危害,省内常用氟乐灵等传统药剂和人工除草两种方法。
“由于油菜田杂草多,且不易除干净,很多地区需要除三次草,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所以很多人不愿意种植油菜了。”大通县东峡镇田家沟村通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贵林告诉记者,杂草丛生挤占了油菜生长空间,不仅把土地的养分吸收了,还影响油菜籽的丰收。
去年,在当地农技推广站的协助下,张贵林通过植保机施药,第一次使用了新药剂。
“我们地处脑山地区,油菜田有八九种杂草,严重影响了增收。人工除草一亩地需要120元到160元左右。每年光除草需要花费三万多元的人工工资,且时间比较长。”张贵林说,以前需要除头草、二草,人工成本比较高,从第一年使用新药剂的成效看,除草效果明显,这项新技术为他节省了人工除草的费用,使得油菜种植成本降低效益增加。
据悉,该项目技术的应用推广将解决春油菜田杂草的危害,丰富和完善农田杂草综合防除技术体系。同时为杂草学科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巩固全省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有着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若在全省春油菜田全面推广应用,可使油菜籽增产30%以上,每年增加油菜籽产量7.5万吨以上,油菜种植产值可提高3.3亿元以上。每年可节省因除草用工所产生的种植成本2.25亿元以上,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全省春油菜生产提质增效。(潘玲 孙海玲)
(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