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在1米高的韭菜棚里打药的人吗?他们背着40斤重的喷雾[喷雾就是人工造雾。]器,一手扶摇杆,一手持喷杆,挺着腰,弯着腿,或蹲或跪,扭曲、艰难地把药水喷到每一株韭菜上……
“我见过”,站在中国农科院内的一座大棚[随着高分子聚合物-聚氯乙烯、聚乙烯的产生,塑料薄膜广泛应用于农业。]里,蔬菜[蔬菜,是指可以做菜、烹饪成为食品的,除了粮食以外的其他植物(多属于草本植物)。]花卉所副研究员谢学文[学文,本名蔡斌芳 1936年生,笔名方文、学文。]对记者说,“那是一种极其辛苦、更没有尊严的劳动,这不是一个现代农业生产者应该有的状态。”
10年前,谢学文所在的团队,从设施农业病虫害防治开始,研究病菌、害虫,再到药物,最后到喷药机械,最终,他们以一款手持的精量电动[电动 拼音: 解释: 用电力使机械运转的:~机ㄧ~玩具。]弥粉机,及相应的新型微粉剂[粉剂(Dustpowder,DP)是将原药、大量的填料(载体) 及适当的稳定剂一起混合粉碎所得到的一种干剂。]剂型,被中国农学会选为“2021年农业农村10大新装备”之一,谢学文说,当初是为了解决大棚高湿病害的难题,现在,他觉得,这可以让那些弯曲着身体劳作的人们,有一点点尊严。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副研究员谢学文介绍新装备手持精量电动弥粉机。新京报记者 王巍 拍摄 制作
弥粉法曾被放弃的喷药方式
中国是全球设施农业面积最大的国家,仅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每年就达到6000万亩,这些大大小小的大棚,为14亿人的餐桌,提供了四季不断的新鲜蔬菜。
设施农业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模式,一直都是现代农业发达的标志之一。但事实上,从一开始出现,设施农业就有自己独有的难题。
高湿病害就是其中之一,谢学文告诉记者,大棚中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一些高湿病害更容易滋生或传播,传统的喷药防治方法,主要是喷雾法,把药剂兑入水中,依靠水将药剂均匀喷洒在植株表面。“在露地状态下,这样的方法没有问题,但在大棚里,尤其是一些比较小的、环境比较逼仄的大棚中,非常辛苦,劳动强度大,耗费时间长,给1亩地大棚喷一遍药,普遍需要1小时到1个半小时。更重要的是,喷到大棚里的水,会增加棚内的湿度,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让病害更严重。”
如何解决喷雾法的弊端,团队的科研人员,想到了曾被放弃的弥粉法。
弥粉法,简单来说,即不兑水,将粉状的药剂直接喷洒到田里。这种方式其实是农药[农药,是指农业上用于防治病虫害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剂。]最初的施用方式,曾经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六六粉,就是用喷粉机喷药的。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喷粉法施药技术逐渐被放弃。
“弥粉法有自己的局限,比如在露地的农田中,粉末容易被风吹走,比如过去半自动的生产条件下,粉剂对农药加工的工人也有伤害,所以后来逐渐被现代农药剂型所替代。”
大棚的特定环境,现代生产技术的进步,可以避开弥粉法生产和施用中的缺点,同时又解决了喷雾导致棚内湿度升高的问题,这给了科研人员重新捡回弥粉法的信心。
小机器3-5分钟即能喷1亩地
这一台看起来很简单的农机,前方是一根喷管,直径约4-5厘米,管的后方,上面是一个方形的“漏斗”,用来装药粉[拼音yàofěn 注音ㄧㄠˋㄈㄣˇ基本解释◎药粉yàofěn [medicinalpowder]粉状的药物引证解释粉末状的药。],“漏斗”下有一个控制药粉下降的装置,可以调节下降速度,再后方,是一个类似“鼓风机”的动力装置,可以用恒定功率,吹出稳定的风,把药粉吹出去。“鼓风机”后方,是一个把手,内侧有个开关,一按开关,机器就开始工作。把手上还有一根线,可以外接便携式电池,为机器供电。
这个手持的精量电动弥粉机,是谢学文团队经过10年的探索和研究。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这个新装备的全称,叫做“精量电动弥粉机”,看似简单的机械,其实蕴含着科研团队10年的探索和研究。谢学文介绍,最终推向市场的产品,其实已经是第五代了,在此之前,他们还研制过很多不同的弥粉机,比如内燃机为动力的,经过一次次更新和修正,才有了现在轻便简单的机械。
比如精量控制,不同的药粉可以通过调节,用不同的速度降落、喷洒。“不同的药物,用量不同,比如有的药,一亩地可能用30克就够了,要喷得慢一点儿,要不然人还没走一遍,药早就喷完了,就很难保证均匀喷洒在所有地方。还有的药,可能需要200克,就要喷得快一点。”谢学文说。
谢学文向记者演示用精量电动弥粉机喷药。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和传统的喷雾法相比,精量弥粉喷药的效率,提升了很多倍。谢学文告诉记者,经过试验,“弥粉法施药,对各类蔬菜真菌病害综合防治效果在85%以上,农药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
同时,劳动强度降低了90%以上,谢学文解释说,“降低劳动强度,有几个方面,第一,很轻,传统的喷雾器,装满水,大约40斤。精量电动弥粉机手持的部分,只有4斤,电池是便携式的,大约6斤左右,装在包里,挎在肩膀上就可以。第二,很快,传统喷雾,1亩地需要1小时以上,弥粉法,只要3-5分钟。”
3-5分钟喷1亩地大棚,是怎样实现的?谢学文解释,“喷雾法,主要是把含药物的水,均匀地喷洒到植株上,每一株每一片叶子的正反面,都要照顾到,这样才能保证均匀且全覆盖。所以耗费的时间很长,尤其是一些植株高的作物,如茄子、黄瓜等,长到后期,有一人多高,人要在密密麻麻的叶子中穿梭,很辛苦。但弥粉法不一样,它只要对着空中喷洒就可以,喷出去的粉末带有静电,粉粒间互相碰撞,在空中自动弥散,并且飘浮4小时左右,然后沉降到作物上,因为有静电,所以它也会覆盖叶子背面,无有遗漏,理论上来说,比每片叶子都喷一遍的喷雾,更均匀,覆盖更全面。”
气溶胶有时候也会传播病菌
用弥粉机喷药,是一件简单而轻松的事情。
站在大棚的最里面,装好适量的药粉,调节喷药的速度,把出风口斜对着上空,按动开关,用散步的速度,逐渐往外退,数十米上百米长的大棚,几分钟就能走出去。
走到大棚口,喷药就完成了,关上门,10多分钟后,原本透明的大棚中,就被白色的“雾”充斥,几乎看不见棚里的绿色蔬菜。
4个小时左右,药粉沉降到地面,大棚重新变得通透,人就可以进去干活了。“基本上不会对人造成任何影响,”谢学文说,“首先,喷药的时候,人离药很远,我们做过测试,人周围2米范围内,没有药粉。其次,沉降后,落到地表,和土壤会产生结合,不会因为人的走动而再次飘起。”
在低矮的特殊大棚中,精量电动弥粉机更有优势,如1米高的韭菜大棚,用弥粉法,人不用钻到棚里。
“一般的小韭菜棚,长度在25米左右,而弥粉机的有效喷射距离,是12米左右,喷药的时候,从两头分别喷一次,就可以覆盖全棚了,”谢学文说,“更长的棚,可以在中间的通风口处,把喷管伸进去,左右喷洒。所以,人不必再弯曲着身体,进到1米高的棚里面去打药。”
这样喷药,是否能实现理想的效果?谢学文告诉记者,其实,相比喷雾法,弥粉法在大棚中的效果更好。
现代弥粉法和以前的弥粉法不同,药物颗粒更小,大小在10微米左右,呈不规则颗粒状,它们携带的静电,会让彼此相斥,且在空中飘浮一段时间,最后落到地上,使得整个大棚所有的地方都会有杀菌效果。
“我们10年研究中,有一个独有的发现,也是我们首先发现的,即有一些病菌,会通过气溶胶传播,这意味着,在空气中、墙上、棚膜上,都有会病菌,而传统的喷雾法,只喷到植株上,等药效过去,墙上、棚膜上的病菌,可能还会再次传播到蔬菜上,降低防治效果。弥粉法则照顾到了所有的地方,杀死空气中、墙上、棚膜上的病菌,防治效果更彻底,”谢学文说,“还有地表也会有病菌,弥粉法喷洒的粉末,最终会落到地上,在地上也起到杀菌作用。”
新技术小装备引发的大变革
设施农业改变了蔬菜生产的历史,弥粉法则改变了大棚防病的方式。
谢学文介绍,在2017年,精量电动弥粉机就进入了推广应用的阶段,在山东、辽宁、河北、浙江、北京、天津、山西、江苏、湖北、甘肃、陕西等设施蔬菜生产地,都有应用。
谢学文介绍,在2017年,精量电动弥粉机就进入了推广应用的阶段。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在前后5代的研发中,方便、轻简是研发的方向之一,生产成本低,也是方向之一,”谢学文介绍,目前,“整机的市场价在800元左右,而且相应的粉剂,也都已经很普遍,大部分常用的病害防治药物,都有相应的粉剂。有些推广的企业,本身也会推广粉剂,还有些单独推广机械或单独推广粉剂。”
“和大田作物相比,设施蔬菜每年6000万亩的种植面积,看起来并不大,但实际上,关系着14亿人的菜篮子,因此,解决和改善设施蔬菜病害防治的难题,不论对生产者,还是对消费者,都非常有意义。”谢学文说。
一个小小的装备,带来的影响,或许比想象得更深远。
“比如农药减施,弥粉法也有很好的效果,”谢学文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膳食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中农药的使用,一直都是大众关心的问题,但保证生产和农药减施之间,如何协调?”
科技造成的问题,最终仍要依靠科技的进步来解决,单纯地少用甚至不用农药,当然也可以,但必然会造成产量降低,如果遇到严重的病虫害,减产可能更多。要让14亿人的菜篮子越来越丰富,必然要求在生产领域,有更好的技术和装备。
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之一,使人们摆脱艰苦的体力劳作,也是现代文明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和鼓励中小型农机的研发和制造,这些适应于不同环境的中小型农机,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和基础。
韭菜棚里打药的场景,谢学文会反复提起,他觉得,现代科技的发展,不只是提高生产力,更重要的是,也要让农业劳动,变得更有尊严。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影/视频制作 王巍
编辑 唐峥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