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西洋参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方法

文登西洋参[西洋参(学名:Panax quinquefolius)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木植物,别名花旗参、洋参、西洋人参、American ginseng,原产于加拿大的大魁北克与美国的威斯康辛州,中国北京怀柔与长白山等地也有种植。]主要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种类及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方法

自1981年引入种植西洋参,文登西洋参种植面积已达 2 600hm 2 ,每年出圃量 5 000 000kg,鲜参年产值达10亿元,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有效途径之一,并总结出了完善的农田种植技术。根据实践经验发现,西洋参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常有病害是影响西洋参产量、质量的关键因素,且一旦发生病害,基本不可逆转,所以在生产中必须以预防为主。本文总结阐述了西洋参种植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提供了防治方法,为西洋参正常生长提供保证,促进文登西洋参产业稳定发展。

文登西洋参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方法

西洋参的病害包括侵染[昆虫或多细胞寄生物寄居在寄主的皮肤、粘膜表面或其附属器上,持续地侵扰寄主的现象。]性病害和和非侵染性病害(生理病害),侵染性病害是指由各种病原生物(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等)因素侵染西洋参造成危害,非侵染性病害主要有冻害、日灼病、药害、肥害、缺素病、烧须病等。

1 侵染性病害

1.1 立枯病[立枯病又称“死苗”,主要由立枯丝核菌(学名Rhizoctonia solani Kuhn, 英文名Sheath Blight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侵染引起。]

立枯病是西洋参苗期的主要病害,主要危害西洋参种子及 1~2 年参苗,在春季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易造成危害,立枯病发生普遍,分布广泛。

1.1.1 症状 立枯病的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部位在幼苗茎基部,即在距表土 3~5cm的干湿交界处,病原侵入幼茎后,茎基部呈现黄褐色[ 此条目暂无内容,欢迎您参与编辑,享受分享知识的乐趣。]的凹陷长斑,逐渐深入茎内腐烂,隔断输导组织,致使地上部分在新鲜状态下即倒伏死亡,此时参根仍处于健康完整的状态。发病后,从中心病株[词语病株拼音bìngzhū 注音ㄅㄧㄥˋㄓㄨ引证解释发生病害的植株。]向四周蔓延,幼苗倒伏,造成成片死亡,种子受侵染时变腐烂而不能萌发,影响出苗。

1.1.2 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立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腐殖质可存活 2~3 年,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的形态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春季土壤湿度达35%以上、温度达 8℃时,菌丝开始侵染幼茎,12~16℃为发病盛期,一般在 5 月上旬至下旬发生,

7 月温度较高时则停止发病。

1.1.3 防治方法

1.1.3.1 选地、密度 选用通透性好的沙壤土,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

1.1.3.2 土壤消毒 常用药剂有 50%的多菌灵[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敌克松等,一般用药15g/m 2 左右,均匀撒于床面,拌入 10cm土层中。

1.1.3.3 种子消毒 播种前用多菌灵 100 倍液浸种 20~30 分钟,然后用适乐时拌种,可较好防治立枯病。

1.1.3.4 畦面消毒 播种后,将畦面整平,用多菌灵 100 倍液进行床面消毒。

1.1.3.5 发病期防治 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如果中心病株多,发病面积大,则应将病区病苗连同病区周围少数未发病的小苗一同拔除,并挖去此部分土壤,然后用药液浇灌,可用药剂有 50%的多菌灵100~200 倍液、敌克松 800~1000 倍液,使药液渗入土层 3~5cm。应避免浇灌时药液溅到周围植株,如溅到应立即用清水冲洗掉,以免发生药害。

1.2 黑斑病[黑斑病是指植物叶片上出现黑斑。]

黑斑病在西洋参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生,并反复侵染,整株任何部分均能被侵染引起发病,但以叶、茎、花轴、果实及果柄等地上部分受危害最多,黑斑病是危害最严重、发病最普遍的病害之一。

1.2.1 症状 叶片受到侵染,多数表现为叶尖、叶缘和叶片中间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的水浸状褐色病斑,起初为黄褐色,后变为黑褐色,病斑中心色泽逐渐变淡,干燥后极易破裂,阴雨天气病斑则迅速扩展,达到整个叶片乃至叶柄时,致使叶片枯萎脱落。茎部受到侵染,初期出现椭圆形黄褐色条斑,逐渐向上扩展,中间凹陷变黑,着生黑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严重时植株折垂、倒伏,病株上部干瘪枯萎,引起“倒秸子”。花梗受到侵染,造成花序枯死,果实干瘪,形成“吊干籽”,提早脱落。果实受到侵染,表面产生不规则褐色、水浸状病斑,着生一层黑色霉状物。种子受到侵染,表面米黄色,逐渐变锈褐色,着生墨绿色霉层,胚乳变黑腐烂。根受到侵染,主根、侧根、根茎及芽胞开始呈棕褐色,湿腐病斑,烧须,并扩展至全根,最终变黑腐烂。

1.2.2 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西洋参黑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侵染所致。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地上部枯死残体、土壤中及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该菌生长发育最适宜温度是 25℃,相对湿度98%以上。一般在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开始发生,在 7~8 月雨季为发病盛期,9 月中下旬停止蔓延。生长期为 1~2 年的西洋参黑斑病一般发病轻,生长期为 3~4 年的西洋参发病严重,且易造成多次侵染,在同样条件下,易受雨淋和日晒的参地黑斑病发病重。

1.2.3 防治方法

1.2.3.1 减少侵染源 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将畦面枯枝叶及杂草清除烧毁或深埋,畦面用0.1%的硫酸铜喷雾消毒(只能喷雾,绝不能浇灌,以免发生药害)。种植前,将西洋参种子用 50%的多菌灵 300倍液浸泡 20~30 分钟,或用多抗霉素 200 倍液浸泡12 小时,可有效防止种子带菌。

1.2.3.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使用化学药剂 (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鼠剂等)来防治病虫、杂草和鼠类的危害。] 参苗出土后,及时喷药预防,一般从 5 月下旬开始到 9 月上旬为止,每 7~10天喷药 1 次,可选用的药剂有代森锰锌 600~800 倍液、多抗霉素10~200倍液、多菌灵500~600倍液等,几种药剂交替喷施,以免产生抗药性。在展叶期,使用的药液浓度不宜过高,以免产生药害;生长期发现病株应及时清除。发病初期可用 12.5%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2 000 倍液或黑灰净 1 500 倍液+代森锰锌 600 倍液、丙环唑 1 500 倍液、世高 2 500~3 000倍液等加以防治。

1.3 西洋参疫病

疫病是西洋参在成株期的主要病害,主要危害茎叶、根部,此病蔓延很快,感病病株如不及时处理,3~5 天就将周围植株感染,流行时会出现成片死亡。

1.3.1 症状 西洋参疫病初侵染时与黑斑病相似,发病初期,叶片或叶柄呈水浸状暗绿色病斑,致使复叶凋萎下垂,俗称“吊死鬼”。根部感病部位呈黄褐色水浸状,逐渐扩展,成湿腐状烂根,表皮易剥离,内部呈黄褐色,有花纹。腐烂的根常伴有细菌侵入,有腥臭味。

1.3.2 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西洋参疫病是由鞭毛菌亚门疫霉菌属疫霉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及卵孢子附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游动孢子囊,孢子囊或其萌发的游动孢子借风、雨、流水传播,进行再次侵染。疫病一般在 6 月中旬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 7~8 月份,早疫病一般在 5 月中旬发生。在高温、多雨、平均气温 20℃以上,相对湿度达 70%以上,可使疫病大面积发生。土壤黏重、板结、氮肥过多、植株过密、通风不良时容易蔓延。

1.3.3 防治方法

1.3.3.1 物理防治 做好大棚的通风、排水工作。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病穴用生石灰或 0.5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

1.3.3.2 化学防治 发病前可用75%的百菌清1 000 倍液或宝丽安 800~1 000 倍液喷雾预防。发病初期用 50%的安克 1 500 倍液+代森锰锌 600 倍液、甲霜灵 1 000 倍液+代森锰锌 600 倍液、霜脲氰1 000 倍液等交替使用防治疫病。

1.4 西洋参猝倒病

1.4.1 症状 猝倒病发生初期,西洋参幼苗基部出现水浸状暗色病斑,很快扩展,基部患处收缩变软,最后植株倒伏死亡,病部较湿,拔起时一般不带土粒。症状与立枯病相似,但立枯病发病初期,白天萎蔫,早晨和晚上又可恢复。

1.4.2 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西洋参猝倒病是由鞭毛菌亚门腐霉属真菌侵染所致,此病菌的腐生性很强,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能存活一年以上,从幼茎的基部侵染使其发病。病菌主要通过风雨和流水传播。一般在 5月中旬,在低温、高湿、土壤通气不良及植株过密的情况下,幼苗植株生长发育不利,抗病力减弱,病菌迅速生长繁殖,病害发生严重。

1.4.3 防治方法

1.4.3.1 物理防治 通风排湿,发现病株立即拔除,集中处理,病区用 0.2%的硫酸铜溶液进行消毒处理。

1.4.3.2 化学防治 一般可用多抗霉素1000倍液+恶霉灵2000 倍液喷雾预防,在生长发育期喷施代森锌 800 倍液、恶霉灵 2 000 倍液防治。

1.5 西洋参锈腐病

锈腐病是西洋参根部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严重影响西洋参的产量和质量。轻者植株仍能生长,重者全根腐烂,是比较难防治的病害之一。

1.5.1 症状 锈腐病主要侵染西洋参的根和茎,感病部位呈现黄褐色小点,逐渐扩大融合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斑呈锈色,边缘稍隆起,**微凹陷,多数腐烂部分与健康组织有明显界限。根部感病后,地上植株矮小,叶片变成黄褐色或红褐色,根茎和芽孢感病后,呈现黄褐色或铁锈色,根组织腐烂,轻者刮去腐烂组织后仍保持健康状态,重者参根全部腐烂,最终枯萎死亡。

1.5.2 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锈腐菌属半知菌亚门柱孢菌属真菌,锈腐病通过带病种苗、病根残体、土壤和昆虫、线虫等传播。一般 5 月开始感病,6~7 月为发病盛期。锈腐菌的生长发育温度为10~30℃,最适温度 22℃,锈腐菌的酸碱度范围为pH2.5~9.5,最适酸碱度范围为pH5.5~7.0。

1.5.3 防治方法

1.5.3.1 物理防治 严格挑选无病、无伤、健康的植株作种苗,如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在病穴处撒入生石灰进行消毒。

1.5.3.2 化学防治 种植前,种苗用多菌灵 300倍液浸苗 20~30 分钟,同时用 50%的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溶液进行土壤消毒,用量为 10~15g/m 2 。

1.6 西洋参菌核病[菌核病由核盘菌属(Sclerotinia)、链核盘菌属 (Monilinia)、丝核属(Rhizoctonia)和小菌核属(Sclerotium)等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菌核病主要侵染 3 年以上参苗的根部,一旦发病,蔓延很快,早期地上部分几乎与健壮植株一样,待植株萎蔫时,参根已溃烂不堪,所以早期很难识别。

1.6.1 症状 菌核病主要侵染芽胞、芦头和根部等**器官,感病器官内部组织呈软腐状态,初期器官外部产生少许白色绒状菌丝体,中期在器官外部和内部均形成如鼠粪状的黑色颗粒,后期内部组织腐败消失,只剩下外皮。

1.6.2 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核盘攻属菌核菌侵染所致,菌核漆黑色,内部白色,鼠粪状,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在早春低温时期开始发生,当土壤温度在 2℃时即开始以菌丝侵染发病,当土壤温度在6~8℃时发病较重,超过15℃以上发病轻微或病原菌停止,当年秋季 9 月中下旬会扩展一段时间,当温度持续降低就停止蔓延,形成菌核。一般在春秋两季,低温多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透气性差或氮肥过多的情况下,易发生菌核病。

1.6.3 防治方法

1.6.3.1 物理防治 早春注意参地排水,勤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生育期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用生石灰对病穴进行消毒。

1.6.3.2 化学防治 早春出苗前用1%的硫酸铜溶液进行床面消毒。生育期用多菌灵 500~6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文登西洋参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方法1

1.7 西洋参灰霉病[灰霉病是露地、保护地作物常见且比较难防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原菌生长温度为20~30℃,温度20~25℃、湿度持续90%以上时为病害高发期。]

1.7.1 症状 灰霉病主要侵染西洋参茎、叶、果实等地上部分,受害部位产生近圆形褐色病斑,表面着生灰色霉层,严重时腐烂,引起植株倒伏死亡,但根部完好。

1.7.2 发病规律及侵染循环 灰霉病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是一种典型的气传病害,感病部位产生的分生孢子可随空气、水流以及农事作业传播,可重复侵染。病菌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喜低湿高温的环境,当气温 18~23℃、相对湿度 90%以上、弱光照时易发病,早春连阴天多、气温低、湿度大、通风不及时、灌水不当,灰霉病严重发生,当气温低于15℃或高于 25℃时灰霉病发生明显减轻,当气温高于 30℃时灰霉病基本不发生。

1.7.3 防治方法

1.7.3.1 物理防治 发现病株、病叶及时拔除,集中深埋处理;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通风,加强排水,防止参棚湿度过大。

1.7.3.2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用腐霉利 1 000~1500 倍液、密霉胺 800~1000 倍液混合使用防治。

1.8 西洋参炭疽病

1.8.1 症状 炭疽病危害西洋参的茎、叶、种子,发生并不普遍。发病时,叶片出现直径 2~5mm圆形或近圆形病斑,**黄白色,边缘黄褐色,有时边缘呈红褐色,**呈淡褐色,干燥后病斑质脆,易破裂或穿孔,多雨时易腐烂。

1.8.2 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炭疽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侵染所致,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种子和茎叶的残体上越冬,借风雨传播,可重复侵染。当温度在 24~25℃、相对湿度在 80%以上时即可发病。

1.8.3 防治方法

1.8.3.1 物理防治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处理,减少次年初侵染源;加强田间管理,做好参棚搭建,防止参棚漏雨。

1.8.3.2 化学防治 选用无病种子,播种前用50%的多菌灵 300 倍液浸种 20~30 分钟。展叶后每7~10 天喷施代森锌 600~800 倍液、百菌清 1000 倍液防治,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1.9 西洋参根结线虫病

1.9.1 症状 西洋参线虫病主要危害根部。在初生及次生根上形成膨大的肿瘤状根结,一般直径为着生根茎的 2~3 倍,新鲜状态下,与正常根颜色相同。如幼根被害,会过多分叉呈残根状。患有线虫病的参根,产量明显降低。

1.9.2 侵染循环 土壤中孵化的幼龄线虫侵入根部开始发育,并**根部细胞膨大,三次蜕皮后分化为雌雄成虫,雄虫离开根可进入土壤,雌虫在根内膨大数倍,然后刺破根皮游到根外,产卵于根表面及附近。每条雌虫一次产卵 500 个左右,呈凝胶状,条件适宜时立即孵化形成再侵染,卵在冬季进行休眠,第二年春季孵化一个生长季可完成 2~3 次侵染。

1.9.3 防治方法

1.9.3.1 前茬禁忌 前茬避免选用大豆、花生等线虫寄生植物。

1.9.3.2 土壤消毒 结合整地每亩(667平方米/亩,下同)使用绿收宝 3~4kg或神农丹 5kg、线虫绝3~4kg、灭线灵3~4kg进行消毒处理,应尽早使用,使用绿发宝进行土壤消毒应在播前 2~3 个月进行,其他药剂可在播前 15~20 天使用,以免发生药害。

1.9.3.3 生长季节 浇灌阿维菌素进行防治,但效果不太明显。

2 西洋参的非侵染性病害

2.1 日灼病(日烧)

2.1.1 症状 强光照射破坏叶组织而引起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受强光照射,参叶片上出现许多黄白色小点,逐渐扩大变成黄褐色烧焦状病斑,叶片发脆后脱落,根部不再继续生长,导致产量下降。该病常出现在夏季参畦两边盖帘较稀、阳光较强的地方。

2.1.2 防治方法 在夏季注意调节光照,减少强光直射,经常检查棚帘的稀密度,稀的地方要补密,在畦的两边及前后檐要及时加吊挂帘,减少光照。

2.2 缺素症

2.2.1 症状 西洋参生长需要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缺氮时表现为植株矮小,黄化;缺磷时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呈暗绿色,有不规则褐斑;缺钾、锌、镁可引起小叶病或白叶病。

2.2.2 防治方法 除选择适宜的土壤外,结合施肥和喷药对生长所需元素进行及时补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