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在内蒙古发现甘蓝[甘蓝(学名:Brassica oleracea)是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Bras-sica)的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是我们重要蔬菜之一。]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上有大量褐色病斑,呈现“V”形,这严重影响甘蓝的产量及农户的经济收益。我们通过实验室镜检及分离培养等手段,结合田间[田间 (1916—1985),男,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羊山人,著名诗人。]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确定该病为甘蓝细菌性黑腐病[多肉的黑腐病,是由“尖孢镰刀菌”这种真菌引起的(不同植物的黑腐病致病真菌不一定一样),尖孢镰刀菌是一类既可侵染植物又可在土壤内生存的兼性寄生真菌。],并针对该病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
1、发病症状及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病毒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诊断
田间症状
黑腐病的病原菌以多种形式侵染[昆虫或多细胞寄生物寄居在寄主的皮肤、粘膜表面或其附属器上,持续地侵扰寄主的现象。]植株,主要为害叶片。在田间,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发生严重时,外部叶片可多处被侵染,被害叶片呈现不同发病症状。病原菌多从叶缘处的水孔侵入引起发病,形成“V”字形的黄褐色病斑,病斑周围具黄色晕圈(如图1)。球茎受害时维管束[维管束是指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维管组织,由木质部和韧皮部成束状排列形成的结构。]变为黑色或腐烂,但无臭味,干燥时呈干腐状。
图1 甘蓝黑腐病田间发病症状
病原菌
我们提取病样的DNA,进行PCR后测序比对,并结合田间症状,我们可以确认其为甘蓝黑腐病,其病原为野油菜黄单胞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该病原菌在牛肉琼脂培养基[培养基(Medium)是供微生物、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水等。]上菌落近圆形,初呈淡黄色,后变蜡黄色,边缘完整,略凸起,薄或平滑,具光泽。
图2 牛肉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形态
2、为何能够大面积发生?
1、种子带菌
在染病的植株上,病菌可从果柄维管束或种脐进入种荚或种皮使种子带菌,种子是该病的重要的初侵染源之一。
2、雨水、水滴飞溅传播[传播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之间,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径所进行的、有目的的信息传递活动。]
雨季期间,随着雨水的地表径流以及雨滴的飞溅,导致该病原菌传播到感病寄主上,从伤口、气孔以及水孔进行侵染。
3、农事操作传播
种植过密,生长过旺,农事操作时易造成植株间叶片的频繁接触摩擦而产生伤口,增加了病原菌的侵染机会。
3、甘蓝黑腐病的防治技术
细菌性病害传播很快,短时间内就能在生产田中造成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对甘蓝黑腐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在作物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施药,能较好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病原菌的传播。
1、种子检测及消毒技术
甘蓝黑腐病是种传病害,种植前做好种子消毒工作,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5%的次氯酸钠溶液浸种30分钟,可以有效地消除种子表面携带的病原菌。
2、田间管理措施
平整地势,改善田间灌溉系统,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种植密度要合适,及时整枝,避免种植过密及生长过旺使枝条和叶片频繁摩擦产生物理伤口,防止细菌通过伤口传播。
3、科学使用药剂,安全有效防控
防治甘蓝细菌性黑腐病应合理使用药剂,如喷施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