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地区。],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之一,从南到北的大部分地区都普遍种植。小麦种植管理过程虽然相对比较简单,但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发生多种病虫害,其中春季抽穗[抽穗,指禾谷类作物发育完全的幼穗从剑叶鞘内伸出的时期或状态。]扬花[扬花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水稻、小麦、高粱等作物开花时,柱头伸出,花粉飞散,称扬花。]期的赤霉病[小麦赤霉病 症状 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就是对小麦产量与品质危害最大的小麦“三病三虫”之一,而且随着全球气温的变暖以及对药物[药物是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抗性的增强,赤霉病逐步成为小麦最主要的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类型,农民朋友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起来十分头疼。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情况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发病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基本一致,而此时天气高温多湿,非常有利于赤霉病的快速繁殖发育与病害迅速传播。因为目前市场上暂时还没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特效药物,而且病情传播蔓延速度非常快,所以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重在前期病发前预防,病发后防治只能起到辅助性补救效果,但小麦一旦发生赤霉病或多或少的会对后期小麦产量造成不可逆的损失,一般地块减产量在10-30%,病发严重地块减产量高达50%以上,更严重者会导致小麦全田绝收!
根据国家农技中心发布的2019年小麦病害病情预测:今年部分地区的小麦赤霉病将比往年要严重一些(下面会具体介绍)。所以,今年一些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必须要早防、严防、重防、重控,在病害盛发期前提前做好相关防控管理工作。
今天就和大家介绍一下:小麦赤霉病的高发地类型;小麦赤霉病发病规律、危害特征;2019年小麦赤霉病需要重点防治的区域与首次药物预防的建议时间;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最佳时机、药物选择以及正确防控方法。以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借鉴,提前做好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准备工作。
一、小麦赤霉病的高发麦田类型
小麦赤霉病,一些地方也叫做烂麦头、红麦瘴、麦穗枯,属于气候性、爆发性、流行性的真菌病害,它对小麦的苗株和穗部都有危害性,发病条件与小麦的品种抗病性、播种期早晚、耕种模式、种植密度、水肥管理、苗株长势、生育期早晚以及气候气象条件等直接相关。
一般来说,麦种抗病抗逆性差、播种期过晚、播种密度过高、田间群体数量过大、苗株长势过弱、贪青旺长、翻耕层过浅、透风透光不良的麦田,小麦赤霉病发病较重;地势低洼积水、土壤黏性重、田间排水条件差的地块,小麦赤霉病发病较重;氮肥使用量过大、磷钾肥不足的地块,上茬作物收获后清田不彻底的地块,秸秆还田质量不高的地块,长期种植单一的地块,小麦赤霉病发病较重。因为这些麦田更容易为赤霉病菌生长发育提供有利的条件,也更容易田间赤霉病菌源的大量积累,所以更容易小麦赤霉病的发病与流行。
除此之外,麦田扬花抽穗期[抽穗是禾谷类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发育完全的穗,随着茎秆的伸长而伸出顶部叶的现象。]持续阴雨天气(3天以上)、高温高湿(温度20度以上、湿度80%以上),是导致小麦赤霉病爆发流行最主要的原因。
二、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花药侵染性病害,病菌孢子最适合在20-28度、湿度80%以上的环境中繁殖生存,在24-25度且阴雨多湿的情况下,病菌繁殖速度和病害传播速度最快。在春季小麦扬花抽穗期时,当连续气温稳定在10度以上、阴雨结露天气持续3-5日以上、湿度达到80%以上或短期降水量超过12毫米以上时,小麦就会出现赤霉病爆发流行的问题。
在病发的时间上来说,小麦赤霉病的高发时间在4月中旬到5月上旬的小麦抽穗扬花期,但是由于我国南北方的在区域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小麦从南到北的生育期早晚快慢不一,在发病期也略有差异,即使是同一地区的小麦,因为播种期早晚的不同和水肥管理的不同,抽穗扬花期也有3-7天的差异,发病期也就有早有晚。
在病发的环境上来说,小麦赤霉病在温湿多雨的环境下比较利于发病,春季温度高、湿度大的地方以及小麦扬花抽穗期阴雨天气多、光照量不足的地区,发病率高、病害情况重,尤其是在我国的沿江种植区、沿海种植区、江淮流域、江汉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潮湿或半潮湿的地区,发病早、发病重。
三、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特性
赤霉病可以危害小麦的苗株和穗部,导致小麦发生苗腐、茎腐、秆腐、穗腐等问题,其中又以穗腐受害[受害,汉语词语,出自《后汉书·皇甫嵩传》,释义为受到伤害,遭受损害。]最重,秆腐次之,而我们大家常说的小麦赤霉病一般指的是其中的穗腐。但不论是小麦哪个部位发生病害,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受害部位都会长出橘红色或粉红色的霉层(既赤霉病菌的孢子),这些病菌孢子会作为传播源借助风雨等再次蔓延病情。
1、苗腐
苗腐一般是由土壤带菌或者种子带菌所导致,种苗染病后,会出现发芽出苗慢、出苗不齐、苗黄苗弱以及烂种死棵的现象,同时麦芽的颜色会先变褐,然后根冠腐烂,最后烂种、弱苗或死棵。
2、茎腐
茎腐在麦种出苗后到成熟收获期都可以发病。小麦苗株离地较近的茎基部染病后,受害部位组织会先变成褐色,然后随着病情的发展,受害茎基部会逐步发生腐烂,最后导致整棵小麦苗株干枯死亡。
3、秆腐
秆腐一般发生在小麦苗株穗部下方的第1节和第2节上,在病发初期时,小麦茎秆上的叶鞘部位先会出现出水浸状的退绿小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病斑会不断的扩大成不规则病斑,病斑颜色也会慢慢变为淡褐色或红褐色,并向秸秆内部渗透蔓延,在病害后期时,小麦秸秆受害部位以上会变黄变枯,病情严重时,会导致小麦出现无法抽穗或麦穗黄枯的现象。
4、穗腐
赤霉病对小麦最大的危害就是穗腐,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最严重。穗腐一般在小麦抽穗到成熟期发生危害,在小麦抽穗扬花的病发初期时,受害小麦的小穗颖壳基部和小花上会先出现水浸状的淡褐色或浅褐色的病斑,随着病菌的蔓延和病情的发展,受害部位会表现为黄褐色或者青枯状,并逐步蔓延扩展到整个小穗上,到病害后期时,受害处病斑霉层上会长出密生的小黑点,病情严重时,会导致小穗受害部位以上会变的黄枯或青枯、籽粒干瘪不实,造成小麦穗部枯穗、白穗或枯白穗。在田间比较干燥的情况下,受害小穗仅表呈现出黄枯现象,但在田间空气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受害小穗的颖壳上会长出一层胶状、橘红或粉红的霉层。
小麦赤霉病不但会造成小麦减产、品质降低,而且对人畜都有害,一般只要病麦率达到4%以上,便不可再食用,食用患有赤霉病的病麦中对人畜都有毒害性。人在食用病麦后,身体会在10分钟到2个小时内出现头晕、发热、高烧、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腹胀等中毒现象,鸡、狗、猪、马、牛、羊等家畜食用病麦后,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现象,以及腹痛、腹泻等常见肠胃病。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四、今年小麦赤霉病的重发风险区域与首次用药预防期
小麦赤霉病在易染病品种、田间菌源数量大、花穗期多雨的地方发病比较严重。根据前段时间国家气候中心的天气预测,今年4月份春黄淮南部地区、江淮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到5月份时,江淮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虽然华北和黄淮北部降水偏少,但大部分地区到时会因为广泛浇灌浆水而加大田间的湿度、增加雾霾潮湿天气。换句话说,也就是今年这些地方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和危害程度都存在大幅增加的危险。
建议这些地区的广大农民朋友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在“看天、看地、看苗”的基础上,提前做好赤霉病的药物预防管理,避免在病情发生后因为防治过晚或者防治不住,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在小麦赤霉病进行第一次药物预防的时间上,建议:长江冲下游地区在4月上中旬时喷药,江淮地区和黄淮南部地区在4月中下旬时喷药,华北南部和黄淮北部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时喷药,西北地区和北部地区在6月上旬时喷药。因为每个地区的具体气候和每块麦田的生育期各不相同,大家应当在参考上述首次用药时间的基础上,在自家小麦的扬花初期时开始用药。
五、小麦赤霉病的正确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具有发病快、危害重,易爆发流行、不易防治的特点,也没有特效性的药物可以一次性彻底防治,所以在防治时,应当以前期预防为主,在病发前通过加强管理,主动性的尽快尽早防控,千万不要等到赤霉病发生后或者看到小麦表现出赤霉病受害症状后再用药,这样会错过最佳防治期,即使喷再多次、喷再多量的药物,不仅很难控制得住,也很难再取得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
1、药物防控方法
在防控的时间上,一方面,可以按照“见花喷药”的原则,在麦田有5-10%小麦扬花时,就应当及时喷药;另一方面,因为小麦赤霉病集中发生在小麦的抽穗扬花期,时间大体在4月中旬到5月中旬左右,所以防治赤霉病的最佳时机是在小麦抽穗期到盛花期;再一方面,因为小麦的发病期早晚和病害程度与气候气象条件直接相关,在小麦穗花期防治赤霉病时,天气晴朗温度较高的地区,小麦抽穗扬花同时进行,建议在小麦齐穗后就尽早喷药,光照不足气温较低的地区,小麦一般是先抽穗后扬花,建议在小麦刚开花初期时就尽早用药,持续阴雨天气的地区,更容易爆发赤霉病,建议在小麦初穗或齐穗期就开始抢抓雨前或雨隙尽早用药,而且为了防止雨水冲刷掉药液,建议使用耐水刷性强、内吸性、药效较长的药物,一定不可偷懒图省事儿等到雨后天晴或者小麦扬花时在用药,否则会造成赤霉病爆发流行、防控不住的结果。
在防控次数上来说,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小麦抽穗扬花时间的早晚快慢以及第一次药物防控的效果来决定。正常来说,对于普通发病情况的地区,全覆盖式喷施1次药物防治即可,如果第一次防治效果不佳,可以隔5-7天后再喷药1次;对于赤霉病发病较重的地区,在第一喷药后的5-7天必须再喷施第二次防治药物;对于小麦抽穗扬花期遭遇持续阴雨天气影响的地区,赤霉病病发病率高、易爆发流行,最好也进行2次喷药防控,如果第一次用药后6小时内发生降雨,应当在雨后或者雨隙时及时补喷1次。
在喷打药物时,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喷药喷水量要足,一般每亩50-60公斤用水量,以麦叶湿润、叶尖开始滴水为佳;②喷药药均匀细致,使用的喷雾器雾化越细越好;③喷药时间以晴天下午4点后进行为佳;④因为部分地区的赤霉病病菌已经对多菌灵[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产生了较强的抗性,因此在有药物抗性的地区,应当避免使用多菌灵及多菌灵复配药物;⑤目前市面上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有效药物比较多,但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最好选择2种以上的药物复配使用,并且要注意交替用药,如果有需要还可以添加一些有机硅、乙蒜素等类的药物助剂,以此来提高药液的延展性、粘附性和渗透性;⑥对于其他病虫害严重的地区,可以选择配施一些氰菌唑、吡虫啉等类的药物,以此来兼防白粉病、蚜虫等其他多种病虫害。
在防治药物选择上,目前市场上常用的主要有:多菌灵、氰烯菌酯、戊唑醇[戊唑醇,一种高效、广谱、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农药,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三大功能,杀菌谱广、持效期长。]、福美双、噻霉酮、丙硫菌、甲基硫菌灵、枯草芽孢杆菌、戊唑咪鲜胺、氰烯戊唑醇、吡唑氟环唑、丙硫戊唑醇、戊唑福美双、唑醚戊唑醇、吡唑醚菌酯、苯甲嘧菌酯、咪铜氟环唑、肟菌戊唑醇、甲硫戊唑醇、苯甲丙环唑、戊唑多菌灵、咪锰多菌灵、烯肟多菌灵、苯醚甲环唑等药物单剂及复配药剂,但一定要根据区域、天气、品种等选择最适合的药物使用,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2、其他防控方法
①在田间清洁上,应当在玉米、水稻等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把田间的病株、残秆、落叶、杂草、碎物等彻底清理出田外,以此来降低田内赤霉病菌源的积累基数。
②在品种选择上,应当选用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重病地建议使用杂交性高抗病品种,以此来提高小麦自身的生理抗病害能力,在小麦播种前对麦种进行药物拌种消毒处理,也是减少赤霉病危害的一项有效措施。
③在种植密度上,应当根据地力、墒情、品种、播种期等进行小麦适量播种,并适当扩大播种的行间距,以此来避免小麦群体过大、田间郁闭,通过改善小麦的通风透光环境、达到预防病害的作用。
④在种植结构上,赤霉病重发区域应该避免长期单一作物结构种植的方法,改为小麦与蔬菜、大豆、花生等作物轮茬换作的种植模式,以此来减少田间赤霉病菌的累积量。
⑤在种植模式上,提倡科学秸秆还田和每2-3年进行1次土壤25-30公分深翻灭茬的种植模式,以此控制菌源、减少病害的发生。
⑥在施肥管理上,提倡多施腐熟有机肥、控制使用氮肥、适量增施磷钾肥的施肥方法和测土配方施肥的施肥技术,追肥要适量平衡,在培育健壮小麦苗株的基础上,预防小麦因贪青旺长而加重赤霉病的发生率与危害。
⑦在水分管理上,要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进行适量浇水,避免一次浇水过大和大水漫灌式浇水,同时地势低、黏性重的麦田要要提前清挖排水沟渠,在雨后及时排水排涝,否则会大幅增加赤霉病的发生率和危害度。
点击上方“关注”农技小背篓 每日了解更多新鲜农业种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