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病害
1
小麦[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地区。]赤霉病[小麦赤霉病 症状 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
俗称“烂麦头”
它是一种真菌病害,还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小麦扬花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又有大量病菌时,病害会大发生。阴雨和潮湿环境下,病穗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也正因为这一特征才得名赤霉病。
表现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
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 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会造成整穗或部分小穗腐烂。还会引起小麦出现白穗,降低千粒重,影响产量。
携带赤霉病病菌的小麦粒里含有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昏等现象
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
(2)在小麦扬花期的时候,要少浇一些水,浇水太多也容易引发小麦赤霉病发生。
(3)药剂[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处理:
比较有效的是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内吸杀菌剂。
最适合喷药的时期是小麦的齐穗期至盛花期。
2
小麦白粉病
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和叶鞘[叶鞘(leaf sheath)指呈鞘状包围着茎的、叶的基部,是由叶原基 下部细胞分裂而成,也有的生成象叶舌状的附属器官,通常具有伸长区,由于细胞的居间生长,分别向上下两个方向伸长,并分化成纵列平行的维管束。]为主。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危害[危险灾害。]症状: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
防治药剂:
药剂选择:
杂环类(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这类药效果很好,但容易出现抗药性。
三唑类(三唑酮[三唑酮属于低毒性杀菌剂。]、乙唑醇、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这类药效果也好,不过不太稳定,可用于发生初期或未发生时期。
嘧菌酯、醚菌酯效果近两年来效果不错。防治小麦白粉病,宜早不宜晚,在发病初期用药较好,之后再用,效果不太好。
3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一种气传病害。
症状表现:
小麦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
小麦条锈病▼
小麦叶锈病▼
小麦秆锈病▼
有比较形象说法来区分3种锈病说: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成个大红斑”。
三种锈病的共同特点是:
受侵染叶片或茎秆上出现:鲜黄色、红褐色或褐色的夏孢子堆,后期病部生成黑色的孢子堆。该病危害小麦会影响它的发育和灌浆,使麦粒秕瘦,从而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防治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戊唑醇、烯唑醇这些效果都很好
(3)若大发生,除对发病严重的麦田及时防治外,还要施药剂防治周边发病轻和不发病的麦田,以控制病害的蔓延,减轻损失。
4
小麦叶枯病[叶枯病多从叶缘、叶尖侵染发生,病斑由小到大不规则状,红褐色至灰褐色,病斑连片成大枯斑,干枯面积达叶片的1/3-1/2,病斑边缘有一较病斑深的带;病健界限明显。]
多在小麦抽穗期开始发生。
叶枯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
初发病,叶片上长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
以后迅速扩大,形成不规则形黄白色至黄褐色大斑块。
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枯死,逐渐向上发展。严重者全株叶片变黄枯死。
小麦黄斑叶枯病▼
防治措施:
(1)控制灌水,雨后还要及时排水。
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是防治叶枯病的关键时期。
(2)种子处理,用福美双或三唑酮·多菌灵双进行拌种,预防病害。
(3)在小麦扬花至灌浆期,田间开始发病时,可选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预防和防治:百菌清+烯唑醇、三唑酮、甲基硫菌灵、氟硅唑、异菌脲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