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里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生产条件大改善,农业丰收一定实打实。”4月24日,和风拂过,淮阳区冯塘高标准农田[农田,指农业生产的用地;耕种的田地。]示范区内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绿浪翻滚,春潮涌动,田间话农事的几位农民笑逐颜开。
早春之时,该区投重资在此打造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让两万亩中低产田变为了高标准农田。
两万亩中低产田的嬗变,正是该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遵循“新建为主、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注重实效”的原则,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1.46亿元,实施项目36个,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90万亩。全区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20亿斤以上,连续12年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今年3月又被评为第一批全国农作物[指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病虫害[病虫害病害和虫害的并称,常对农、林、牧业等造成不良影响。]“绿色防控示范县”、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专业化,产业部门或学业领域中根据产品生产或学界层面的不同过程而分成的各业务部分,这个过程就是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县”。
提升设施夯基础
淮阳区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的理念,大力开展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水平。他们邀请专业团队,对全区140万亩耕地开展勘测设计,统筹考虑农业、水利、农机、农艺等因素,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精心选择连片区域,高标准规划设计项目区。项目设计中融入信息化管理、农产品溯源、气象观测等智慧农业元素,全面加快了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数据化、服务网络化进程。
他们因地制宜,采取“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挖掘潜力、注重效益”的方式,打破村组界限,因地制宜地实施推进,目前已在该区北部曹河乡、齐老乡、安岭镇建成高标准农田20万亩连片开发区,在南部刘振屯乡、王店乡、朱集乡、豆门乡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亩连片开发区,今年确定10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在7个乡镇34个行政村实施。该区通过“一年一小片,三年一大片,最终连一片”,确保整体项目区的规模效益能够持续显现。
坚持高质量建设。该区选择资质全、实力强、信誉好的单位参与项目建设,坚持建设标准、材料规格、竣工验收等“三个统一”,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流程质量保障。坚持高效率统筹推进。他们成立了高规格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主导、部门协同、群众支持的统筹推进机制,形成了工作合力。
今年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项目,他们划分了4个战区,组织了79个工程队,实行日报告制度,区委、区**定期听取进展情况汇报,形成了强大的项目推进工作合力。实行挂图作战。根据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示范区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要求严的特点,他们拿出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推进时间节点,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沟树路桥井同推进,确保了项目快速建设。简化审批程序。该区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跟踪服务”,精简办事流程,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15天。拨付资金采取会审会签优先支付方式,工程进度认定后,各部门按照施工合同联合审查,即审即签,当天拨付,有效促进了工程进度。在2019年项目建设中,淮阳工程建设、资金支付在全省通报中稳居前列。位于冯塘乡的两万亩示范区工程建设提前完工,打井226眼,疏浚沟渠23千米,修建桥涵118座,新修道路26.8千米,栽植树木4.37万株,打造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样板工程。
陈老家村位于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村民陈志正在用新建的电井浇地。“过去逢旱天浇地时,十几家争用一个井,龙头提不上来水。现今田地整理了,生产条件改善了,想浇地,电卡一插,井水自动冒出,丰收有了保障。不仅如此,临近多条道路的田地规划种植的黄花菜,到秋季采摘时,遍地金灿灿的,成了一个田野大花园。设施改变了,环境变好了,真正感谢*和**为我们群众办的大好事。”陈志高兴地说。
创新机制强管护
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为切实解决农田设施重建轻管、损坏较重的突出问题,淮阳区创新**管护机制,区财政每年安排管护资金600万元,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把农田设施所有权、经营权、管护资金和责任下放到乡镇,实行属地管理。区管护办负责组织领导、技术培训和督查考核。乡镇成立管护办,设在农业服务中心,固定2名专职人员,负责辖区设施管护。村级设立农水管护员,由1名村干部兼任,组织本村农水协会,负责全村的农业灌溉集中服务、巡查维修,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人员灌溉难问题。据测算,用水量同比降低40%,达到了农田设施科学利用、长效管护、节水惠民的良好效果。
藏粮于技添新翼
要实现农业增效,实现粮食生产中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目标,必须实现“藏粮于技”,必须要紧紧抓住农业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淮阳区加强与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示范试验,打造科研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引领农业生产。
该区大力实施推广耕地质量监测[监测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ān cè,动词,释义为监视、检测。]、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实现科学施肥,精准施药,提高耕地地力等级。
按照农业农村部10万亩地一个耕地质量监测点[ 直接或间接设置在被监测对象上能反映其变化特征的观测点。]建设要求,目前,该区已建设完成14个,做到140万亩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全覆盖。
项目区监测点是该区14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其中之一,按照农业农村部要求建设,也叫“三区四情”监测点。三区即自动监测功能区[根据房屋的使用功能和各共有建筑部位的服务范围而划分的区域称为功能区。]、耕地质量监测功能区、培肥改良试验监测功能区。自动监测区可做到田间气象、土壤墒情、土壤盐分自动监测;耕地质量监测功能区主要监测土壤耕层养分、土壤生态环境、土壤物理性状、土壤肥料效应;培肥改良试验监测功能区目的监测土壤培肥改良试验效果。四情即集“墒情、地情、肥情、环情”监测、示范、展示为一体。
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可掌握区域内耕地质量动态变化趋势,为指导全区配方施肥、土壤改良、农田生态保护等提供数据支撑,能强力推进区域内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持续发展。
现代植保监测手段为该区农业保驾护航。该区作为全国第一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县”,按照国家植保能力提升工程项目要求,提高全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能力,该区目前共建中心监测点1个,一般监测点4个,目前是河南省联网的8个县之一,周口市唯一。
监测点的功能主要有:虫情信息采集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自动诱虫,自动开启,自动远红外杀死虫体,自动定时拍照、上传图片,监测害虫近50种,实时再现了不在现场也能随时监控田间害虫的发生情况。小气候信息采集系统,主要是自动监测空气温度、风速、土壤温湿度等10多项常规气象要素,并且具有自动记录和数据上传、分析等功能。生态远程监测系统,主要是对种植区域内农作物的虫情、苗情、墒情等进行实时远程监测。孢子培养统计分析系统,功能主要是自动采集随空气流动、传染的病害孢子,自动保湿培养、拍摄、上传,实时监测田间病害孢子情况。上述这些监测点的数据都是全国联网实时共享的。
应用新技术监测,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区域内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时期,达到精准用药及专业化统防统治,减少农药使用量,为扛稳粮食生产安全、农业丰产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真正实现“藏粮于仓”向“藏粮于技”的转变。
在这里,五千年前,炎帝神农氏艺五谷、制耒耜、兴农事,开创农业文明的先河;而今,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定义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生产和经营夯实基础,奏响了向现代农业进军的劲歌。
在这里,一块块平展的田野辽阔无垠,一条条宽阔的田间道路纵横交织,一道道硬化沟渠错落有致,一排排景观树辉映千倾良田。田地的综合整治,达到了道路通畅、田块规整、排灌自如、林网秀美的规划目标,筑起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格局,托起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希望。(周口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