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茭白,又名高瓜、菰笋、菰手、茭笋,高笋。]纹枯病[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茭白纹枯病属于真菌类病害,在全国茭白种植地均有发生,由于生产上氮素化肥用量增加等原因,该病发生日趋严重。其主要影响是破坏茭白组织和茎、叶的光合作用,削弱根部吸收能力,降低茭白的营养物质积累,一般病株率30%~50%,重病田块发生率80%以上,严重时能引起茭白的腐烂、倒伏等。
(1)识别要点 主要危害叶鞘[叶鞘(leaf sheath)指呈鞘状包围着茎的、叶的基部,是由叶原基 下部细胞分裂而成,也有的生成象叶舌状的附属器官,通常具有伸长区,由于细胞的居间生长,分别向上下两个方向伸长,并分化成纵列平行的维管束。]和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分蘖期至结茭期易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变成圆形至椭圆形或不定形病斑,似地图或云纹状,斑中部干时淡褐色至灰白色,潮湿时墨绿色至绿褐色,边缘深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显。以后多个病斑相互重叠而成云纹状或虎斑状大斑,病斑由下向上扩展,延伸至叶片。严重时叶鞘变褐、腐烂,叶片提早发黄枯死,茭肉干瘪。在潮湿条件下,病部可见灰白色蛛丝网状物,逐渐缠绕成棉絮状团,最后变成黑褐色似油菜籽大小的粒状菌核[真菌生长到一定阶段,菌丝体不断地分化,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颜色较深而坚硬的菌丝体组织颗粒。]。
(2)发病规律 病原为半知菌无孢目立枯丝核菌真菌。在茭白收获后,病菌[病菌是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 和病毒,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um)。]菌核会大量掉落在田间[田间 (1916—1985),男,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羊山人,著名诗人。]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病发的主要菌源,少数以菌丝体[菌丝体(mycelium),指的是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的营养体类型。]和菌核在病残体或田间杂草及其他寄主上越冬。遗落在土中的菌核可存活1~2年,翌年春季借助水流、大部分菌核漂浮和混杂于浪渣中,当气温上升到15℃以上时传播侵害茭白,几天后便形成病斑。沉于水下的菌核也能萌发入侵茭白,茭白生长期间,落入田间的菌核随水漂浮可再次侵害。
茭白纹枯病属于高温高湿性病害,温度在25~32℃,相对湿度达95%以上时发病重。在茭白田里,植株内的小气候对茭白病害发生的影响作用尤为明显。7月中旬~8月中旬气温高、降雨多、田间湿度大,且茭株生长旺盛,基部通风透气性较差,是田间茭白纹枯病发生的主要时期。
在品种和栽培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各年度间发病轻重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就是温湿度不同。田间长期深灌的茭白田发病重,浅水勤灌、干干湿湿有利于茭白生长,发病较轻,特别是适时适度搁田,可提高水温、土温,增加土壤中空气含量,控制无效分蘖,促使茎秆粗壮,增强茭株抗性,从而能有效抑制病害的发生发展。生长前期施氮肥过于集中,会引起茭株猛发,提早封行,后期施氮肥过量,会出现生长过旺,贪青徒长,田间郁闭,湿度增大,有利于病菌入侵,发病会加重。过分密植,田间通风透光性差,不但影响光合作用,而且会提高田间湿度,有利于病害发生,发病也重。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重病区实行3年以上水旱轮作,防治效果在90%以上。种植茭白前清除田间菌源,春季茭白田灌水或翻耕耙平后,可用纱布袋、淘米箩、畚箕等工具捞取下风向的田边和田角混杂有菌核的浪渣,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不能还田作肥料)。施足底肥,多施腐熟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石灰,降酸增钙。避免长期深灌,水应前浅、中晒、后湿润,以水调温,以水调肥。及时摘除下部黄叶、病叶。实行品种的合理搭配,改单一品种和多品种合理种植。合理密植。
②化学防治 药剂保护重点应在植株上部的几片功能叶上,防治适期应在分蘖期和孕茭前期,可选用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粉剂(Dustpowder,DP)是将原药、大量的填料(载体) 及适当的稳定剂一起混合粉碎所得到的一种干剂。]400倍液、65%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多菌灵·井冈霉素悬浮剂[防沉淀剂一般指悬浮剂。]500~700倍液、16%噻嗪酮·井冈霉素悬浮剂800~10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1000~1200倍液、12.5%唏唑醇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50%福美甲胂(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等喷雾防治。7~10天1次,共2~3次。
注意喷雾要均匀,药量要喷足,每亩应喷洒对好的药液80~100千克,可在药液中添加适量洗衣粉,有利于药液黏附在茭白株体上。除井冈霉素外,其他药剂也可采用撒毒土法,每亩用药0.2~0.3千克,拌湿细土50千克后撒施田间,施药时田间一定要有水层。
茭白锈病
茭白锈病是茭白生产中一种重要病害,主要在南方地区发生分布,流行时给茭白生产造成较大损失,病株常达60%,严重时发病株率可达100%。
(1)识别要点 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叶片及叶鞘散生褪绿小点,逐渐稍隆起为黄色或铁锈色小疱斑(夏孢子堆),后疱斑破裂,散出锈黄色粉末状物,严重时叶片布满黄褐色小疱斑,使病叶早枯。后期叶片、叶鞘现灰色至黑色小疱斑(冬孢子堆),长条形,表皮不易破裂。
(2)发生规律 该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真菌茭白单胞锈菌侵染引起,病部所见锈状物是病菌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夏孢子为圆球形或椭圆形、淡黄褐色的单细胞。后期出现的黑色疱斑是病菌的冬孢子堆,冬孢子卵圆形或长椭圆形,有较厚的壁,黄褐色,有柄,亦为单细胞。在寒冷地区,病菌以菌丝体在老株上或以冬孢子堆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老株上的菌丝可长出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萌发长出芽管,从叶片的气孔侵入。初侵染发病后又长出大量的新的夏孢子,传播后可频频进行再侵染。一般3~4月气温回升后开始发病,4~9月为锈病发生期,6~8月为发病高峰期。温暖潮湿多雨的天气、种植密度过大、植株疯长、偏施氮肥有利发病。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早熟、优质、高产良种。选择锈病发生轻的田块留种,挑选大田中抗病的单株或品种作为种茭。地块要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力强的黏壤土或壤土栽植。合理密植,定植时,每亩适宜栽1000~1200穴,株距60厘米,行距100~120厘米,宽窄行种植,每穴4~5株。清除病残体及田间杂草,减少菌源。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由于施锌肥可提高茭白抗病力,减轻发病,可每亩施硫酸锌1千克作基肥,或用0.1%~0.2%硫酸锌叶面喷雾,苗期、分蘖期、孕茭期各喷1次。茭白水层管理应“浅—深—浅”,高温季节适当深灌13~17厘米或日灌夜排,降低水温和土温。
②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孕茭期禁止使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腈菌唑乳油10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波美0.1~0.2度石硫合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等喷雾防治。7~10天1次,共喷3~4次。
茭白白腐病
白腐病为茭白的重要病害。近年来在部分茭白种植区常有发生,夏秋季发病较重,一般病株率在5%以下,严重时病株率可达10%~20%。
(1)识别要点 主要危害茭白植株叶鞘和茭白。叶鞘染病,初期为水渍状灰绿色至黄褐色,不定形,多呈云纹状,边缘不明显。随着病害的进一步发展,许多病斑连成一片,导致大片叶鞘组织坏死变褐,最后腐烂。剥开叶鞘,茭白表面产生许多绢丝状白霉,随病菌侵染茭白组织呈水渍状坏死变褐,最后腐烂,后期病叶鞘内部形成初为白色后为黑褐状的小粒状菌核。
(2)发病规律 由半知菌稻球小菌核菌真菌浸染所致。病菌由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常指由子囊菌、担子菌或半知菌,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孢子。]在病残体上或田间其他寄主及杂草上越冬,成为翌年病害的初次侵染源。再侵染主要靠田间病株产生病菌,借菌丝体或以菌核借流水传播。病菌生长温度10~40℃,适宜温度28~32℃。高温、多雨有利白腐病的发生。田间菌核数量多,加上天气高温、潮湿,或茭白田长期灌深水,偏施氮肥,病害发生重。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根据茭白植株有效分蘖和正常孕茭的需要,保持前期浅灌水、中期晒田、后期湿润的水浆管理措施,避免长期深灌水。结合田间中耕管理,及时去除下部病叶黄叶,增加田间通透性。
②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用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65%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1000~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重点喷叶鞘部位。
茭白黑斑病
黑斑病为茭白的重要病害,分布较广,发生较普遍,多在夏、秋季发病,发病后病株率高达80%以上,使茭白叶片早衰枯死。
(1)识别要点 主要侵染茭白叶片。初期在茭白叶片上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点,以后呈紫褐色,进一步发展成近椭圆形至梭形病斑,**浅红褐色至紫褐色,边缘暗褐色。湿度高时,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外围常有暗绿色晕环。发生严重时,叶片上病斑密布,相互连成一片,最终导致叶片枯死。
(2)发病规律 茭白黑斑病病原菌属半知菌交链孢霉。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分生孢子可直接侵入叶片,条件适宜时可产生分生孢子再侵染。温暖、高湿有利发病。茭白生长期多阴雨或降雨次数多、植株茂密、生长衰弱等发病较重。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重病田轮栽倒茬,减轻发病。采收茭白后彻底清除病株,并集中带出茭田外面处理。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防止偏施氮肥,提高茭白植株抗病力。
②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1200倍液、65.5%霜霉威水剂600~1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000~1200倍液、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敌磺钠可湿性粉剂250~5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共喷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