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杀虫,全称杀虫脒,分子式为C10H13ClN2。]剂使用后,要进入害虫[害虫是人类对一些动物(大多属于昆虫)的定义,这些动物往往会对人类的生活、生产产生负面影响。]体内到达作用[作用的基本解释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衍生解释有作为、努力、用意、施行法术等。]部位后才能发挥其杀虫的功效。但是不同的杀虫剂到达害虫体内的方式是不同的。因此,只有全面了解害虫的自身特点和生活习性,以及掌握杀虫剂的知识,在化学防治的过程中我们才能针对害虫使用正确的杀虫剂配方。
1、**害虫[**害虫,指的是一生或一生中某个阶段生活在土壤中危害植物**部分、种子、幼苗或近土表主茎的杂食性昆虫。]:**害虫由于其为害部位特殊,主要在土壤中或土表生活,施药后要考虑农药与土壤颗粒结合,有些农药与土壤结合后会失去杀虫效果,因此对杀虫剂成份选择是很关键,因为有些农药施入土壤后会与土壤颗粒结合而失效。
2、咀嚼式口器[昆虫的口器是由头部后面的3对附肢和一部分头部结构联合组成,主要有摄食、感觉等功能。]害虫:这类口器害虫在为害作物时一定要取食植物叶片或其它组织,造成叶片缺刻等伤害。
3、介壳虫:具有触杀[(touch out)棒球和垒球比赛专用术语。]作用的杀虫剂,主是通过害虫体表进入体内,因此害虫的体壁结构特点是影响触杀剂作用的发挥。而害虫体壁上表皮中所含有的蜡质及脂类化合物与水没有亲和性,所以昆虫表皮通常不会被水湿润,当杀虫剂稀释使用后喷洒到虫体上,药液会积集成球状而从虫体表面滚落流失。
4、同翅目(蝉、虱、蚧、蚜类):甲维盐比阿维菌素杀虫、杀螨、杀线虫活性提高了10-100倍,杀虫谱变宽;胃毒作用为主兼有触杀作用;害虫发生不可逆转麻痹,停止进食,2-4天后才能死亡,杀虫速度较慢;持效期长,害虫为10-15天,螨为15-25天。
5、半翅目[半翅目是一种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动物,成虫体壁坚硬。](蝽类):吡虫啉:烟碱类;触杀、胃毒和内吸;害虫麻痹死亡;速效性好,1天即有较高的防效,残留期长达25天左右;温度高杀虫效果好;刺吸式口器害虫;易被作物吸收,并向顶分配,有根吸作用。
6、双翅目(蝇蚊类):马拉硫磷:气温低时毒力下降,可适当提高施药量或用药浓度;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害虫;触杀和胃毒作用,一定的熏蒸和渗透作用;对害虫击倒力强,高温时效果好;残效[ …]期短;对高粱、瓜豆类和梨、葡萄、樱桃等一些品种易发生药害,应慎用;采果前10天停用。
7、缨翅目(蓟马类):灭幼脲:初龄幼虫期用药,虫龄越大,防效越差。抑制几丁质[壳多糖(chitin)又称几丁质。]合成;胃毒作用,能侵入昆虫和卵的表皮发生作用,但无内吸作用;在植物叶背面喷药;药效期长达30天以上,耐雨水冲刷;对天敌安全,对鳞翅目[鳞翅目包括蛾、蝶两类昆虫,属有翅亚纲、全变态类。]及蚊蝇幼虫活性高;药后3天开始死亡,5天达死亡高峰;对成虫无效。
8、膜翅目(叶蜂、茎蜂):杀虫、杀螨作用,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无内吸和熏蒸性能;有良好的渗透性,有一定杀卵作用,在植物上降解速度快,残效期短;防除咀嚼和吮吸害虫效果良好。
9、直翅目(蝗虫、蟋蟀、蝼蛄):噻嗪酮:抑制几丁质合成和干扰新陈代谢;药后3—7天才能见效,对成虫没有直接杀伤力,但可缩短其寿命,减少产卵量,并且产出的多是不育卵,幼虫即使孵化也很快死亡。对半翅目的飞虱、叶蝉、粉虱及介壳虫类害虫有良好防治效果,药效期长达30天以上;不可以毒土法使用;不宜直接接触白菜、萝卜,否则将出现褐斑及绿叶化等药害。
10、鳞翅目(蛾蝶类):异丙威:触杀作用,有一定的渗透和传导活性,且速效性强;主要用于水稻防治水稻飞虱和叶蝉,并能兼冶蓟马;不可与敌稗同时使用,须间隔10天以上;该药剂对芋有药害,不得使用。
11、鞘翅目(甲虫类):苏云金杆菌:细菌性;胃毒,产生细菌毒素;药效较缓慢;残效期10天左右;温度愈高,取食愈多,效果愈好;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银纹夜蛾等鳞翅目害虫的幼虫;30℃以上才能发挥杀虫作用;提前2~3天使用。更多的实用技术,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