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内市场对大豆[大豆(学名:Glycine max (Linn.) Merr.)通称黄豆。]需求量越来越大,农民种植[种植即植物栽培,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花草、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等。]积极性被调动出来,我国大豆种植面积近年来逐渐在扩大。但是,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重迎茬种植在增多,播种自留种子的也屡见不鲜,由此而带来了大豆霜霉病[霜霉病指的是由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发生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生较为普遍。#2020金稻穗计划#
由于大豆霜霉病只是对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病斑,不像黄瓜霜霉病为害叶片那么明显和严重,一般情况下危害性并不大,减产幅度在10%左右,所以常常被种植户所忽视。但是,早期若防治不及时,田间[田间 (1916—1985),男,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羊山人,著名诗人。]病菌[病菌是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 和病毒,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um)。]就会大量积累,条件适宜时病菌在田间传播开来,也会导致严重发生,使植株上的功能叶片过早脱落,或叶片凋枯而失去制造养分的功能,如果此时再想防治已为时为晚。严重发生田块通常减产幅度可高达30%-50%。如果在植株结荚鼓粒期侵染感病,还会导致种粒霉烂降质。#白城新农人#
1、大豆霜霉病在田间不同时期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有哪些症状?
大豆霜霉病在适宜条件下在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生,可对大豆幼苗、叶片、豆荚及籽粒产生危害,最明显症状是叶背面产生霉状物。
大豆霜霉病复叶染病初期症状
(1)幼苗发病:播种了携带病菌的种子,病菌能直接引起幼苗发病,但病苗刚出土时子叶不显示症状。感病幼苗一般在第1对真叶展开后,从叶柄基部中肋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扩大后叶片全部变黄,翻看病叶的背面密会看到灰白色霉状物。当田间湿度较大时,病斑扩展迅速,霉层增厚,病叶由外缘向内干枯变黄,进而变褐干枯或叶片脱落。重病苗生长停滞,植株萎缩矮化,可造成早期死亡,即使活下来后期结荚也较少。此时若气候干旱或轻病苗,病势扩展比较缓慢,幼苗顶部叶片症状不明显,细心观察会发现病叶色淡绿、质地较薄、叶背部的灰色霉层不多;天气过于干旱,只显黄绿色斑块,不见霉层。
大豆霜霉病叶片病斑扩展病健部分界明显
(2)成株期发病:大豆无论开花结荚期,还是再到结荚鼓粒期,全株的叶片均可被病菌感染而发病。通常复叶上的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斑点,随着病情发展,这些病斑变成褐色,因受叶脉限制病斑形状各异,有的呈不规则形,有的呈多角形,病部与健部分界比较明显,在病叶的背面布满灰白色霉层,尤其在雨多或露水较大田间湿度高时,病斑背面霉层明显,病叶会转黄变褐而干枯。叶片被再侵染的,继续出现褪绿小斑点,然后变为褐色小点,背面也生霉层。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汇合成大的斑块,导致病叶干枯、死亡或脱落。
大豆霜霉病叶片背面出现灰白色霉层
(3)豆荚染病:豆荚感病时,外部症状不明显,但剥开豆荚,其内部可见不定形的块状斑,其上可见灰色霉层。
(4)豆粒受害:病粒表面全部或大部分变白,无光泽,其上黏附灰白色的菌丝层,内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卵孢子生物是形成藏卵器的藻菌类和藻类等生物,是单性生殖所生成的同种结构。],卵孢子即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病菌源。
2、大豆霜霉病是怎样传播扩展染病的?
引起大豆霜霉病的病原为东北霜霉菌,属于真菌性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病菌一般以卵孢子在种子上和病残体上越冬。种子上的卵孢子是最主要初侵染源,病残体上的卵孢子侵染机会较少。卵孢子可随大豆萌芽而萌发,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萌发形成芽管,从大豆叶片的气孔或细胞间侵入寄主胚轴,进入生长点,伸出吸器吸收寄主养分,蔓延全株成为系统侵染的病苗。发病后病斑上会形成大量分生孢子,这些分生孢子随着气流或雨水进行传播,在田间会重复侵染,尤其是湿度大时,能迅速蔓延传播。病株上的菌丝通过茎和果柄的髓侵入到荚和种子。除为害大豆外,该病菌还为害野生大豆。
用扩大镜放大后,大豆叶片背面的病部霉层
3、大豆霜霉病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大豆霜霉病能否大发生大流行,与气候条件、品种抗病性以及菌源的多少有关。
首先,气候条件对大豆霜霉病大发生和流行影响最大。病菌最适发病温度为20-22℃,10℃以下或30℃以上不能形成孢子囊,15-20℃为卵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七八月若出现多雨高湿田间小气候时,最适宜孢子的萌发和传播。东北地区大豆霜霉病发生严重原因,主要是七八月份遇到连续阴雨年份,田间就会形成低温高湿的小气候,非常适宜病菌繁殖和传播,从而造成病害发生和蔓延。实践表明,雨多、湿度大的年份病害发生重;干旱高温气候发病就轻。
其次,播种带菌种子是病害发发生的主要初侵染源。大豆属于自花授粉作物,通常种植户为降低生产成本,一般选用自留种子或互相串换种子进行种植,这给病害发生带来重大隐患。因为自留种子选留时,病菌很可能潜伏在种子上,带菌率高的种子长出的苗为大豆成株期发病提供了大量菌源,容易引起严重发病。品种间抗病性也有较大差异,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也有利于病害的流行。
再次,大豆田连作、低洼易涝田发病严重重。大豆田连作,田间病残体多越冬菌源量大,霜霉病发生严重。低洼田地由于土壤温度提升较慢,持续低温时间长,土壤湿度大,很适合病菌繁殖,所以发病相对较重。
此外,施用未腐熟农肥,田间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生长过旺时发病相对也较严重。
4、如何有效预防大豆霜霉病发生?
大豆霜霉病属于系统性传染病害,受气候影响较重。因此,在气候适宜病菌侵染传播条件下,就要加强防治工作。当然,我们在大豆栽培的全过程中都要做好预防工作。大豆霜霉病防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选用优良品种。抗病品种发病轻,病斑小,种子带菌率低。目前培育的抗病品种并不多,但耐病品种还是不少的,农户可在实践中相互借鉴和选择,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耐病性强的品种种植。
(2)搞好种子处理。前面讲过:种子带菌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初侵染源,我们可通过种子处理切断种子传播渠道。种子处理包括晒种、药剂拌种等。播种前将种子放在阳光下晾晒2-3天,即可提高发芽势,又可将种子表面病菌杀灭。种子药剂处理选用药剂很多,但要注意药剂与种子的比例。可用种子重的0.3%的药剂,如9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粉剂(Dustpowder,DP)是将原药、大量的填料(载体) 及适当的稳定剂一起混合粉碎所得到的一种干剂。]、3.5%甲霜灵粉剂进行拌种;也可用种子重量0.5%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2.2%霜霉威水剂进行拌种;还可用种子量的0.7%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3)减少田间病源。种植大豆田应避免连作,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收获后应及时将田间病残体清理干净带到田外集中烧毁,即使用作沤肥,一定要充分高温发酵腐熟,杀灭肥料中的病菌。病害盛发期及时摘除病叶和老叶,不要放在田内会继续传染病害,一定要带到田外烧毁。播种前或前茬收获后要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减少再侵染菌源。
(4)加强田间管理。选择地势高燥肥力较好的田块种植,尽量避免低洼易涝地种植大豆。加强田间中耕除草作业,努力提高地温。现在正值大豆开苗、定苗时期,应将病株清除,做到合理密植,增强田间通风透光率。进入七八月份雨季时,是大豆霜霉病高发期,要合理控制生长,注意及时排除田间积水,过旺田块喷施控旺剂限制生长,结荚鼓粒期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提高植株抵抗力。
(5)及时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2%克露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按说明书使用喷洒,间隔7-10天喷洒1次,连喷2-3次;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7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洒,或69%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40公斤左右,隔8-12天喷1次,连喷2-3次。
结束语
大豆霜霉病在低温高湿环境条件下,容易大发生大流行,造成叶片干枯或过早脱落,影响产量和质量。防治要从控制菌源入手,搞好种子处理,轮作倒茬,土壤深翻;加强植株抗病力培养,选用耐病品种,苗期早锄,开展中耕除草作业,控制旺长豆田,补充磷钾肥;发现田间病害后,及时进行药剂防治,防止病菌蔓延扩大病害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