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香蕉(学名:Musa nana Lour.)芭蕉科芭蕉属植物,又指其果实。]束顶病
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特征
香蕉束顶病俗称蕉公、虾蕉、葱蕉,该病是严重的世界性的病毒病。我国各蕉区均有发生,以旧蕉区较严重。香蕉束顶病的典型病症是新叶越抽越小,并且成束,故称束顶病,发病后期植株矮缩。病叶[病叶,拼音是bìng yè,注音是ㄅㄧㄥˋ ㄧㄜˋ。]较直立狭小,硬脆易断,叶边缘明显失绿,后变枯焦。叶柄或中肋基部出现深绿色的条纹,俗称“青筋”,这是区别其他原因造成丛叶的主要特征。病株[词语病株拼音bìngzhū 注音ㄅㄧㄥˋㄓㄨ引证解释发生病害的植株。]一般生长缓慢,矮化,不抽蕾结果。抽蕾时才发病的植株抽出的蕉蕾其果实畸形细小,果无甜味,无经济价值。病株根尖变紫色,无光泽,大部分根系腐烂或变紫色,不发新根病株最后枯死。
发病规律
香蕉束顶病的病原是香蕉束顶病毒,该病毒是一个直径是18毫微米的等径病毒。该病毒主要靠香蕉交脉蚜虫[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传播。香蕉束顶病在香蕉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一般3-5月份为盛发期。危害程度取决于蕉园[蕉园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代藏书之所,出自钱谦益《和州鲁氏先茔神道碑铭》。]中的病株数量及蕉蚜的密度和发生情况,正常上年冬季冷害严重时次年3-5月发病较严重。此外,一般香蕉发病较多,大蕉、粉蕉、龙牙蕉发病较少。
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方法
(1) 选择通风的园地,采用合理的种植方法和密度,加强肥水管理。不同种间容易导致蚜虫滋生的蔬菜,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2) 采用无病组培苗作为种苗。蕉苗假植期间做好防蚜虫的有关措施
(3) 喷药杀灭蚜虫,尤其在9-4月份和9-11月份要加强对蚜虫的防治。
(4) 及时清除病株,切断传播源。有蚜虫的病株应先喷药杀死蚜虫,然后挖除病株,并将病穴土扒开晒干,填入新土,加入50-100克呋喃丹混匀后再补种新苗。
(5) 发病高的蕉地最好与水稻等水田作物轮作,可大量降低次年的束顶病发病率[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香蕉黄叶[黄叶,江苏常州人,是常州米修视觉创始人之一,现代尚古风创始人。]病
发病症状
发病蕉株的下方老叶叶缘首先黄化,逐渐扩大至中肋,叶柄软化弯曲下垂,最后枯萎,上方幼叶亦逐渐发黄,最后导致整个蕉株枯萎死亡,有时病株假茎外围的叶鞘自基部发生纵裂。
纵切病株的假茎或块茎可以发现维管束呈现褐变的现象,在发病后期,黄褐色的维管束组织上下贯穿呈长条形。有时病菌会从母株块茎穿过与吸芽相连部位而侵入吸芽。
发病规律
黄叶病是真菌病害,其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病毒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为尖孢镰刀菌及其变种,病原菌在病株组织内可产生大分生孢子[常指由子囊菌、担子菌或半知菌,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孢子。]小分生孢子和厚膜孢子,但在土壤中主要以厚膜孢子存活,其存活期可连数年之久。一般而言,在酸性砂质地较易发生,又排水不良及伤根情况下可促进本病发生。本病病原菌有四个生理小种,引起台蕉(北蕉、仙人蕉)黄叶病者为第四生理小种,引起吕宋蕉(芭蕉)黄叶病者属第一生理小种。病原菌自感染到出现外部病徵,潜伏期可长达5~6个月,本省南部蕉园种植期在3~5月,因此一般在每年10月以后才开始出现外部病徵。本病为土壤性传播病害,病原菌可经病苗病土及流水传播,有时病菌会从母株块茎穿过吸芽相连部位而侵入吸芽。病原菌以厚膜孢子在土壤中存活多年,亦可在莎草、香附子等田间杂草根部存活。
防治方法
(1) 轻微至中度黄叶病园种植耐病品种。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之蕉园为佳。排水不良及砂质酸性土壤,不宜种植。
(2) 发病率超过10%以上的蕉园,宜转种其他作物。经废耕或转作水稻2年以上的病园,如果再想种香蕉的话,蕉苗应该取自无病区。病园与旱作轮作为佳。
(3) 发病率低于10%以下的蕉园,如果再种植香蕉时,应做病株处理。发病株以除草剂装于压力式喷雾器桶内,喷头装上注射针,每株注射5孔。一星期后病株叶片急速干枯,两个月后叶片和假茎完全干枯,即可引火烧毁。病穴残留有部分块茎组织尚未腐烂,亦可挖出切碎,连同假茎一并烧毁。
(4) 目前,对该病菌还没有特效的防治药物。现大多数采用防治真菌病害镰刀菌类的药物,像日邦克菌、农土斯、菌根消、复活一号等效果都不错。
香蕉灰纹病
发病特征
香蕉灰纹病又称香蕉暗双孢霉叶斑病,在我国香蕉产区均有发生。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叶鞘上。叶片受害多从叶缘开始,病斑呈椭圆形或沿叶缘呈不规则形,暗褐色或灰褐色。新病斑周围呈水渍状,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具轮纹、斑边深褐色的椭圆形斑,斑外缘有明显的橙黄晕圈。叶背的病部上常长出灰褐色霉状物。病菌沿叶缘气孔侵入时,初期叶边缘出现水渍状、暗褐色、半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的病斑,后期沿叶缘联合为平行于叶中脉的褐色、波浪环纹坏死带,秋季后病斑由褐色转为灰白色,质脆。
发病规律
病原为香蕉暗双孢霉。该菌分生孢子梗褐色,有分隔。初侵染源为病株残体,春季开始发病,高温多雨的夏季为病害盛发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从叶缘气孔侵入,在雨季该病发生后迅速向中脉扩展。在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如烟尘、S02等),该病加重。干旱季节不易发病。香蕉比大蕉、粉蕉易感病,偏施氮肥发病加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合理排灌,及时摘除病叶。
(2)每年立春前清除蕉园的病叶、枯叶并烧毁,减少初侵染源。在香蕉生长期最好每月清除病叶一次。
(3)控制种植密度。多施钾肥磷肥,不偏施氮肥;雨季及时排水,降低蕉园小环境的湿度。
(4)喷药防治。香蕉产区应于4、5、6月各喷1次1:0.8~1:100少量式波尔多液,每亩150~200升,此外,45%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50%的万霉强敌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香蕉冠腐病
发病症状
采后的香蕉密封包装,在25-30℃下贮藏7—10天,蕉梳切口处出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含大量大、小分生孢子,造成轴腐,进而向果柄扩展,病部暗褐色,前缘水渍状,指果脱落;20一25天后果身发病,果皮爆裂,覆盖许多白色菌丝体及分生孢子,蕉肉僵死,不易催熟转黄。青果外软而**胎座硬,食之有淀粉味感,一旦发病,扩展极为迅速。
发病规律
该病是由镰刀菌引起,有半*镰孢、串珠镰孢、亚粘团串珠镰孢及霜孢镰孢等4种。4种菌均由机械伤口侵染,用聚乙烯包装储运或运输车厢高温高湿,极易发病。
1、各种机械伤是病菌侵入的前提。
2、高温高湿使病情迅速发展。
3、青蕉若密封在薄膜袋内,因果实的呼吸作用,袋内二**碳浓度日益增高,甚至出现中毒,有利于镰刀菌的侵染危害。
有效防治香蕉采后贮藏期炭疽病、冠腐病。
文章来源:香蕉产业联盟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海南农技通”微信公众号
测土配方施肥 | 动植物疫病诊断
专家在线咨询 | 分享农业知识
发布农业政策 | 发布农产品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