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高效,指效能高的,基本解释是效率高的。]氯氟氰菊酯[菊酯是灭蚊产品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能够有效杀死蚊蝇的农药,有天然菊酯及化学合成菊酯。]又叫三氟氯氟氰菊酯、功夫菊酯。
它的药效特点,抑制昆虫神经轴突部位的传导,对昆虫具有趋避、击倒及毒杀的作用,杀虫谱广,活性较高,药效迅速,喷洒后耐雨水冲刷,但长期使用易对其产生抗性,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及害螨有一定防效,作用机理与氰戊菊酯、氟氰菊酯相同。不同的是它对螨虫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螨类发生初期使用,可抑制螨类数量上升,当螨类已大量发生时,就控制不住其数量,因此只能用于虫螨兼治,不能用于专用杀螨剂[杀螨剂,用于防治植食性害螨的药剂称为杀螨剂。]。
制剂有2.5%、2.7%、5%、25克/升微乳剂[乳剂是将原药与有机溶剂、乳化剂按一定比例溶解调制成均相的液体制剂。],5%、10%、25克/升、2.5%水乳剂,50克/升、5%、2.5%、25克/升乳油[乳油是农药制剂的一种,它是将较高浓度的有效成分溶解在溶剂中,加乳化剂而成的液体。],25%、10%、2.5%可湿性粉剂。一般亩用有效成分0.8-2克,或用6—10毫升[毫升是一个容积单位,跟立方厘米对应,容积单位的主单位是升(L)。]/升浓度药液喷雾[喷雾就是人工造雾。]。
(1)高效氯氟氰菊酯治棉虫
对棉花苗期蚜虫,亩用2.5%乳油10到20毫升,伏蚜用25-35毫升,对棉铃虫、红铃虫、玉米螟、金刚钻等用40-60毫升,对水喷雾,同时可兼治棉小造桥虫、卷叶蛾[一种昆虫,成虫身体小,前翅宽。]、棉象甲、棉盲蝽象,能控制棉红蜘蛛的发生数量不急剧增加。但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已经产生较高抗性的棉蚜、棉铃虫等效果不佳。
(2)高效氯氟氰菊酯治蔬菜害虫
对菜蚜亩用10%水乳剂5-10毫升、2.5%水乳剂20一40毫升、2.5%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2.5%乳油10一2。毫升,对菜青虫亩用10%水乳剂5-10毫升、25克/升水乳剂20一30毫升、4.5%微乳剂2030毫升、10%可湿性粉剂7.5一10克、或2.5%乳油15一25毫升,对黄守瓜亩用2.5%乳油30-40毫升,对小菜蛾[鳞翅目菜蛾科,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别名:小青虫、两头尖。](非抗性种群)、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甘蓝夜蛾、烟青虫、菜螟等亩用2.5%乳油40一60毫升,对水喷雾。目前我国南方很多菜区的小菜蛾对该药已有较高耐药性,一般不宜再用该剂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
对温室白粉虱,用2.5%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
对茄红蜘蛛、辣椒跄线螨用2.5%乳油1000-2000倍液喷雾,可起到一定抑制作用,但持效期短,药后虫口回升较快。
(3)高效氯氟氰菊酯治果虫
对果树各种蚜虫用2.5%乳油4000-5000倍液喷雾。
防治柑橘潜叶蛾,在新稍初放期或卵孵盛期,用2.5%乳油2000—4000倍液喷雾,可兼治橘蚜和其他食叶害虫;隔10天再喷药1次。防治介壳虫,在1一2龄若虫期,用2.5%乳油1000-2000倍液喷雾。
防治苹果蠢蛾、小卷叶蛾、袋蛾和梨小食心虫[食心虫是一种昆虫,而昆虫有许多种,一般幼虫是圆筒形,蛹是长纺锤形,褐色。]、桃小食心虫、桃蛀螟等,用5%水乳剂6000-8000倍液或2.5%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
防治果树上的叶螨、锈螨,使用低浓度药液喷雾只能抑制其发生数量不急剧增加,使用2.5%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对成螨、若螨的药效期约7天,但对卵无效。应与杀螨剂混用,防效更佳。
(4)高效氯氟氰菊酯治茶尺蠖、茶毛虫、刺蛾、茶细蛾、茶蚜等
用2.5%乳油4000-6000倍液喷雾。对茶小绿叶蝉,在若虫期亩用10%水乳剂15—20毫升,对水喷雾,或用2.5%水乳剂、2.5%乳油3000-4000倍液喷雾。对茶橙瘿螨、叶瘿螨,在螨初发期用1000-1500倍液喷雾。
(5)高效氯氟氰菊酯治麦田蚜虫
亩用10%可湿性粉剂10-15克或2.5%乳油15一20毫升;对薪虫亩用2.5%乳油20-30毫升,对水喷雾。
(6)高效氯氟氰菊酯治大豆食心虫、豆荚螟、豆野螟
在大豆开花期、幼虫蛀荚之前,亩用2.5%乳油20—30毫升,对水喷雾。防治造桥虫、豆天蛾、豆芜著等害虫,亩用2.5%乳油40—60毫升,对水喷雾。
防治油菜蚜虫、甘蓝夜蛾、菜螟,用2.5%乳油3000-4000倍液喷雾,亩喷药液30-50千克。
防治红花蚜虫,亩用2.5%乳油15一20毫升,对水20-30千克喷雾。
(7)高效氯氟氰菊酯治烟草蚜
亩用2.5%乳油30-40毫升,对水喷雾。
注意事项:
1.高效氯氟氰菊酯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以免分解失效。
2.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产生抗性的害虫,应适当提高药液使用浓度。
3.注意农作物安全间隔期叶菜类7天,西红柿5天,苹果30天,柑橘、桃15天,茶叶15天。
来源:果树种植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