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又名落花生、地果、唐人豆等,为蔷薇目豆科落花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其中山东省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花生具有促生长、抗衰老、止血造血等良好功效,因而又被称为“长生果”。近年来,受花生连作等不良种植方式及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花生种植中常发生的主要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花生青枯[病原(病原菌学名):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细菌。]花生叶斑病[叶斑病是甜瓜重要病害之一,分布较广,各地都有发生,一般在春、秋两季发生较重。]、花生茎腐病、花生根腐病[根腐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该病会造成根部腐烂,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最后全株死亡,主要表现为整株叶片发黄、枯萎。]花生黄花叶病[花叶病毒是由蚜虫传播的一种在植物上寄生的病毒。]病等。为此,本文对上述病害的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症状、发病条件及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措施进行了总结,以供花生种植户参考。

花生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花生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1 花生青枯病

花生青枯病又称“青症”“死苗”“花生瘟”等,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属典型的维管束病害。该病在花生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以盛花期发生最严重。

1.1 发病症状

典型症状是花生植株急性凋萎和维管束变色。感病初期通常是主茎顶端叶片首先失水萎蔫,随后叶片从上而下急剧凋萎;3~5 d后整株枯萎,但仍呈青绿色,故名青枯病。拔起病株可见主根尖端变褐、湿腐,纵切根茎可见维管束变黑褐色,条纹状。发病后期,病株髓部呈湿腐状,挤压切口处,能溢出白色菌脓。

1.2 发病条件

花生青枯病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随土壤的迁移、翻耕和流水、农具等传播。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6~32℃。一般久旱或阴雨连绵的高温高湿天气发病严重,连年种植的旱坡地发病严重,土层偏薄、质地偏酸、肥力偏差的土壤条件也会加重此病的发生。

花生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1.3 防治措施

1.3.1 农业防治。一是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在播种前可用新高脂膜800倍液浸种。二是加强田间管理。深耕土壤,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早施氮肥;雨后及时排水;施用石灰降低酸性土壤的酸度;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间深埋,土壤用石灰消毒。

1.3.2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喷施72%农用链霉素,每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在初花期喷施叶面肥或微量元素,以促进根系有益微生物活动,抑制病菌发展。

2 花生叶斑病

花生叶斑病是花生黑斑病[黑斑病是指植物叶片上出现黑斑。]、褐斑病[褐斑病(又称立枯丝核疫病 brown spot),主要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网斑病、焦斑病的统称,主要有褐斑病和黑斑病2种,其中又以黑斑病发病广泛、危害较重。黑斑病在花生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其发病高峰多出现在花生生长中后期,因而有“晚斑病”之称。

花生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2.1 发病症状

2.1.1 叶部。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均以危害叶片为主,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出现症状,然后向上部蔓延。发病早期,发病部位均产生褐色小点,然后逐渐扩大,形状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病和黑斑病病斑形态有以下差异:褐斑病病斑较大,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黑斑病病斑较小,病斑边缘整齐,没有明显晕圈。潮湿环境中,病斑会扩展联合,致使叶片干枯。

2.1.2 其他部位。叶柄、茎杆等部位发病时,轻则产生病斑,重则发病部位变黑枯死,花生产量大幅度下降。

2.2 发病条件

叶斑病病菌主要在植物病残组织和种子上越冬。病菌主要靠气流、风雨传播,有时也靠昆虫传播。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0℃,病害流行的适宜相对湿度在80%以上。因此,夏秋季节、多阴雨天气时病害发生较重,干旱少雨时病害发生较轻。

2.3 防治措施

2.3.1 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抗病品种,进行药剂浸种;二是加强土壤耕作及田间栽培管理,清除田间病株,并及时翻耕,将病残体翻入土中,减少田间初侵染源;三是采用甘薯、玉米、水稻等作物与花生轮作,以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四是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施足底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3.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使用化学药剂 (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鼠剂等)来防治病虫、杂草和鼠类的危害。]。可选用50%多菌灵[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2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400倍液喷雾防治。

3 花生茎腐病

花生茎腐病俗称“烂脖子病”,是一种暴发性病害,一般年份病株率为15%~20%;发病严重的年份病株率高达60%以上,甚至连片死亡,造成绝产。

3.1 发病症状

病菌首先侵染花生子叶,导致子叶变黑腐烂;然后侵染茎基部或**茎部,使植株逐渐失水出现萎蔫。在土壤潮湿时,病部表面呈黑色软腐,内部组织变褐干腐,茎部干缩。

3.2 发病条件

茎腐病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株上越冬,在田间随雨水、大风、农机具等传播。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3~35℃。因此,花生苗期遇雨水多、土壤湿度大的条件时,病害发生较重。

3.3 防治措施

3.3.1 农业防治。与小麦、水稻、玉米或甘薯等作物进行合理轮作,避免重茬。

3.3.2 化学防治。一是种子处理。可用25%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进行拌种或按种子量的0.5%~1.0%配成药液浸种24 h后取出进行播种。二是喷雾防治。当植株苗期至初花期发病时,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加新高脂膜800倍液750~1 125 kg/hm2喷雾防治。三是灌根防治。对病重植株,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处理。

花生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花生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4 花生根腐病

花生根腐病俗称“鼠尾”“烂根”,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花生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引起根腐死苗,造成缺株断垄,甚至使植株大部分或全部死亡。

4.1 发病症状

花生出苗前染病,可出现烂种不出苗的现象;幼苗期受害,主根变褐,植株枯萎;成株受害,主根根茎出现长条状褐色凹陷病斑,根部腐烂易剥落,无侧根或侧根很少,根部形似鼠尾,从而导致地上部叶片逐渐脱落,最终根系腐烂直至死亡。

4.2 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随流水、大风以及施肥等农事操作传播。连作、地势低洼、土层浅薄的地块发病重;持续低温阴雨或大雨骤晴、少雨干旱的不良天气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4.3 防治方法

4.3.1 农业防治。与小麦、水稻、玉米或甘薯等作物进行轮作,避免重茬。

4.3.2 化学防治。一是播前晒种,择优选种,并用种子重量0.3%的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高效甲霜灵拌种。二是发现病株后可选用三唑酮、多菌灵等进行防治,每隔10 d喷1次,连喷2次。注意交替使用药剂,以提高防治效果。

花生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花生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5 花生黄花叶病毒病

花生黄花叶病毒病又称花生花叶病,早期发病可显著影响花生品质和产量,严重时可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

5.1 发病症状

花生黄花叶病毒病是由黄瓜花叶病毒株系侵染花生引起的,明显症状是黄花叶。花生出苗后即可发病,发病初期,植株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黄斑,叶片卷曲;然后发展为黄绿相间的黄花叶、网状脉和绿色条纹等症状。

5.2 发生条件

种子带毒率直接影响病害的流行程度。带毒率越高,发病越严重。田间主要依靠蚜虫传播。花生苗期降雨少、温度高的年份,蚜虫发生量大,病害流行严重;雨量多、温度偏低的年份,蚜虫发生量少,病害发生较轻。

5.3 防治措施

5.3.1 农业防治。与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间作,合理施肥,适当增施草木灰,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时拔除病苗,以减少田间再侵染的发生;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水;及时防治蚜虫,减少由蚜虫引起的再侵染。

5.3.2 化学防治。一是药剂拌种。用种衣剂加新高脂膜拌种,既能有效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种子萌发吸胀功能,又能加强呼吸强度,从而降低花生黄花叶病的发病率,提高种子发芽率。二是喷雾防治。花生苗期使用植物病毒疫苗500倍液、32%核苷溴吗啉胍800倍液或2%氨基寡糖素600倍液进行喷雾,可有效防治花生黄花叶病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