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一位来自合肥市的种植草莓的用户在农管家问答区域提问,现在都5月份了还烂果用什么特效药好?来看一下是怎么回事:
果实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多在青果上,开始是果顶呈水渍[水渍指因水导致的沾染。]状病斑,后发展成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果湿软腐烂。空气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成果实提早脱落。
来看一下农管家后台专家是如何诊断的:
冯涛(安徽省六安市 擅长植保[植保,汉语词语,即植物保护。]技术)
灰霉病[灰霉病是露地、保护地作物常见且比较难防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原菌生长温度为20~30℃,温度20~25℃、湿度持续90%以上时为病害高发期。]危害,使用嘧霉胺[嘧霉胺又称甲基嘧啶胺、二甲嘧啶胺属苯氨基嘧啶类杀菌剂,对灰霉病有特效。]或异菌脲或腐霉利[腐霉利( procymidone),是新型杀菌剂,属于低毒性杀菌剂。]或啶酰菌胺或菌核[真菌生长到一定阶段,菌丝体不断地分化,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颜色较深而坚硬的菌丝体组织颗粒。]净防治。
何平(北京市东城区 擅长植保技术)
霉病,建议 菌核净 ,嘧霉胺,腐霉利防治。
张祎(广东省东莞市 擅长柑橘、砂糖、橘、香蕉的植保技术)
灰霉病,可用嘧菌环胺加咯菌腈防治。
夏英三(山东省临沂市 擅长白菜、菠菜、草莓、葱等作物的植保技术)
灰霉病,用啶酰菌胺,唑醚氟酰胺,嘧霉胺,异菌脲,腐霉利,嘧霉·多菌灵喷雾[喷雾就是人工造雾。]防治。交替使用。
农管家知识讲解——草莓灰霉病
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花器、果实、叶片、果柄。
一、花器发病时花萼呈水渍状针眼大的小斑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逐渐延伸到子房及幼果,最后幼果形成水渍状病斑,潮湿时迅速软腐,产生灰褐霉层。
二、果实发病多在青果上,开始是果顶呈水渍状病斑,后发展成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果湿软腐烂。空气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成果实提早脱落。
三、叶片发病始于叶基,初呈水渍状小斑点,后向外扩展成圆形、半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灰褐色大病斑,最后蔓延到全叶,叶片腐烂、枯死,病部常产生灰褐色霉状物,发病后期易引起早期落叶。
四、果柄受害,先产生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部产生一层灰色霉层。
发病规律:
温暖湿润的环境有利于发病。大棚连作田块病残物多,草莓发病早且重,病害始见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约30天;偏施氨肥,草莓生长旺盛,叶面大而嫩绿易患灰霉病;过度密植,栽培垄过低,植株基部老叶多,以及垄土积水,棚内通气不良都会导引起发病严重。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常指由子囊菌、担子菌或半知菌,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孢子。],菌丝体或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萌发”,指植物开始发芽,常用于比喻事物的开端。]产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助气流、棚室内水汽和露水进行传播。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萌发产生芽管,通过伤口侵入草莓植株,此为初次侵染;发病部位在潮湿的环境下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较宽,最适温度为13~25℃;抗旱能力较强,但萌发时对湿度要求很高,在水中最易萌发,相对湿度低于95%不萌发。
农业防治:
一、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二、水旱轮作,或与十字花科蔬菜、豆类轮作。
三、收获后彻底清理病残体;生长期及时摘除病叶、病果、老叶,带出棚外深埋。
四、连作大棚可利用夏季高温消毒土壤。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栽培。
参考防治药剂:
25% 抑霉·咯菌腈 悬乳剂(低毒) 使用167-208毫克/千克 喷雾
38% 唑醚·啶酰菌 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1000-2000倍液 喷雾
26% 嘧胺·乙霉威 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96-144克/亩 喷雾
50% 异菌·福美双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80-160克/亩 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