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咯!丰收咯!亩产979斤!”

11月初是秋收的季节。在英德[英德,素称岭南古邑,又称英州。]市英城街道办南山社区下寮村的681亩田地里,黄澄澄的稻田接连成片,成熟的稻穗迎风摆动,四台水稻[水稻是草本稻属的一种,也是稻属中作为粮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收割机[收割机是由塞勒斯·麦考密克发明的。]马力全开,农民们抓住晴好天气正忙着收割水稻。

英德“旱改水”项目初显成效!旱地变优质水田,亩产水稻近千斤-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英德“旱改水”项目初显成效!旱地变优质水田,亩产水稻近千斤-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片田地此前曾饱受洪水浸泡,土地大多丢荒[丢荒是汉语词汇,拼音为diū huāng,解释为荒疏,荒废。],如今能种上水稻得益于英德启动的耕地提质、旱地改造水田[城、镇、村庄、独立工矿区内筑有田埂(坎),可以经常蓄水,用于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的土地。]项目[项目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以下简称“旱改水[释文:改水是指改良饮用水的水质。]”项目)。2017年5月,英德市启动“旱改水”项目,通过土地整合、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指运用土壤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排除或防治影响农作物生育和引起土壤退化等不利因素,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作物创造良好土壤环境条件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的统称。]和修复农田基础设施等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了耕地质量等级。

丢荒地变成良田

“没想到,这片丢荒的地还能重新种水稻,而且产量还不低。”下寮村委新村村小组组长苏耀芬手里捧着新收割上来的稻谷,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他说,这片旱地长期被洪水浸泡,村民大多都不愿意在此种植作物,土地长期丢荒。虽然村民有重新修复排水水渠的想法,但苦于缺少资金。

英德“旱改水”项目初显成效!旱地变优质水田,亩产水稻近千斤-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说实话,当初农业局的专家说这片地能改造成水田,还能种水稻,我还是持怀疑态度的。”苏耀芬心里虽然怀疑着,但又期盼这能成为现实,从而改变丢荒的现象。

今年1月,681亩的土地全部改造完成,经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和修复灌溉与排水水渠,土地面貌“焕然一新”。这让苏耀芬看到了希望,并主动参与到水稻的种植管理当中,希望能亲眼见证这一“奇迹”。

苏耀芬的期盼最终也变成了现实。进入11月后,681亩的水稻相继成熟,进入最佳收割期。新垦造的水田错落有致,丘丘相接,块块相连,饱满的稻穗弯腰,收割机在田野里往来穿行,呈现出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迎来了收成的“第一割”。经农业专家现场称重测算,该片水田湿稻谷亩产1224斤,干稻谷亩产979斤。

英德“旱改水”项目初显成效!旱地变优质水田,亩产水稻近千斤-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这样的产量比一般的水田都要高。”如此收成让苏耀芬喜出望外。

“旱改水”实现精准扶贫

据了解,自2017年以来,英德市以“保卫18亿耕地红线”为统揽,在英城街道办、望埠镇和桥头镇等地开展“旱改水”项目,将零散、低效的地块整合治理为连片、土壤肥沃且适合水稻生产的水田。截至目前已通过了6个项目的市级验收,共新增水田2839.47亩,今年计划完成8000亩的垦造水田任务。

在今年10月31日召开的英德市粮食(水稻)生产功能区[根据房屋的使用功能和各共有建筑部位的服务范围而划分的区域称为功能区。]划定工作动员暨培训会上,英德市长肖勇科也指出,英德市粮食(水稻)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是46.4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3.9%,并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当前水稻种植田块类型、现有水土资源条件、生产现状等因素,科学合理划定粮食(水稻)生产功能区,划入地块要满足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生态环境良好、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具有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种植传统等条件。

英德“旱改水”项目初显成效!旱地变优质水田,亩产水稻近千斤-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英德市土地开发储备局局长曾纪才认为,“旱改水”项目与国家和英德的发展战略是不谋而合的。他指出,“旱改水”项目按照以占定补、以补定垦的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将自然条件好,特别是集中连片、适宜规模化开垦的地块优先纳入垦造水田计划。项目不仅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耕地质量等级,还增加了城市发展的空间,更是通过创新方式增加了农村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战略。

英德“旱改水”项目初显成效!旱地变优质水田,亩产水稻近千斤-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曾纪才还透露,水稻收割完成后,还将种下油菜籽,打造一片油菜花的海洋,让英德成为“岭南婺源”。“随着英德市旱改水项目的不断扩展和改造建成面积的不断增加,我们计划将下寮村的地块与宝晶宫旅游区结合起来,种植荷花莲藕,并养殖小龙虾[小龙虾(学名:Procambarus clarkii):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打造万亩观光农业园和有机小龙虾养殖园区,在明后两年有望呈现‘水上摘莲青的的,泥中采藕白纤纤’新农村美景。”曾纪才称。

【文图】全媒体记者 陈咏怀 通讯员 万山河

【作者】 陈咏怀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