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是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油脂及食品加工原料,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近期,我们收到不少农友关于花生病害识别、防控的留言,这里我们重点来说一下两个大类,叶斑及土传病害。
叶斑类
花生叶斑类病害是花生黑斑病[黑斑病是指植物叶片上出现黑斑。]、褐斑病[褐斑病(又称立枯丝核疫病 brown spot),主要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网斑病、焦斑病的统称,主要有褐斑病和黑斑病2种,其中又以黑斑病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广泛且危害较重。
黑斑病(晚斑病)
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病毒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无性态为球座尾孢,有性态为伯克利球腔菌
发生规律[规律(1)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law;regular pattern】(2)有节奏的;不是杂乱的 :【rhythmical】1.规章律令。]:整个生长季节皆可发生,但以生长中后期为主。
主要症状:叶正面密生黑色近圆形病斑,黄晕不明显;病斑的背面有很多小黑点,排列成轮纹状,潮湿环境下可以形成褐色霉状物。
褐斑病(早斑病)
病原菌:花生尾胞菌
发生规律:花针期始发,结荚期至成熟期为发病盛期。
主要症状:初期病斑呈黄褐色[ 此条目暂无内容,欢迎您参与编辑,享受分享知识的乐趣。]或铁锈色的小斑,后逐渐扩大,外包一圈黄晕,潮湿时可见灰色霉状物,可导致叶片干枯脱落。
网斑病
病原菌:花生茎点霉菌
发生规律:生长中后期,遇连续阴雨时发病较重。
主要症状:叶部发病可见网斑和污斑两种类型,前者病斑较大,后者病斑可穿透叶片。
焦斑病
病原菌:落花生小光壳菌
发生规律:高温高湿的田间环境有利于该病的流行。
主要症状:多数从叶尖开始发病,并逐渐向内部扩展,周围生黄晕,病部会失水干枯,常与黑斑病、褐斑病混发。
综合防控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轮作换茬,如与禾本科或薯类作物进行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耕翻土地等。
药剂防治:自花生始花期开始,用药防控,可选择多·锰锌、硫酸铜钙、代锰·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异菌脲、吡唑醚菌酯等。
土传病
主要包括茎腐病、根腐病[根腐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该病会造成根部腐烂,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最后全株死亡,主要表现为整株叶片发黄、枯萎。]及白绢病。
茎腐病
病原菌:棉色二孢菌
发病规律:苗期便可染病,雨水多时发病重,连作地发病重。
主要症状:幼苗发病,子叶变黑腐烂,然后向茎部发展,后整株萎蔫枯死;成株发病,主茎和侧枝茎基不产生黄褐色水浸状凹陷,随后茎基部变黑枯死。
根腐病
病原菌:多种镰刀菌如茄类镰孢、尖孢镰孢、粉红镰孢等
发病规律:全生育期皆可发病,连作、地势低洼、土壤退化、持续低温阴雨等发病较重。
主要症状:出苗前感病可造成烂重;幼苗期感病主根变褐,苗枯;成株期感病,根部呈湿腐状,基本看不到侧根。
白绢病
病原菌:齐整小核菌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当菌核萌发后会从植株根茎基部的表皮或伤口处侵入。高温、高湿、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等易发此病。
主要症状:主要危害茎部、果柄及荚果,病部湿腐状腐烂,病生有白色菌丝。
综合防控
农业防治:合理轮作是一方面,最关键的是做好土壤的养护工作,注意使用腐熟的有机肥,配合使用活土君生物菌肥,以降低病原基数、改良土壤、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拌种是防治花生土传病害的最有效手段,播种前可用噻虫嗪、精甲霜灵、咯菌腈等药剂进行处理;花生齐苗、花前及下针期,可用苯甲丙环唑、苯甲嘧菌酯、噻呋酰胺防治。
#谷丰计划#
本文来源于农业助手,转载请注明,且勿修改文章内容,修改必究!本文为《让农技更简单,让科普更通俗》系列第20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