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小麦蚜虫,用这两种方法,治一次管一季

小麦蚜虫[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是小麦[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地区。]生产上发生最普遍,危害[危险灾害。]最严重的害虫,具有危害时间长,繁殖速度快,抗药性强,难根除等特点,一旦防治不及时,就会造成严重的减产。

防治小麦蚜虫,用这两种方法,治一次管一季

防治小麦蚜虫,用这两种方法,治一次管一季

小麦蚜虫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发生严重时,也可危害茎秆和穗部,苗期,主要危害叶片,成虫和若虫多聚集在叶片的背面,刺吸叶片内的汁液,被害后的叶片因营养不良而变黄,幼苗[【词目】幼苗【读音】yòu miáo【释义】种子发芽后生长初期的幼小植物体。]生长缓慢,发生严重时,叶片提前干枯,甚至幼苗枯死。

进入抽穗期后,随着温度快速回升,蚜虫的繁殖速度也逐渐加快,大量的成虫和若虫聚集在叶片、茎秆和穗部危害,植株[植株(学名:Angiospermae)包括根﹑茎﹑叶等部分的成长的植物体。]被害,叶片变黄,光合作用降低,灌浆速度变缓,形成大量的秕子,造成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严重时,还可造成植株提前枯死。

防治小麦蚜虫,用这两种方法,治一次管一季2

危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长管蚜和二叉蚜,黄淮冬麦区,多以无翅胎生雌蚜在幼苗基部或土缝内越冬,北部寒冷的地区,多以卵在麦苗枯叶上、杂草上、茬管中、土缝内越冬,麦二叉蚜[麦二叉蚜常在麦类叶片正、反两面或基部叶鞘内外吸食汁液,致麦苗黄枯或伏地不能拔节,严重的麦株不能正常抽穗,直接影响产量,此外还可传带小麦黄矮病。]耐寒性好,发生早于麦长管蚜,多在苗期就可发生,麦长管蚜发生较晚,一般到小麦拔节后才逐渐加重。

防治小麦蚜虫的方法有很多,采用喷雾防治,不但投资大,持效期短,还可能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多年实践表明,采用土壤处理的方法和拌种[拌种指的是在播种前将种子与农药、菌肥等拌和。]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省工省时,防治效果更好,持效期更长等优点。

防治小麦蚜虫,用这两种方法,治一次管一季3

土壤处理:就是在小麦播种[播种,作物栽培措施之一。]时,每亩用3%噻虫嗪[噻虫嗪是一种全新结构的第二代烟碱类高效低毒杀虫剂,对害虫具有胃毒、触杀及内吸活性,用于叶面喷雾及土壤灌根处理。]颗粒剂1000克加入小麦种子10~15公斤,混合均匀后进行播种,噻虫嗪水溶性好,内吸性强,播种后,药剂溶解后均匀分布在幼苗根际周围,根系吸收后,通过内吸传导作用,传输到植株的各个部位,可快速杀灭危害小麦的蚜虫,持效期可达6~7个月。

种衣剂[种衣剂有液体的,也有固体粉末状的;有的是预制成型长久存放,也有的现制现用。]拌种:在小麦播种前,每亩用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20~30毫升,加适量的水混合均匀后,进行拌种,将种衣剂均匀包裹在种子表面,药剂被种子和根系吸收后,传输到植株的各个部位,将危害小麦的蚜虫杀灭,持效期也可达6个月左右。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农业实用技术,欢迎加入“睢阳农科服务圈”进行咨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