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lst888
gxlst888
1、桑萎缩病
(1)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桑萎缩病主要有花叶型、萎缩型和黄化型萎缩病三种。
①花叶型。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皱缩并向上卷,侧脉间呈现斑驳花叶,在褪色斑处细叶脉变褐色,在叶背的主脉或侧脉上常生有疣状和棘状突起。病枝有花椹。
②萎缩型。叶片变小,略变黄,裂叶品种病叶常变圆叶,有时半张叶片变圆,半张不变,细叶脉常全变褐。叶片硬化早,枝叶丛生矮化比较严重,叶片不很皱缩,叶背叶脉无疣状突起,病枝无花椹。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严重时,根部发黑,细根腐烂。
③黄化型。叶片显著变黄,叶尖向下卷,叶背叶脉无疣状突起。叶片稍皱缩,枝叶丛生、矮化特别严重。病株一经夏伐,常生出非常瘦小的侧枝和叶片,簇生成团。2~3年枯死。病枝无花椹。
(2)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方法。
①加强检疫。
②挖除病株。
③治虫防病,做好菱纹叶蝉治虫防病工作。
④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如强桑1号、农桑14号。
⑤加强肥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⑥发病较轻的病株,可采用两夏一春轮伐法,控制发病,减轻为害。
花叶型萎缩病
萎缩型萎缩病 黄化型萎缩病
2、桑疫病
(1)症状。自春暖发芽后不久即开始发病,夏、秋期为害最终。为害叶片及嫩梢,在叶片上呈现点发性的近圆形病斑和多角形病斑两种。初期湿润性油渍状,呈半透明,稍后变为黑褐色。病斑周围的叶肉稍褪色,小斑可连接成大斑病,干枯时**破裂,严重时叶片大部分变黄色,易脱落,或全部变黑褐色而干枯。叶脉、叶柄、新梢被害后,上生暗黑色稍凹陷的细长条斑,常引起这部分畸形生长,叶脉被害时叶片显著皱缩。顶芽及嫩叶被害后,全部变黑枯死。枝条被害后呈现黑色点线状的小病斑和癌肿状病斑两种,在温暖潮湿的天气,病斑出现微黄色的细菌溢脓。
黑枯型 缩叶型
(2)防治方法。
①及时剪除病条烧毁,发病重的桑树[桑树属桑科桑属,为落叶乔木。],可在春季进行降干剪伐,消灭病源。
②加强桑园[ 桑园镇(原桑园乡,于2010年初撤乡换镇改为桑园镇)地处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北部30公里处,东北与五莲接壤,莒县五莲 公路纵贯东西,距206国道10公里,日竹高速公路40公里,日照港70公里,胶新铁路穿境而过。]治虫,注意秋叶采摘,避免桑树枝叶造成伤口。风大的桑园附近可栽种防风植物,以减轻风害造成伤口,减少发病。
③可因地制宜地选种抗细菌病的高产品种。
④苗地发现细菌病的植株,要及时拔除烧毁,并用0.6%~0.7%的波尔多液喷洒防病,病条切不可作接穗用。
⑤发病初期可用噻菌铜、克菌丹等药进行喷药防治。
3、桑褐斑病
田间为害状 病斑放大
病叶
(1)症状。叶上呈现不规则的病斑,病斑边缘暗褐色,中间淡色,病斑上环生白色或微红色的粉质块,即病菌[病菌是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 和病毒,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um)。]的分生孢子盘,这种粉质块后期变成黑色。有时病斑**破裂,形成穿孔,严重时病斑互相连接成大病斑,病叶不久枯黄脱落。
(2)防治方法。
①摘除病叶,以减少越冬菌源,应在11月中、下旬和健叶摘去,不使病菌散发传播。
②蚕沙应做堆肥,发酵后施用,以防蚕沙中残留的病叶带到桑园,扩大为害。
③酸性强的土壤,结合冬耕每亩施石灰30~50千克,可减轻发病。
④因地制宜地选栽高产抗病品种。
⑤药剂治疗。在发病初期,桑苗圃可喷0.6%波尔多液,桑园可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粉剂(Dustpowder,DP)是将原药、大量的填料(载体) 及适当的稳定剂一起混合粉碎所得到的一种干剂。]200倍液、50%托布津[托布津,分子式:C14H18N4O4S2分子量:370.44中文名称:乙基托布津;托布津;1,2-二-(3-乙氧羰基-2-硫代脲基)苯;托布津原粉;1,2-双(3-乙氧甲酰基-2-硫脲基)苯;硫菌灵英文名称:Thiophenate-ethyl;1,2-di-(3-Ethoxycarbonyl-2-thioureido) benzene;Carbamic acid, [1,2-phenylene bis-(iminocarbonothioyl)]bis-, diethyl ester;4,4′-o-]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⑥注意合理排灌、施肥,降低桑园湿度,增强桑树抗病能力,使不利于病菌繁殖,减少发病。
4、桑青枯病(细菌性枯萎病)
桑青枯病
(1)症状。细菌在维管束中蔓延,新植桑一般全株叶片同时出现失水凋萎,但叶片仍保持绿色,呈青枯状;老桑往往枝条中上部叶片的叶尖、叶缘先失水,变褐干枯,逐渐扩展到全株,死亡速度较慢。初发病时根的皮层外观正常,但根的木质部出现褐色条纹,随病势发展褐色条纹向上延伸至茎枝,严重时整个根的木质部全部变褐、变黑,久后腐烂脱落。
(2)防治方法。
①青枯病菌多以土壤传播为主。前作发病地,可先种禾本科作物,再栽桑,或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等。发病重的桑园可改种甘薯两年后再栽桑。
②及时挖除病株,病穴用1:100福尔马林或20%石灰水灌注消毒后再进行补栽。附近的健株可用铜铵液灌注以防蔓延。
③注意田间排水,避免田间操作传染和根部创伤,施用硫磺粉或酸性肥料,调节pH值到6以下,可抑制发病。病田用过的农具应充分洗涤或用火焰消毒。
5、桑赤锈病
(1)病症。为害嫩芽、叶片、叶柄、新梢,沿叶柄生圆形隆起病斑,呈橙黄色,后表皮破裂散出黄色粉末(是病菌的锈孢子),布满全叶,称金桑。病菌在病斑内越冬,由锈孢子传播。高温多湿的春、夏、秋发生较多,乔木桑发生较重。
桑赤锈病
(2)防治方法。
①冬季减去一年生病枝,春季及时摘除病叶。
②注意桑园通风透光。
③发病初期喷洒0.4~0.5%度石硫合剂加0.2%硫酸铁铵或200倍的65%可湿性代森锌或2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噻菌铜或苯醚甲环唑喷。夏伐后全园即喷2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噻菌铜,隔7~10天再喷,连喷2~3次。
6、轮纹病
(1)症状。病斑多在中下部叶片出现,大小不等,叶面有淡黄色和红褐色鲜明的同心轮纹1~5道,病斑边缘有白色菌丝。
(2)防治方法。
①合理安排采叶,增加桑园透光性;
②施肥氮、磷、钾配比合理,避免偏施氮肥(小蚕用桑6:4:5;大蚕用桑10:4:6);
轮纹病
③发现病叶摘除烧毁,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1000~1500倍或噻菌铜水溶液喷雾。
7、桑树断梢病
(1)症状。主要发生在春伐桑树新梢基部,当患有桑椹小粒型菌核病[菌核病由核盘菌属(Sclerotinia)、链核盘菌属 (Monilinia)、丝核属(Rhizoctonia)和小菌核属(Sclerotium)等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桑柄逐渐变成黑褐色时,靠近椹柄的新梢基部皮层由内向外侵染,逐渐在外部呈现黑色斑点、斑块,逐渐扩展为周斑,斑长1~4厘米。病轻的病斑处产生愈伤组织,病重的病斑干陷,造成环缢,病变部分纤维组织坏死,韧度减退,枝条极易折断。
桑树断梢病
(2)防治方法。
①因地制宜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②加强桑园管理。科学水肥管理,铲除桑园杂草,增强树势。
③药物防治。在桑树花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甲基托布津悬浮剂600倍液或多菌灵,连喷3次。
8、桑里白粉病和污叶病
(1)症状。这两种病大多在秋季发生,发病后桑叶加速硬化,品质降低,采摘后容易干燥。桑里白粉病在叶背生百色霉斑,后期在白色霉斑中生黄色到黑色的小粒点。污叶病在叶背生煤灰色霉斑。两病常混在一起,形成黑白相间的霉斑,在霉斑相应的叶片正面,也出现变色斑块。病菌在落叶或附着在枝干上越冬,随风雨传播。
(2)防治方法。
①在落叶前,将病叶同健叶一起摘除,用做饲料或燃烧,减少越冬菌源;
②秋蚕用叶时,应尽量先将枝条下部的桑叶摘下饲蚕,以减少发病;
③选栽强桑1号或农桑14号等高产抗病品种;
④冬季结合治虫喷洒波美5度的石硫合剂杀病菌;
⑤白粉病发病初期可喷50%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也可用2%硫酸钾或5%多硫化钡液。污叶病发病初期,苗圃可喷0.7%的波尔多液,桑园可喷200倍的代森锌。
桑里白粉病和污叶病
9、桑紫纹羽病
(1)症状。开始发病时,桑树生长衰弱,叶小发黄。发病严重时,先从枝梢先端或细小枝条开始枯死,根部变褐,皮层腐烂,剩下栓皮和木质部,上有紫红色的约1毫米粗细的紫红网和半球形的紫红色颗粒,是病菌菌丝形成的菌索和菌核。
(2)防治方法。
①新辟桑园必须先了解前作是否发生过桑紫纹羽病,如前作发病的地块,应先种3~5年禾本科作物,如水稻、玉米、麦类后再种桑树。
桑紫纹羽病
②严格剔除带菌桑苗,对有感病可疑的桑苗可用45℃的温水浸泡20~30分钟。
③桑园中发现有少数桑树发病时,应及早挖除连同残根一起烧毁,病树周围的桑树叶要去掉几株,挖去病株后,应先进行土壤消毒,再补种桑树。
④发病严重的桑园,应将病株崛起烧毁,改种禾本科作物,3~5年后再种桑树。
10、桑根结线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