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 L.),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是集主粮、蔬菜、饲用等多功能于一身的重要作物,在南北各地种植面积较大,在农业生产[生产(produce),指人类从事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和过程,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人自身的生育,亦称社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马铃薯产量高、品种也很丰富,但相对于玉米等大田作物,在生产管理上,对技术水平要求也较高。要确保优质高产,除了要做好水肥管理外,高效应对各种病害,是实现马铃薯高效栽培的重要保障,其中及时做好马铃薯病毒[病毒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的防治工作是各项植保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马铃薯植株[植株(学名:Angiospermae)包括根﹑茎﹑叶等部分的成长的植物体。]在感染病毒后,会通过输导组织向块茎块中转移,然后在薯块中形成积累,并潜伏其中,而马铃薯在生产上是用薯块进行繁殖,这样以来就会形成病毒病的世代传递。感染病毒病后的马铃薯植株,会因病毒种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见的症状包括:卷叶、矮化、束顶、皱缩、叶片条斑、花叶、黄叶,最终会降低[降低,汉语拼音jiàng dī,意思是下降;减少。]薯块品质与产量(减产幅度介于20%-50%,高海拔地区偏低,低海拔、低纬度地区较高)。
一、马铃薯病毒种类和发病条件
全世界范围内来看,迄今为止发现的马铃薯病毒病有18种,在我国常见的病毒病种类包括:马铃薯X病毒、马铃薯Y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马铃薯A病毒等。马铃薯病毒在植株之间的传播媒介多种多样,常见包括:蚜虫[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土壤线虫、叶蝉及农事操作造成的植株损伤等。天气条件对马铃薯病毒的发生程度有重要影响,高温和蚜虫等害虫迁飞与取食会加速病毒侵染,高温还会降低植株对病毒病的抗性。
另外,不同马铃薯品种的抗病性[抗病性是病理学用语,指树木与病原物在长期进化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中,逐渐形成和表现出各种抵御有害病原物的特征和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栽培和储藏条件也会影响病毒危害程度。
二、防治马铃薯病毒病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首先,要选育[选育是汉语词汇,解释是为确立隐性性状变种而有选择地培育。]抗病毒[病毒(virus)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品种
选育高抗病毒病的马铃薯品种是从根本上降低马铃薯病毒病危害的最有效措施。各地高发的 病毒病种类有所不同,各地应依据本地主要病毒病类型,有针对性地选育抗病毒品种,不过,眼下这项工作目前主要靠专业科研工作者来完成。
其次,选用脱毒[脱毒(detoxification)是医学名词。]种薯生产
种薯带病毒是造成马铃薯病毒病发生的关键,采用脱毒种薯是目前应对病毒病最有效的途径。为高效获得优质脱毒种薯,在生产上要从5个方面加强种薯生产田管理(同样适用于马铃薯商品生产田):
1.选好种植田块。应选择地势开阔,通风良好,交通便利、供排水方便的田块。育种田四周500-600m内最好没有马铃薯或者番茄、烟草等易寄生马铃薯病毒的作物种植。
2.科学施肥。施好基肥是优质生产的基础,施基肥应以发酵充分的有机肥为主,并适当增施磷钾肥,要控制好氮肥的用量,在氮肥过量的情况下,不仅会影响磷钾肥吸收,而且会造成茎叶徒长、结薯延迟。
3.种薯催芽、播种[播种,作物栽培措施之一。]。催芽可使马铃薯提前出苗、增加主茎数,并使苗壮苗齐、促进早结薯、提高抗病性。对春播马铃薯而言,播期应该适当提前,秋播播期宜适当延迟,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开高温和蚜虫高发期,从而降低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强度。播种尽量采用整薯,若采用切块播种,必须对切刀进行严格消毒并用药剂拌种。
种薯播种的方式上宜采用大行距、小株距,以增强田间通透性,为提高小薯产量的产量,每公顷播种量应保持在10万-15万株。在播种前,应该结合施肥施入防蚜颗粒剂。
4.喷药、拔除病株。结合蚜情预报,应当每10天左右喷一次抗蚜威、溴氰菊酯、吡虫啉等防蚜药剂,不同农药要交替喷施效果更佳(降低抗药性)。拔除田间的感病植株是防止病情蔓延的重要措施,这项工作应在苗高10-20cm、现蕾期、开花期分别进行一次,发现感病株后要将种薯和新生植株整体清除干净并带到距离田块30m外的地方深埋。
5.早收获、早杀秧。提早收获可增加小薯比例,并减小病毒传到块茎的概率。杀秧有机械杀秧和化学药剂杀秧等方式,蚜虫迁飞高峰过后的第10天是杀秧的最佳时期,杀秧后10天可收获。
另外,出入薯田的人员和使用的工具,都要进行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可用肥皂水反复洗手,农具、鞋底可用消毒液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