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疮痂[疮痂,又名痘痂,指痘疮浆回后所结的痂皮。]病俗称疥疮疤、癞头疤、麻壳,是柑橘上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之一,在柑桔种植区都有发生。感病[感病(susceptible)指寄主受病原物的侵染而发生病害的现象。]后新梢[新梢(new shoot)亦称“嫩梢”。]生长不良,严重时易引起大量幼果、嫩叶脱落,未落果也会变小和畸形,从而影响品质和价格。
柑橘疮痂病为害[基本信息为害详细解释“为害”一词中的“为”相当于“使”,古代就有这种用法。]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初期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和果实,尤其易侵染[昆虫或多细胞寄生物寄居在寄主的皮肤、粘膜表面或其附属器上,持续地侵扰寄主的现象。]幼嫩组织。
叶片染病,初生蜡黄色油溃状小斑点,后渐扩大,形成灰白色至暗褐色圆锥状疮痂,后病斑木质化凸起,叶背突出,叶面凹陷,病斑**透叶片,散生或连片,病害发生严重时叶片扭曲、畸形。
新梢染病,与叶片症状相似,枝梢与正常枝相比较为短小,有扭曲状。
幼果染病,果面密生茶褐色小斑,后扩大在果皮上形成黄褐色圆锥形,木质化的瘤状突起。近成熟果实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病斑小不明显。
【病原与发生规律】
柑橘痴圆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温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15-23℃,最高温度为28-32℃。
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翌春阴雨多湿,病菌开始活动,产生分生孢子[常指由子囊菌、担子菌或半知菌,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侵染新梢和嫩叶,约10天后,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为害新梢、幼果。
果实通常在5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感病。以春梢、幼龄树受害较重。在柑橘感病时期雨水越多,发病越重。通常新抽出的幼叶尚未展开前及谢花后不久的幼果期最易发病。
【发病条件】
不同柑橘类型和品种[品种指一个种内具有共同来源和特有一致性状的一群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其遗传性稳定,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指具有相同品质的东西,如植物品种。]的抗病性差异很大,一般宽皮柑橘和柠檬类比较容易感病,杂柑和柚类次之,甜橙[甜橙(学名:Citrus sinensis (L.) Osbeck)乔木,枝少刺或近于无刺。]类则很抗病。
在栽培的柑橘品种中,最易感病的有温州蜜柑、早橘、本地早、南丰蜜橘、福橘、衢橘、乳橘、柠檬、柠檬及天草等;
其次是椪柑、蕉柑、枸头橙、小红橙等;比较抗病的有柚类、梗橘和大多数杂柑类品种;甜橙类品种表现在高度抗病。另一种疮痂病菌和新的生物型,可使甜橙类品种严重发病。
疮痂病菌只侵染感病品种的幼嫩组织,初抽出来的新梢幼叶尚未展开前及刚落花后的幼果最易感病,随着组织的老熟,感病性也随之下降。
温度和湿度对疮痂病的发生流行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为20~28℃。在橘区,疮痂病以对幼果的为害最重,春梢的发病情况在不同年份间有很大差异。温度偏低是限制春梢发病程度的关键因素。
【防治方法】
1、合理修剪、整枝,增强通透性,降低湿度;
2、控制肥水,促使新梢柚发整齐;
3、结合修剪和清园,彻底剪除树上残枝、残叶;并清除园内落叶,集中烧毁对外来苗木实行严格检疫。
在每次抽梢开始时及幼果期均要喷药保护。在春梢与幼果时各喷1次药,共喷2次即可。第1次在春芽萌动长至1-2mm时,保护新梢;第2次是在落花2/3时,以保护幼果。
具体用药,在这里不做推荐,以免误导。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或咨询当地农业技术人员,选择适合的杀菌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