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蚜虫[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的危害[危险灾害。]及其药剂[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防控
潘 磊等
桃是我国重要的果树树种,其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备受国人喜爱。蚜虫是春季危害桃树最常见的害虫之一,主要危害部位为幼嫩[幼嫩是汉语词汇,拼音yòu nèn,解释为柔弱、稚嫩。]新梢[新梢(new shoot)亦称“嫩梢”。]、花和幼果。蚜虫从桃树发芽展叶开始,在新梢嫩叶背面进行危害,严重时导致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向后卷曲并被蚜虫分泌的蜜露污染,易诱发叶片烟霉病,抑制新梢和幼果生长,影响树体生长及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桃果实的产量和品质。
图1 早春[早春(zǎochūn )虽然气温转升,但常是乍暖乍寒,尤其是湿度较大,早晚低温,因此,总让人感到寒气透骨,沉重凝冷,使人感到比严冬还难受。]桃树蕾期和发芽展叶期蚜虫 的危害症状
1 桃树蚜虫危害症状识别
危害桃树的蚜虫主要有 3 种,分别是桃绿蚜、桃粉蚜和桃瘤蚜。其中桃绿蚜(简称桃蚜[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属半翅目Hemiptera(原为同翅目Homoptera;但同翅目现已移至半翅目内),蚜科Aphididae。])的危害最为严重,且发生普遍。桃蚜属于刺吸式害虫,通常在桃树蕾期和发芽展叶时开始出现(图 1),此时是药物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的最佳时期;桃树花后营养生长旺盛,桃蚜以成虫、若虫的形式成群聚集在桃树幼嫩叶片、嫩梢(图 2)和幼嫩果实(图 3)上吸食树体的汁液,危害严重时,蚜虫分泌蜜露污染幼嫩的叶梢和果实,诱发煤污病,影响树体生长和商品果的品质。此外,蚜虫还是多种植物病毒的传播媒介,可导致病毒病发生。
图2 春季4—5月份桃树枝梢和叶片上 蚜虫严重危害症状
2 生活习性
2.1 气候条件
桃树蚜虫的发生与温度、湿度关系密切。气温在 16~25 ℃、湿度50%~80%的气候环境下最适宜桃蚜虫繁殖[繁殖,是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即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春季温暖、湿度适中,桃蚜发生最严重。
2.2 繁殖规律
桃树是桃蚜的越冬寄主,桃蚜均以受精卵的形式在桃树芽腋、枝条缝隙和地表杂草中完成越冬。在早春桃树开花萌芽后,卵孵化为蚜虫,这些蚜虫首先以桃树嫩芽、花朵中的汁液为食(图 1),随后开始危害桃树新梢,每年 4—5 月是桃蚜的严重危害时期(图 2、图 3)。在此期间,桃蚜通过孤雌胎生进行繁殖数代。随着温度升高,桃蚜会在 5—6 月以有翅蚜的形式迁飞到十字花科、茄科作物等侨居寄主上越夏。直至晚秋,重新迁飞到桃树,并通过有性繁殖雌雄交配后,在桃树上产卵越冬。桃蚜虫 1 年发生 20 代左右。夏秋高温时期 4~5 天即繁殖 1 代。
图3 春季4—5月桃树幼果上蚜虫严重 危害症状
3 药剂防治
3.1 药剂选择
防治桃树蚜虫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呋虫胺、氯噻啉、烯啶虫胺、氟啶虫酰胺、氟吡呋喃酮、双丙环虫酯、高效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
3.2 注意事项
遵循“见虫就防、早防早治”的原则,早春桃树萌芽期和落花后是喷药防治蚜虫的关键时期;通常早春的几次施药就能有效控制桃树蚜虫危害。余下季节则注意监测蚜虫发生动态,尽早发现,及时防治。在蚜虫药物防治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常用的农药交替、轮换与混合使用,以延缓蚜虫抗药性的产生。栽培面积较大时,可以考虑采用自走式风送弥雾机喷药(图 4),以提高喷施效率。
图4 桃树蚜虫田间机械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