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麦养花一个星期后可以打农药吗
一般情况下小麦播种后15天左右,麦苗就基本长齐了,那么在以后的时间里,如何对麦苗进行管护则极为关键,笔者推荐几种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害的方法。
小麦锈病小麦出苗后15~20天,选择具有发病条件的麦田进行调查,当病叶率达到10%,且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立即喷洒禾果利或三唑酮进行防治,即每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5~20克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克对水50公斤进行喷雾,发现一株防一片,发现一片防一块。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从小麦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
苗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地下部分,出苗后危害小麦的地下茎,出现褐色病斑或椭圆形病斑,并向上发展,每亩用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或20%井冈霉素40克对水50公斤顺垄喷施即可。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在小麦苗期即能浸染,出苗后20~30天是浸染高峰期。
对于过去发生过小麦全蚀病的地块,每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5~20克或20%粉锈宁乳油120~200毫升对水40~50公斤,顺垄喷洒幼苗,能显著降低小麦穗期的发病率。麦蚜麦蚜除能直接危害造成小麦减产外,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等。
当蚜株率超过5%,百株蚜量10头左右时,应进行药剂防治。每亩用蚜虱净25毫升或大功臣20克或吡虫啉20克对水40~50公斤,顺垄喷雾即可,并能兼治小麦红蜘蛛。
地下害虫苗期危害小麦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3种。据观察,蝼蛄危害时,将麦苗嫩茎咬成乱麻状,断口不整齐;蛴螬危害时,将麦苗根茎处咬断,断口整齐;金针虫则钻食麦茎嫩心,被害部呈乱麻状,但外皮仍连在一起。
仔细观察麦苗的这些被害状,就可以确定麦田出现的是哪种地下害虫。小麦出苗后30天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调查,当死苗率达3%时,立即进行施药防治。
穿施敌百虫毒饼:每亩用90%晶体敌百虫75克,先用温水将其化开,再加水至1.5公斤配成药液,喷拌在10公斤已粉碎炒香的芝麻饼或菜子饼上,闷4~6小时,即成毒饼。用耧将毒饵穿施于麦田。
此法灭虫保苗效果可达95%。撒施毒土:每亩用2%甲基异柳磷粉剂2公斤拌细土30~40公斤,拌匀后开沟施入麦垄内,可有效防治蛴螬、金针虫的危害。
喷灌药水:对出现点片危害的地块,可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0.5公斤对水60~75公斤,顺垄喷浇麦根处,对蛴螬和金针虫有特效。蝗虫和蟋蟀近年来,这两类害虫发生量很大,常危害早播麦苗,可每亩用90%晶体敌百虫75克,先用热水化开再加水至1.5公斤,喷拌已粉碎炒香的麦麸5~7公斤,配成毒饵,顺垄撒施诱杀,效果很好。
2.小麦浇水需几月份最适合
小麦11月下旬至12月初浇越冬水。
麦子需要水分的情况: 1、播种后至拔节前,植株小,温度低,地面蒸发量小,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35%一40%,每亩日平均耗水量为0.4立方米左右。 2、拔节到抽穗,进入旺盛生长时期,耗水量急剧上升。
在25—30天时间内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20%一25%,每亩日耗水量为2.2—3.4立方米。此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如果缺水会严重减产。
3、抽穗到成熟,约35—40天,耗水量占总耗水量26%一42%,日耗水量比前一段略有增加。尤其是在抽穗前后,茎叶生长迅速,绿色面积达一生最大值,日耗水量约4立方米。
扩展资料: 水分水分在小麦的—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研究,每生产一千克小麦约需1000一1200千克水,其中有30%一40%是由地面蒸发掉的。
在小麦生长期间,降水量只有需水量的l/4左右。所以麦田的不同时期灌水,以及采取抗旱保墒措施,对于补充小麦对水分的需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麦。
3.小麦的生长期是多长时间
Ⅰ.东北春麦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辽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
全区麦田面积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8%和6.5%(各区小麦生产现状的描述,均取1980-1983 年统计数字的平均值),为春麦主要产区,其中黑龙江省为该区主产区。 全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北低,大部地区海拔40-500米。
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土质肥沃,结构良好。尚有较大面积的宜农荒地,宜于大型农机具作业。
全区温度偏低、热量不足。最冷月平均气温-23–10℃,绝对最低气温-41–27℃。
无霜期仅90-170天左右。年降水320-870毫米,其中小麦生育期为130-330毫米,东部多而西部不足。
如三江平原一带后期常因雨水偏多形成湿、涝危害;而吉林省白城与辽宁省朝阳等地又常发生干旱和风沙灾害。病害以根腐、锈病为主,丛矮和全蚀病也时有发生。
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小麦4月中旬播种,7月20日前后成熟,生育期90天左右。增产措施除及时防治各类病虫害外,东部排涝防湿,北部清除杂草,西部兴修水利,并采用少深翻、多深松等防风固沙、保持土壤水分等特殊耕作方法。
全区可分为北部高寒、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3个副区。 (点击放大) Ⅱ.北部春麦区 全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的伊盟及巴盟,北邻蒙古人民共和国。
并包括河北、陕西两省长城以北地区及山西北部。小麦面积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2.7%和1.2%,为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20%左右。
小麦亩产在全国各麦区最低,但不平衡。内蒙古巴、伊盟亩产150公斤左右,而河北张家口及陕西榆林地区则不到50公斤。
全区海拔1000-1400米,土壤以栗钙土为主,土壤贫瘠,自然条件较差。大陆性气候强烈,寒冷少雨,最冷月平均气温-17–11℃,绝对最低气温-38–27℃,无霜期110-140余天,年降水309-496毫米,多数地区为300毫米左右,小麦生育期降水仅94-168毫米,雨量不足。
种植制度以一年一作为主,少数地区可两年三熟。播期一般3月中旬至4月中旬,7月上旬成熟,最晚可至8月底。
病害主要有叶、秆锈及黄、丛矮等。虫害为麦秆蝇和粘虫。
早春干旱和后期高温逼熟是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近年亦发展严重。
在增产措施中,应进行轮作休闲等,以培肥地力;灌区提倡沟、畦灌,并作好渠系配套,改进灌溉制度,节约用水,防止土壤盐渍化。全区可分为北部平原和南部半干旱2个副区。
Ⅲ.西北春麦区 全区以甘肃及宁夏为主。并包括内蒙古西部及青海东部。
小麦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国的4.1%和4.4%,单产仅次于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冬麦区,而居春麦区之首。一般亩产100公斤左右,甘肃河西走廊灌区和宁夏、银川及中宁灌区,平均亩产可达250-300公斤左右。
(点击放大) 全区地处内陆,极少受海洋季风影响,部分地区属干旱荒漠气候。海拔1100-2200米,土壤主要是棕钙及灰钙土,结构疏松,易风蚀沙化。
其中,黄土高原地区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地力贫瘠。最冷月平均气温-9.3–7.5℃,绝对最低气温-27–23℃,年日照为2640-3265 小时。
日照长,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但蒸发量大,年降水量仅86-335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52-181毫米,为我国降水量最少地区之一。小麦生长主要靠黄河及祁连山雪水灌溉,后期常受干热风危害。
锈病、黑穗病及吸浆虫为常见病虫害。种植制度主要为一年一熟,3月上旬播种,8月上旬左右成熟。
增产关键措施为修筑梯田,平整地面,防止水土流失,增施肥料,培肥地力。灌区渠系配套、防渗节约用水。
全区可分为荒漠干旱、银宁灌区、陇中丘陵和河西走廊4个副区。 Ⅳ.新疆冬春麦区 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分别为全国的4.5%和3.8%左右。
北疆以春麦为主,南疆以冬麦为主,麦田面积北疆为大。全区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南疆尤少。
但冰山雪水资源丰富,可保证灌溉。年降水12.6-244毫米,绝对最低气温为-44–24.3℃,南疆略高于北疆。
日照长,辐射强。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南疆兼有一年两熟。
冬麦品种为强冬性,9月中旬播种,8月初成熟。春麦播期北疆为 4月上旬,南疆3月初,均7月中旬成熟。
精耕细种,划畦灌溉,增施肥料,均为有效的增产措施。全区分南疆和北疆2个副区。
Ⅴ.青藏春麦冬麦区 包括西藏和青海大部,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全区以林牧为主,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均占全国的0.5%,其中以春麦为主。
70年代中期起,藏南开始发展冬麦。藏南河谷地带及昌都等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灌溉发达,是全区小麦主产区。
本区海拔4000米以上,农区一般3300-3800米。藏南气候温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最冷月平均气温-4.8-0.1℃,绝对最低气温-25.1–13.4℃。小麦返青至拔节及抽穗至成熟均历经两个月之久,且日照长,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形成大穗大粒。
年降水量42.5-770毫米,分布十分不均,以藏南地区较多,西部最少,冬、春麦播期分别为9月下旬及3月底前后,成熟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种植制度主要一年一熟。
全区可分环湖盆地、青南藏北牧区和川藏高原3个副区。 Ⅵ.北部冬麦区 包括河北长城以南的平原地区,山西中部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