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水稻是草本稻属的一种,也是稻属中作为粮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秆腐病又称水稻小粒菌核[真菌生长到一定阶段,菌丝体不断地分化,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颜色较深而坚硬的菌丝体组织颗粒。]病、水稻菌核秆腐病,俗称“烂头禾”。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尤以南方双季连作晚稻受害为重,常引起杆腐和倒伏,致产量锐减,米质下降。应以栽培防病为主,辅以药剂防治。
概述
水稻秆腐病又称水稻小粒菌核病、水稻菌核秆腐病,俗称“烂头禾”。它们和稻褐色菌核病、稻球状菌核病、稻灰色菌核病等,总称为水稻菌核病或秆腐病。此病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尤以南方双季连作晚稻受害为重,常引起杆腐和倒伏,致产量锐减,米质下降。

症状
秆腐病主要为害植株下部叶鞘[叶鞘(leaf sheath)指呈鞘状包围着茎的、叶的基部,是由叶原基 下部细胞分裂而成,也有的生成象叶舌状的附属器官,通常具有伸长区,由于细胞的居间生长,分别向上下两个方向伸长,并分化成纵列平行的维管束。]和茎秆,叶鞘初呈黑色[黑色基本定义为没有任何可见光进入视觉范围,和白色正相反,白色是所有可见光光谱内的光都同时进入视觉范围内。]块状小斑,后向上下和内侧扩张,形成黑色纵向线条乃至黑色大斑块。病菌由叶鞘进而入侵茎杆,亦形成黑色条状病斑,继续扩展,终致茎杆下部成段变黑软腐。剖视病秆,可见其内腔充满菌丝并密生大量针头状的黑色小菌核。
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症状相似,侵害稻株下部叶鞘和茎秆,初在近水面叶鞘上生褐色小斑,后扩展为黑色纵向坏死线及黑色大斑,上生稀薄浅灰色霉层,病鞘内常有菌丝块。小黑菌核病不形成菌丝块,黑线也较浅。病斑继续扩展使茎基成段变黑软腐,病部呈灰白色或红褐色而腐朽。剥检茎秆,腔内充满灰白色菌丝和黑褐色小菌核。侵染穗颈,引起穗枯。
褐色菌核病在叶鞘上形成椭圆形病斑,边缘褐色,**灰褐,病斑常汇合呈云纹状大斑,浸水病斑呈污绿色。茎部受害褐变枯死,常不倒,后期在叶鞘及茎秆腔内形成褐色小菌核。球状菌核病使叶鞘变黄枯死,不形成明显病斑,孕穗时发病致幼穗不能抽出。后期在叶鞘组织内形成球形黑色小菌核。
灰色菌核病叶鞘受害形成淡红褐色小斑,在剑叶鞘上形成长斑,一般不致水稻倒伏,后期在病斑表面和内部形成灰褐色小粒状菌核。
病原
秆腐病病原主要是半知菌亚门[亚门,生物分类法中的一级,是一种术语,位于门与纲之间。]的稻小球菌核(SclerotiumoryzaeCatt.)与小黑菌核(S.oryzaeCatt.Var.irregulareRoger..)。菌核球形、黑色,直径0.15~0.25毫米。叶鞘病斑和菌核表面还可产生分生孢子[常指由子囊菌、担子菌或半知菌,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孢子。]。分生孢子新月形,3~4个分隔,中间两个细胞褐色,两端的细胞无色,有的顶端细胞细长如卷须。病菌发育适温为25~30℃,阳光对病菌有抑制作用。病菌除为害水稻外,还可为害光头稗和茭白。
雨日多,日照少利于菌核病发生。深灌、排水不好田块发病重,中期烤田过度或后期脱水早或过旱发病重。施氮过多、过迟,水稻贪青病重。单季晚稻较早稻病重。高秆较矮秆抗病,抗病性糯稻大于籼稻大于粳稻。抽穗后易发病,虫害重伤口多发病重。
病菌以菌核在稻桩和病稻秆或散落土壤中越冬。灌水耙田时,菌核漂浮水面,插秧后附在稻株基部,萌发菌丝,从叶鞘表面直接侵入或从伤口侵入,引起叶鞘发病并进而侵害茎杆,在茎杆内腔形成大量菌核。本病的发生程度取决于田间菌核数量、天气、肥水管理、品种及其生育期的抗病性、以及飞虱等虫害情况。田间菌核数量大,飞虱、叶蝉为害猖獗,偏施迟施氮肥,排水不良或长期深灌,后期排水过早造成缺水干旱,天气高温多湿或后期高温干旱,品种感病都会使病情加重。晚稻遇寒露风,会加重受害。
小黑菌核病菌Helminthosporiumsigmoideumvar.IrregulareCrall.EtTull.(=NakateaeirregulareHara)称稻卷芒双曲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是小球菌核病菌的变种.有性态尚未发现。分生孢子梗在病组织或浮于水面菌核上形成,单生或数枝簇生,分生孢子纺缍形,弯或呈“S”形,具隔膜3~4个,大小50~74×8~12(μm),顶细胞上生卷须状长丝。菌核大小约0.15mm,深橄榄色。
小球菌核病菌H.SigmoideumCav.=N.Sigmoidea(Cavara)Hara,有性态MagnaporthesalviniiCatt.KrauseetWebster。称稻小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我国尚未发现。分生孢子梗深褐色,不分枝,上生新月形分生孢子,大小41~63×11~15(μm),有隔膜0~4个,多3隔,**两细胞暗褐色,两端细胞色淡。菌核球形,大小约0.25mm,菌核有内外两层,外层色黑,内层色淡褐。
褐色菌核病菌Sclerotiumoryzae-sativaeSaw.称稻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核数量较少,球形,卵圆或圆柱形,深褐色,大小0.3~2mm,表面粗糙,无内外层之别。
球状菌核病菌SclerotiumhydrophilumSacc.称喜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核球形,褐至黑色,大小0.25~0.68mm,分内外两层,生于叶鞘组织内,但较少。
黑粒菌核病菌HelicocerasoryzaeLinderetTullis称稻卷角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核鼠粪状,黑色,大小0.14~0.24×0.06~0.14(ram),生于叶鞘组织内。
灰色菌核病菌SclerotiumfumigatumNak.exHara.称灰色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核球形至椭圆形,灰色或灰褐色,大小0.3~1.5mm,生于叶鞘表面。
赤色菌核病菌RhizoctoniaoryzaeRyk.EtGooch称稻枯斑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核极少,淡红色,短柱或扁平,大小0.4~1.0mm,生于叶鞘组织内或叶鞘间。
褐色小粒菌核病菌SclerotiumorizicolaNakataetkawam称稻生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核球形或不规则形,深红褐色,大小0.07~0.10mm,生于叶鞘组织内。
防治
应以栽培防病为主,辅以药剂防治。一般可结合防治纹枯病[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同时进行,栽培防病措施可参照纹枯病,但秆腐病与纹枯病也有所不同,故防治上应注意下述几点:
(1)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早广2号、汕优4号、IR24、粳稻184、闽晚6号、倒科春、冀粳14号、丹红、桂潮2号、广二104、双菲、珍汕97、珍龙13、红梅早、农虎6号、农红73、生陆矮8号、粳稻秀水系统、糯稻祥湖系统、早稻加籼系统等。
(2)减少菌源。病稻草要高温沤制,收割时要齐泥割稻。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插秧前打涝菌核。
(3)加强水肥管理。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后期灌**水,防止断水过早,过重。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忌偏施氮肥。
(4)药剂防治。应把防虫与控病结合起来进行,彻底防除飞虱和叶蝉,可有效减轻病害。在分蘖至拔节期、孕穗至始穗期和灌浆期视病情虫情和苗情,分别喷药各一次,着重喷施植株中下部。在水稻拔节期和孕穗期喷洒40%克瘟散(敌瘟灵)或40%富士一号乳油10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速克灵(腐霉剂)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来源:中国兴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