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病害种类多,如何辨别来防治

  谷子[谷子(学名:Setaria italica):属禾本科的一种植物。]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严重影响谷子产量与品质,是阻碍谷子高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谷子生产中准确识别和防治各种病虫害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山西农科110专家贺晔就专门针对谷子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向大家作了详细的讲解。

  

谷子病害种类多,如何辨别来防治

谷子病害种类多,如何辨别来防治

  贺晔

  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山西农科110专家

  白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

  谷子白发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病害,从种子萌芽到成熟,各生长期表现不同症状。幼芽被侵染,弯曲、变褐色、腐烂,称为烂芽。幼苗期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与叶脉平行的苍白色或黄白色条纹,并在叶片背面生长有密生的粉状白色霉菌,称为灰背。孕穗期病株[词语病株拼音bìngzhū 注音ㄅㄧㄥˋㄓㄨ引证解释发生病害的植株。]上部叶片变黄白色,心叶不展开,直立于田间,形成白尖或“*杆”。抽穗期病株的黄白色心叶逐渐变红褐色,叶片纵裂成细丝,仅残留黄白色的植株维管束,卷曲如发状,称为白发;病菌侵染穗部,使穗上全部或一部分颖片伸长,呈刺猬状,又称看谷老。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肥料和附着种子上越冬。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谷子发芽时从芽鞘和幼根表皮直接侵入,随生长点扩展。在幼苗叶部形成灰背,产生大量孢子囊随风雨传播,从幼苗心叶侵入,亦能产生系统症状。苗期多雨时,发病较严重;连作田菌源数量大或肥料中带菌数量多,病害发生严重;土壤墒情差,出苗慢,播种深或土壤温度低时,病害发生亦严重。

  防治方法

  播种前可用3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粉剂(Dustpowder,DP)是将原药、大量的填料(载体) 及适当的稳定剂一起混合粉碎所得到的一种干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拌种指的是在播种前将种子与农药、菌肥等拌和。]。及时拔除灰背、白尖等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

  谷锈病

  锈病是谷子比较严重的病害,夏谷尤其突出。谷子抽穗后的灌浆期,在叶片两面,特别是背面散生大量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的斑点,还可散出黄褐色粉状孢子,像铁锈一样,这是锈病的典型症状,发生严重时可使叶片枯死。

  谷子锈病病菌夏孢子是一般锈病病原,随谷草、肥料在干燥场所,或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7月下旬,夏孢子遇雨水上溅到叶片,萌发后通过气孔侵入,在表皮下或细胞间隙中生长,约10天后产生夏孢子堆,也就是发病,新形成的孢子通过空气广泛传播,落在叶片上,若湿度合适形成再侵染,夏孢子堆可连续产生夏孢子,引起该病的暴发流行。流行过程分为3个时期:①发病中心形成期。发病始期病叶率在逐渐增加,严重度没有发展;②普遍率扩展期。发病中心消失转为全田发病,病株率、病叶率急剧增加,为田间流行提供了充足菌源;③严重度增长期。在种植感病品种时,锈病发生轻重与越冬菌源量、7~9月降水量和田间小气候的湿度紧密相关。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②清除田间病残体,降低田间湿度。③当病叶率达1%~5%时,可用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第1次喷药,隔7~10天后酌情进行第2次喷药。

  纹枯病[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谷子纹枯病自拔节期开始发病,先在叶鞘上产生暗绿色、形状不规则的病斑,之后病斑迅速扩大,形成长椭圆形云纹状的大块斑,病斑**呈苍白色,边缘呈灰褐色或深褐色,病斑连片可使叶鞘及叶片干枯。病菌侵染茎秆,可使灌浆期的病株倒折。环境潮湿时,在叶鞘表面,特别是在叶鞘与茎秆的间隙生长大量菌丝,并生成大量黑褐色菌核。田间病株残体上或散落在土壤内的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从茎基部侵入,逐步向上扩展,菌核随风雨或浇水落在健株上,传播发病。纹枯病菌在土壤内能够继续生长,并形成菌核。气温较常年高发病早,气温下降,病害停止扩展。湿度对纹枯病影响最大。在气候潮湿地区,病菌侵入植株后,病斑会沿叶鞘连续向上扩展。空气干燥时停止扩展,若再次遇到适宜湿度,病害又会开始扩展侵染。

  防治方法

  病株率达到5%时,采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用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公顷用药液450千克,在谷子茎基部喷雾防治1次,7~10天后酌情补防1次。播种前可用2.5%咯菌腈悬浮剂按种子量的0.1%拌种。

  谷瘟病

  谷穗的“死码子”只是谷瘟病在谷穗上的表现,其实从苗期到成株期都可能发生谷瘟病,发生在叶片上叫叶瘟,发生在穗上的叫穗瘟。叶瘟从7月上旬开始发生,叶片上先出现椭圆形、暗褐色水渍状的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呈纺锤形、灰褐色、**灰白色病斑,病斑和健康部分界线明显。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生有灰色霉状物,有的病斑可汇合成不规则的长梭形斑,致使叶片局部或全叶枯死。穗期一般在主穗抽出后就开始发病,最后完全环绕穗轴及茎节处变褐枯死,阻碍小穗灌浆造成早枯变白。当谷子刚进入乳熟期,便在绿色谷穗上出现数量不等的枯白小穗,俗称“死码子”。发病严重时,常引起全穗或半穗枯死。病穗呈青灰色或灰白色,干枯、稀松、直立或下垂,通常不结籽或籽粒变成瘪糠。连阴雨、多雾露、日照不足时,易发生谷瘟病。

  防治方法

  在田间初见叶瘟病斑时,用40%克瘟散乳油500~800倍液或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80万单位喷雾,每公顷用药液600千克。如果病情发展较快,抽穗前可再喷1次。

  谷子线虫[线虫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大的门之一,为假体腔动物,有超过28,000个已被记录的物种,尚有大量种尚未命名。]

  谷子线虫病主要随种子传播,带病种子是主要初侵染源,秕谷和落入土壤及混入肥料的线虫也可传播。此外,用病秕粒饲喂牲畜,未腐熟的粪肥中也会有少量线虫存活诱发病害。混在土壤中或保持在室内的线虫至少能存活2年。

  线虫病病原线虫为外寄生,谷子播种后,在谷粒、秕粒的壳皮内侧卷曲休眠越冬的成虫和幼虫遇湿复苏,侵入幼芽,在生长点外活动危害并少量繁殖。以后随着植株的生长,侵入叶原始体。拔节后线虫逐渐向叶鞘转移,在叶鞘内侧繁殖。

  幼穗形成后,线虫又转移到穗部危害并大量繁殖,开花末期达到高峰,造成子房受损、柱头萎缩,不能结实,但不形成虫瘿;至谷子成熟时,又以幼虫、成虫在谷粒、秕粒的颖片内侧休眠越冬。在生长期间,特别是在穗期,线虫能随雨水、流水或植株间接触而近距离传播,引起再侵染,但被侵染植株一般当年不表现症状。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施用腐熟的粪肥和堆肥。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倒茬,禁止秸秆还田。

  2、种子处理:温汤浸种:在播种前可采用温汤浸种的方法杀灭种子表面线虫,具体做法为:用56℃~57℃温水浸种10分钟,然后用清水漂洗,去除秕粒,晾干后播种。

  药剂拌种:播种前可用30%乙酰甲胺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3%拌种,避光闷种4小时,晾干后播种。

  谷子黑穗病[黑穗病是高粱玉米等植物上发生普遍的病害,它包括丝黑穗病、散黑穗病、坚黑穗病。]

  谷子黑穗病除病穗外,其他部分不表现明显症状,因此,抽穗前不易被识别。病穗一般不畸形,抽穗稍迟,较正常穗轻。病粒、病穗刚开始为灰绿色,以后变为灰白色,通常全穗发病或者和正常籽粒混生。病粒比正常籽粒稍大,内部充满黑褐色粉末。谷子黑穗病属系统性侵染病害,苗期侵染,抽穗后发病。

  防治方法

  可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0.3%拌种。在白发病、黑穗病混合发生地区,可用3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加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2)混合均匀后按种子重量0.3%拌种。

  编辑:李敏 王大伟 审核:申红涛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了解更多实用、原创性农业技术、知识请关注农科110微信公众平台。方法一:微信搜索:农科110,点击关注。方法二:微信搜索ID:sxnk963110,点击关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