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飞虱分布于广大亚洲稻区,为单食性害虫,只能在水稻和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相关数据显示,其为亚洲头号水稻害虫。
近日,浙江大学农学院昆虫[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科学研究所的一项最新成果首次完整揭示了褐飞虱表皮[ 表皮位于皮肤最外层,为角化复层鳞状上皮,由外胚层分化而来,皮肤附属器借此发生。]蛋白[蛋白又名鸡子白,异名鸡卵白(《别录》)、鸡子清(《食疗本草》)。]质组及功能,并发现了32种对褐飞虱胚胎、若虫及成虫生长发育[生长是指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是量的改变;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完善与功能上的成熟,产质的改变。]不可或缺[不可或缺,意思是指非常重要,无法替代或缺少的,稍微缺少一点点都不可以。]的表皮蛋白,为以此为靶标的绿色新型农药设计提供了科学基础。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为直接投稿发表,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为2013级直博生潘鹏路和叶雨轩,张传溪[张传溪,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60年1月出生。]教授为通讯作者。
昆虫的表皮对其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很多触杀型农药的制造就是以侵入表皮为原理。表皮蛋白是昆虫表皮的主要组成成分,也是决定昆虫表皮特性最重要的成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表皮蛋白种类多、数量大、时空表达复杂,科研人员[科研人员也称为科技工作者,特指具备某一学科专业知识的而从事科学研究的高级知识分子。]对这一结构的完整性研究存在不少困难,对一种昆虫中的表皮蛋白缺乏全面和整体性的研究和理解。
张传溪课题组[就是针对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由该领域的专家发起的研究组织。]的这项对褐飞虱表皮蛋白质组的研究,首先通过基因[基因(遗传因子)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序列比对和蛋白水平检测首次鉴定了该昆虫140个表皮蛋白质。这是一项结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表达谱及功能组的大规模、综合性研究,首次完整地、系统地报道了一种昆虫的表皮蛋白家族概况,为昆虫表皮蛋白研究提供丰富资源。
同时,科研人员将这些表皮蛋白分类为8个蛋白家族,其中一个为新发现的昆虫表皮蛋白家族,扩展了学界对昆虫表皮蛋白家族的认知。随后,课题组对每个表皮蛋白基因进行了基因沉默实验[实验是指对已经认定的科学定理和试验结果进行验证性的试验,一些实验的结果往往是已经知道的或者是确定的,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结果或找出与结果不同的实验条件,很多时候还是为了教育或培训学员,让学习者通过-shiyan],以探究这些表皮蛋白的功能。
基因沉默实验是通过遏制其中一个基因的表达,来观察其对褐飞虱在胚胎、若虫及成虫生长发育的影响。这个实验的过程相当耗费时间与经历,为了增加准确性和相互验证,研究组还对每个基因设计了2个不同的序列区段进行基因沉默,实验中经手的褐飞虱多达数万多只。
经过大量的实验分析,发现有32种表皮蛋白是褐飞虱不可或缺的。科研人员介绍:“当这些表皮蛋白基因被沉默后,褐飞虱或表现为胚胎发育不良,或表现为产卵量降低,或表现为若虫和成虫大量死亡。这就为新型绿色农药设计和基于RNAi策略防治稻飞虱[稻飞虱,属于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俗称蠓子虫、火蠓虫、响虫。]提供了明确的潜在靶标。”
结束对个体蛋白的研究后,科研人员将表皮蛋白分为进化关系相近的几组,进行了组合的基因沉默实验,提出了昆虫表皮蛋白存在功能互补的效应,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为何一只小小的昆虫需要种类如此之多表皮蛋白的学科问题,丰富了学界对昆虫表皮蛋白的认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