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2021年,国际大宗商品原料价格持续猛涨,使“双草”(草甘膦[草甘膦是广泛使用的许多除草剂中的有效活性化学成分,它在欧盟的使用受到了严格的监管。]、草铵膦)市场行情一路上行。近期,国内黄磷均价上涨至4.3万元/吨,引发“双草”价格的新一轮跟涨。目前,95%草甘膦原粉涨至8.5万元/吨,95%草铵膦原粉涨至38万元/吨。由于涨势惊人,“双草”2022年的“命运”牵动着很多农资人的神经。
”
01
相爱相杀的“双草”
“双草”两兄弟在除草市场相爱相杀已经多年。2016年,由于百草枯水剂被禁,草甘膦又面临抗性问题,草铵膦抓住机会,快速抢占百草枯和草甘膦的市场空间。如今,草铵膦已成为除草剂领域的“新贵”。据中国农药信息网统计,目前国内草铵膦共有登记产品776个,单剂613个,混剂163个,原药65个(含精草铵膦),登记数据连续多年保持增长。不过,草甘膦作为灭生性除草剂的“老大”,虽历经波折,但江湖地位依旧稳固。
一般来说,草铵膦和草甘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除草效果不同。草铵膦用药1次与草甘膦用药3次的效果大致相当。在正常气温和湿度条件下,草甘膦一般要7-10天见效;草铵膦一般3天见效。总体来看,草铵膦在除草速度、除草效果、控制杂草再生期等方面表现更为优异。二是除草范围不同。在防治恶性杂草方面,草铵膦比草甘膦效果要好。除此之外,草铵膦相对安全,一些茶园、农场、绿色食品基地等对草铵膦的需求越来越大。需要注意的是,草铵膦在低温环境下效果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草铵膦在南方和中部市场比在北方市场应用广泛的原因。
02
2022年“双草”命运
截至12月13日,国内黄磷企业报价集中在4.3万元/吨,场内报价呈上行趋势。目前,云南地区承兑出厂成交价格参考4-4.3万元/吨,成交重心继续呈上行趋势;四川地区净磷出厂承兑成交参考4.3万元/吨附近,企业主要供应前期订单;贵州地区净磷出厂承兑成交参考4.1-4.25万元/吨,省内开工负荷低位,走货量不大,草甘膦后期跟涨成为必然。
草甘膦方面,目前涨价趋势已维持数月,短时期价格下落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据了解,草甘膦目前正处于传统旺季,此外受疫情影响,海外备货、增加库存的意识强烈。目前全球产能约为110万吨,其中约70万吨产能全部集中在中国**。尽管目前限电限产政策已经有所放宽,但草甘膦整体产能增速慢于市场预期,市场供给也未能达到预期,加之贸易商有意去库存,导致库存总量仍处于底部。此外,成本端甘氨酸等原料高位坚挺也对草甘膦价格形成支撑。
面对涨势猛进的草甘膦,业内人士预测,鉴于草甘膦库存低位水平,由于下游(贸易商)需要持续销售,即去库存再备货,整个循环可能需要一年的周期。与此同时,在供给方面,草甘膦属于“两高”产品,未来行业扩产可能性较低。中信证券分析师在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分析认为,在我国颁布多项利好转基因种植的政策背景下,预计国内一旦放开玉米等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草甘膦需求将新增至少8万吨(假设全部为草甘膦转基因产品)。在未来环保监管持续趋严,新增产能投放有限的背景下,草甘膦行情仍被看好。
对草铵膦而言,目前原药价格已经达到38万元/吨,有望突破行业预期的40万元/吨。
回顾草铵膦的成长,从2011年开始到2020年,全球产量从约3200吨提升至2020年的3.5万吨,已从相对小众的果蔬用除草剂成长为大宗除草剂单品之一。
2021年草铵膦价格突飞猛进,9月份开始价格直奔40万元/吨。可以说,草铵膦势头一时无两。与此同时,2021年风头无两的草甘膦在法国、美国、欧盟、澳洲等地都面临被禁的风险,草铵膦趁势崛起的机会加大。
03
精草铵膦迅速占位
在“双草”价格持续高企的背景下,精草铵膦上市仅一年就迅速抢占了部分“双草”市场。截至目前,精草铵膦登记的产品有41个,其中原药4个,母药1个。据估计,我国草铵膦市场规模达5万吨制剂,年消耗1万吨草铵膦原药。2021年精草铵膦已经占据中国原草铵膦市场15%的市场份额,较上年同期增长700%,且未来成长潜力巨大。
据了解,目前精草铵膦从市场空白到供不应求,精草铵膦技术红利已然到来。从性价比层面,精草铵膦已经穿越价值分水岭:种植户相同的成本下,可以享受“除草更彻底、作物更安全”的用户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精草铵膦技术壁垒高,目前很少企业能够实现产业化。目前国内已公示L-草铵膦扩产环评公告书的仅利尔化学,山东亿盛,永农生物及七洲绿色化工,均为行业内老牌草铵膦生产企业,若未来L-草铵膦合成技术未发生大规模扩散,后续L-草铵膦行业或将维持相对有序的竞争格局。
据悉,目前国际上除草剂短缺的情况十分严重,特别是草甘膦和草铵膦。不过,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现状并不能说明所有的“双草”企业是利好。目前我国灭生性除草剂市场规模虽已超百亿,但产品同质化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市场亟待全新的差异化超级品牌出现,企业如果不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打造,不在技术服务上精进和渗透,就会面临在大洗牌中快速淘汰的命运。
(来源:财联社、卓创资讯等,中国农资传媒编辑整理)
编辑 | 心 怡
主管 | 魏 萌
监制 | 张 琴
中国农资传媒
如有转载请联系管理员
—以下内容为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