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炭疽病[炭疽是由炭疽杆菌所致,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是葡萄上常见的真菌病害,因多在葡萄成熟时发生,也被称为晚腐病。
前段时间雨水较多,为该病的发生流行提供了绝佳条件,但限于幼果的肉质和含酸量,可能病症还不明显,而当葡萄开始转色后病斑便会一个个冒出来了,并成为新的侵染[昆虫或多细胞寄生物寄居在寄主的皮肤、粘膜表面或其附属器上,持续地侵扰寄主的现象。]源。
需要注意的是,炭疽病有着“果实越近成熟,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会越快”的特点,后续的补防不到位,很有可能全园失守。
葡萄炭疽病的典型症状
炭疽病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病毒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可侵染葡萄的穗轴、枝蔓[枝蔓,汉语词汇。]、叶片、叶柄、果粒等部位,但以危害果粒为主,其余部位较少显症,多呈潜伏侵染。
幼果受害:幼果表面出现黑色、圆形、蝇粪状斑点,微微凹陷,但因幼果含酸量高、果肉坚硬限制了病菌的生长,病斑在幼果期不扩大、不发展,也不形成分生孢子[常指由子囊菌、担子菌或半知菌,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孢子。],且只限于表皮。
转色期发病:斑点不断扩大,病部凹陷明显,在表面逐渐长出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田间湿度大时,生成绯红色的粘质孢子块;后期病粒脱落或僵缩。
易混淆病症辨识
葡萄黑腐病[多肉的黑腐病,是由“尖孢镰刀菌”这种真菌引起的(不同植物的黑腐病致病真菌不一定一样),尖孢镰刀菌是一类既可侵染植物又可在土壤内生存的兼性寄生真菌。]:病原菌为黑腐茎点霉,与炭疽病病症有些相似,均有黑斑、凹陷等症;主要区别在于黑腐病早期是水浸状病斑,后期病斑中部呈灰白色,而炭疽病斑早期是四散的蝇粪状,后期形成大斑后有明显的轮纹。
葡萄黑痘病:区别还是比较大的,该病病斑边缘是紫褐色的,中部黄白至灰白色。
炭疽病的发生特点
①病原菌主要是胶孢炭疽菌,以菌丝体在一年生枝蔓表皮、病果或在叶痕处、穗梗及节部等处越冬;翌春降雨时枝条湿润,气温高于15℃时形成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昆虫等传到果穗上。
②具有前期侵染后期发病的特点,幼果被侵染后潜育期[是指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出现明显的症状为止的这一时期。]长达10~30天,但近成熟果上侵染的潜育期仅有3~5天。
③一般来说,果皮薄的品种、晚熟品种、高糖品种受害较重,多雨高湿是该病流行的主要条件,受过日灼的果粒更易感染炭疽病。
④栽培密度过大,留枝量过大、树势衰弱的园区易发此病。
炭疽病的综合防控
减少越冬病原:做好冬春清园工作,剪除病梢枝及僵病果,清除枯枝落叶,初春葡萄芽膨大而未萌芽前药剂清园。
破坏发病条件:科学整形修枝、及时绑蔓、疏副梢、摘心、疏叶、整果穗,调节枝蔓密度,保持通风透光;加强水分管理,保持园内均衡干湿度,避免干旱、涝渍交替频繁,注意雨后及时排水、干旱及时灌水。
提升树势水平:避免过度追求葡萄高产,合理疏花疏果;施足有机肥,果实发育期间追施适量磷、钾肥、中微肥,根系生长期淋施海精灵生物**剂,保持植株旺盛长势,提升抗病能力。
适时用药防控:葡萄花前、花后、套袋前适时预防,药剂可选择福美双、代森锰锌、咪鲜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赢极等。当前发病,要及时用药,控制病情蔓延,然后剪除染病组织,再用药保护。
本文由农业助手团队编写整理,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农业助手,切勿修改文章内容,修改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