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黄花叶病毒病致减产30%-70%,甚至颗粒无收,如何防治最高效

小麦[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地区。]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是最重要的口粮之一,它的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小麦黄花叶病[花叶病是唐菖蒲的常见病害,为世界性病毒病害。]毒病是危害我国冬小麦的一种侵染[昆虫或多细胞寄生物寄居在寄主的皮肤、粘膜表面或其附属器上,持续地侵扰寄主的现象。]力非常强的土传病毒[病毒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性病,病原为小麦黄花叶病毒,由禾谷多黏菌[黏菌是一群类似霉菌的生物,会形成具有细胞壁的孢子,但是生活史中没有菌丝的出现,而有一段黏黏的时期,因而得名(slime molds)。]以持久性方式传播。通常感病小麦在苗期被病毒侵染,越冬前无明显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返青[返青,指植物的幼苗移栽或越冬后,由黄色变为绿色,并恢复生长。]期病株开始显症,先从新生叶片开始褪绿,逐渐加重表现为花叶、黄化甚至枯死现象,最后造成病株矮缩、分蘖消亡、拔节返青期推迟,成穗率低。随着气温上升,在抽穗期前后病株症状快速消退并恢复生长,但此时已经对小麦造成不可逆的损失。一般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田块,产量一般降低30%左右,发病严重田块减产超过70%,甚至颗粒无收。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致减产30%-70%,甚至颗粒无收,如何防治最高效

近几年,随耕作制度、推广品种抗性变化,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已经成为山东、河南、陕西、湖北、江苏和安徽等省市小麦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常年发生面积达200万公顷以上,且具有蔓延加重的趋势,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

眼下正值小麦起身返青期,正是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症状显现期,很多农民朋友对这种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缺乏统一认识,导致防治的盲目性,增加成本又达不到理想效果。本文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病原及侵染循环、发病症状、流行发病规律及高效防治措施这4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对农民科学诊断和防治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提供参考。

一、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病原及侵染循环

1、致病病原与传播介体

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是引发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主要病原,传毒介体为禾谷多粘菌,是一种习居于土壤中或专性寄生于禾谷类植物根部表皮细胞内的一种寄生菌。

2、侵染循环

禾谷多黏菌的侵染循环从携带病毒开始,当其侵染植物时,首先由休眠孢子开始萌发,产生一些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可以附着在根部细胞表面,通过不断运动侵染到寄主植物的根部。病毒在寄主植物体内不断复制并大量积累,病毒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植株即呈现症状;而未带毒的禾谷多黏菌通过游动孢子侵染带毒植株根部从而获得病毒,变成新的毒源侵染其他植株。通过不断侵染,病害不断加重,在田间呈现大范围发病。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致减产30%-70%,甚至颗粒无收,如何防治最高效1

河南地区小麦返青期发病

二、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发病规律

1、夏季在休眠孢子囊越夏

小麦黄花叶病毒寄生于小麦根部或散落在土壤中的禾谷多粘菌,在麦子生长后期形成休眠孢子堆,病毒存在于休眠孢子内,就在禾谷多粘菌的休眠孢子囊内越夏;

2、越冬前,开始侵染,但不显现症状

秋季在土壤温度[土壤温度(soil temperature) 是指地面以下土壤中的温度。]达到15℃,一定的湿度条件下,带毒休眠孢子释放出大量带毒的游动孢子,携带病毒的初级游动孢子从 2-3 叶期的小麦根毛和表皮细胞等处侵入,随之将携带的病毒带到植株体内。但是,小麦越冬期,病毒处于潜伏状态,一般不显病,无可见症状;

3、春季返青期开始发病

受感染植株一般在返青时开始发病,如果早春土壤温度较低(5℃-15℃)时,染病植株显出小麦黄花叶症状,如果早春温度回升快,土壤温度高时,染病植株不显花叶症状,仅显轻微褪绿症状;此外,冬季及早春温度偏低,又受多次低温影响,雨雪多,部分田块小麦冻害重,根系发育差,导致早春小麦群体素质偏低,易诱发病害发生。

就这样,小麦黄花叶病毒不断地在土壤中生存、积累,随着禾谷多黏菌通过病土、 病田水流、 病根残体进行传播, 也可以经汁液摩擦接种传播,也随着机械耕作向周边田块扩散,传播效率极高,危害严重。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致减产30%-70%,甚至颗粒无收,如何防治最高效2

返青期小麦田间发病症状

三、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发病症状

病株先从心叶叶尖或中部开始褪绿, 少数新叶扭曲畸形;然后叶片褪绿或坏死条斑不断增加并扩散,病斑连合成长短不等、宽窄不一的不规则条纹,与绿色组织相间,呈花叶症状,形状为梭形,条斑的中心可引起坏死。

随后造成整个病叶发黄、枯死,发病严重的小麦植株矮化,分蘖减少,节间缩短变粗,茎基部老化变硬,根系发育不良,拔节后生长纤弱,株形松散,重病株在抽穗前多数分蘖甚至整株枯死。 该病在麦田一般成片发生,严重者全田发病。

抽穗后,随气温升高(高于20℃),病害发病受到抑制,部分病株的褪绿花叶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 病株穗短而小,籽粒秕瘦,贪青晚熟。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致减产30%-70%,甚至颗粒无收,如何防治最高效3

返青期小麦田间发病症状

四、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流行与品种抗性、气候因素、栽培管理等条件密切相关。 其中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抗病性是病理学用语,指树木与病原物在长期进化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中,逐渐形成和表现出各种抵御有害病原物的特征和能力。]强弱对小麦黄花叶病发生流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小麦播种后的土壤温湿度、次年小麦返青期的气温及栽培管理是影响此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因此,防治过程一定根据病害爆发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

1、选用抗(耐)病品种

由于禾谷多黏菌产生的休眠孢子分布于残留的病根或土壤中,且具有极强的抗逆性,选用抗病品种是目前防治小麦黄花叶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田间试验研究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毒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其中松散型品种易感病,所以应选直立紧凑型品种。 在生产上可选用济麦21、济麦22、鲁麦21、鲁农116、山农189、烟农 24、烟农19、烟 5286、烟 5158、 鲁原231等抗(耐)病品种。但是,济麦22对赤霉病抗性较差,故不宜种植在湿度大、雨水多的地区。

2、加强田间栽培管理

无论哪种病害,都是应该以预防为主。若病害达到一定的程度,才开始采取措施,则是亡羊补牢,事倍功半。生产中,应加强栽培管理,预防黄花叶病毒病的发生。

2.1 轮作换茬,深耕灭茬

前茬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轮作换茬是防治小麦黄花叶病的关键措施。 由于该病只侵染小麦,通过与非寄主作物马铃薯等轮作,能够改变禾谷多黏菌的生活条件,达到减少病原菌、减轻病害的目的。 据试验,轮作1年小麦发病可减轻9%-20%,重病田连续轮作3-5年,可减轻发病50%以上。

2.2 适时迟播,错开感病期

由于小麦出苗15℃左右时易被感染,迟播可以错开易感病期,不利于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 据试验,迟播10-15天的小麦麦田可减轻发病20%-50%。因此,结合本地的播种时间向后推迟10 天,不仅可以减少冬前的旺苗数量,春季免受冻害,提高植株抵抗力,还可有效地减轻该病发生。

2.3 增肥控水,提高抗病性

增施肥料可增强苗期抗病性和促进春季壮苗早发,延缓和减轻黄花矮化程度,减轻分蘖萎缩,对减轻危害和缓解病情有一定的作用。

前茬收获后施用充分腐烂的农家肥或生物有机肥,可以增加农田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抑制病菌的滋长;春季早划锄,早追施肥料,增强植株个体的抗耐病能力。发病田春季亩可追施尿素5-8kg, 结合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流体硼等肥料,可以补充营养,减轻危害;禾谷多黏菌侵染小麦根系需要有一定的水分,结合墒情、苗情适时灌溉,浇好拔节水,严禁大水漫灌,对该病害的发生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致减产30%-70%,甚至颗粒无收,如何防治最高效4

叶片黄绿相间,花叶状

3、科学化学防治

3.1 药剂拌种

可用600-800倍液的恶霉灵、800-1000倍液的甲霜·恶霉灵、2%的戊唑醇进行拌种, 可抑制禾谷多黏菌的活动,防治效果可达50%-60%。

3.2 田间药剂防治

春季初发期,每亩追施尿素7公斤,同时用20%病毒A150-200g+0.01%芸苔素内酯10毫升+磷酸二氢钾100g,兑水20公斤喷雾,间隔 7-10 天喷一次,可减轻春季危害。

此外,对发病的点块进行药剂处理(用代森锰锌 200倍液灌根),减少田间传毒介体的数量;

总结

小麦黄花叶病广泛分布于黄淮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四川盆地及陕西渭河流域等冬小麦种植区。近年来小麦黄花叶病发生呈现的最大特点是暴发性间隙性(苗期病害,温度升高后病毒隐症),同时小麦品种抗病性具有病毒株系的特异性,并且抗病性易丧失,这也增加了该病害发生的突然性和化学防治的难度。

高效防治措施:

建议农民以利用抗病品种为基础,用2%戊唑醇拌种,以硅肥和生物有机肥作为基肥,增施磷钾肥,以减少小麦黄花叶病的危害。田间小麦返青期一旦出现病害,则立即喷药防治,并对发病点块进行灌根,控制病害的蔓延。

另外,有研究表明,利用解淀粉芽胞杆菌进行拌种、喷雾、灌根能够高效防治小麦黄花叶病毒病,防效达高达85%,环保、安全、有效,建议农民可以进行小范围尝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