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 +”融合发展,打造文化产业新业态 —— 对“十四五”期间我市枞阳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推进“文化 +”融合发展,打造文化产业新业态 —— 对“十四五”期间我市枞阳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当前,文化产业已进入跨界、渗透、融合、提升新阶段,推动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多领域融合发展是大趋势,“十四五”期间,枞阳[枞阳县位于安徽省西部的长江北岸,现辖22个乡(镇)、258个行政村(居委会)。]县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推进“文化+”。

1.文化+旅游[“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

北大学者陈平原教授讲过,“容易同旅游结盟的,一个是文学,一个是历史,借旅游触摸历史或感悟文学,也算是当代都市人忙里偷闲驰骋想象的一种技巧。”旅游业不但能提供门票收入,还能够带动餐馆、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和地方特色[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产品的促销。2019年国庆假日,枞阳县周边天柱山游客[游客(yóu kè ),汉语词语。]接待量为11.27万人次,仅门票收入1089.6万元;太湖县五千年文博园游客接待量为18.1万人次,门票收入714万元。枞阳县人文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是枞阳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当前要紧抓长三角发展一体化与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战略机遇,进一步挖掘枞阳县文化内涵,精心策划设计,打造[打造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dǎ zào,即制造、创造的意思。]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⑴挖掘县域文化,开发文化旅游新业态,促进文化遗产产业化。枞阳县**要组织专门班子,挖掘整理枞阳历史文化、桐城派文化、民俗文化内涵,把枞阳全域旅游产业的培育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相融合,打造一批以历史文化游为主题的精品项目。重点打造大浮山景区、义津方园景区、水文化景区、红色旅游文化。第一,大浮山景区。包括浮山与白荡湖、白云崖3个片区。浮山景区经营权变更后,要发力5A景区创建行动,打好“火山”、“文山”品牌,带动整体联动发展;在白荡湖开辟水韵文化、渔耕文化,开展休闲水上渔乐游,白荡湖美食[美食,顾名思义就是美味的食物,贵的有山珍海味,便宜的有街边小吃。]庄园;白云崖突出乡村生态文化和农耕文化特色。项目有观赏各类植物园、中国农耕文化展览馆、现代农庄、枞阳民间传统手工百技和特色小吃一条街等。第二,义津方园景区。结合G237改造工程,推进枞阳“名人大道”项目建设。重点培育和打造“名人故里游”项目,一期已经开园,主要以方以智、方苞等文化名人为代表,复建部分方氏名人故居,征集遗存,集收藏、教育、观演、交流功能于一体,突显书院文化、民居文化和园林文化。要多渠道盘活资源,承办一些大中小型各类文化活动,确立“方苞文学奖朱光潜艺术奖”永久颁奖地,举办各种书画展、文艺笔会、文化论坛、诗会、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汇演等,让方氏文化园“活”起来,打造枞桐线上“名人故里游”核心品牌。在建设中还要规划有文化特色的大中小型会议厅,中小型景观广场。配套建设游客中心、演艺厅、茶吧、地方特色美食厅等休闲服务设施。第三,水文化景区。水文化是枞阳的地域特色。建议在“两赛湖”畔,兴建水文化主题公园,开辟水上娱乐设施、水产品展示馆、抗洪救灾纪念馆,设计秦始皇、汉武帝等率船队登临枞阳壮观场面浮雕,塑立左光斗、方观承等水利人物雕像等,传承枞阳水文化,励志教育后人。在雨坛镇毗连菜子湖畔,打造集湿地观景、滨水休闲、茶园观光、农家体验[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为特色的3A级以上景区,创新模式开发农家乐、乡村游,以“水韵茶乡”为主题,带动乡镇经济快速发展。第四,红色文化景点。***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枞阳红色旅游景点很多。如东北抗联英雄童长荣,安徽省第一任省委书记王步文,将军外交家**等著名人物;《红灯记》、《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作者沈默君故居,为人民大会堂锻造芜湖铁画大师储炎庆故里,外交家**图书馆,桐东抗日民主**旧址,旗山烈士陵园,等等。以这些鲜活人物故事,让游客接受红色教育,教育人们不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⑵做实新时代养生文化产业。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下,文化产业高附加价值的特性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大量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源涌入文化产业领域。作为农业大县的枞阳,山清水秀,空气宜人,自然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以浮山镇坡上村金谷生态园为例,这里既有乡村景观,也恬淡静谧的自然慢生活,有故事、有亲情、有交流,让游客享受半城半乡的生活。老板刘毅风趣地说,“我们的客源很‘小众’,大部分来自于北京、上海”。但这些远在帝都、魔都的人不辞辛苦地来枞阳“休身养性”,正说明天然干净的自然环境对都市人的巨大吸引力。除此以外,像白云岩狂狮河漂流项目、白梅乡雷军夫妇打造的碧耕园、会宫晓春生态园、岱冲湖景区,生生缘、清青生态农庄,大窑圩、荷叶田田(田园综合体)等,作为枞阳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者,社会资本与生态资源融合的正效应初步显现。⑶开发生态旅游文化产品。枞阳县历史悠久,生态良好,文化底蕴丰厚,生态产品优特。但客观地讲,大多数生态产品还是“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比如,白荡湖的螃蟹。作为美食宣传,至今央视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没有报道过。前些年,枞阳美食文化节因缺乏运作主体,规模又小,宣传不到位,未能吸引外地游客关注,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又如,建设观鸟摄影基地。枞阳拥有一片“诗一样的山水”。菜子湖、枫沙湖湿地,云集了大量的天鹅、丹顶鹤等珍奇水鸟,美不胜收。要通过观鸟摄影基地建设,并借力互联网把这些特色资源推向“云平台”,让更多的人知晓枞阳、神往枞阳。大家知道,皖南黟县的塔川秋色,已成为中国三大秋色观赏地,就是利用大众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的。再如,创办佛家禅修心灵基地。枞阳县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儒释道思想渊源流长。开办佛家禅修心灵之旅,以文化修炼养心,让游客们更好地修学生活的真谛。可以在浮山、白云崖或岱鳌山下,建禅修净院,让游客们在清寂古朴禅堂内,打禅坐,合掌向云层,静诵经文,抄经、明心、增慧,喝茶禅,吃素斋,禅意盎然。听禅琴,心随琴动,留于心中,顿悟成佛。一柱清香轻飘尘,遨游飞翔,除去凡尘,洗涤心灵,更好地修学生活的真谛。还可结合岱鳌山的神奇及规模较大的佛教圣地三贞庵,培育原生态蔬果,发展素斋饮食文化(包括七里头萝卜、项铺豆制品等特色农产品),建一批独木小屋,体验居士生活,打造清修圣地。利用三公山竹海及山珍和马鞍山水库资源,打造天然“森林氧吧”等。建议设立“枞阳文化和旅游产业智库”,对文化与旅游产业做深度融合策划,为县委县**提供决策依据。

2.文化+工艺

文化工艺内涵丰富,有根艺、根雕、木雕、盆景、奇石、园林、花卉、园艺、花木、苗木,装饰、印刷等多业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人们的精神需求在不断上升,不再局限于生存需要,更有发展需要、享受需求,满足于陶冶人的情操。⑴在城区选址建文化产品集散中心。以民营文化企业为主体,建设各类书画院、画廊、收藏、印刷制版以及各类文化设计、文化演出、文化传媒公司等实体;建成皖江农村大型图书城,主营批发市场和集散中心。 ⑵兴办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产业与空间载体相结合,便形成了各地历史特色街区、文旅小镇、创意空间、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或集聚区、各类试验区、实验区、示范区等文化空间。要招引有一定实力的文投公司,兴办枞阳文化创意产业园。在空间内植入众多的文化产业业态和内容,彰显厚重的枞阳文化和灿烂的现代文明,让人们去领略、体验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如枞阳镇蒲州、渔业(村)社区,这里有大量废置厂房,长期冷落萧条。可结合“棚户区改造”民生工程,复活呈现当年“吕蒙城”,利用废置厂房,建造“吕蒙城文化园馆”,把先前废弃的旧厂区注入文化元素,改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延伸商业功能,整体规划招商,此举在全国的成功范例并非少见。以此类推,枞阳县很多破旧的厂房、废弃的粮库和空心村等,亦可采取“保留+改造”、“拆除+重建”、“新建+加建”等方式,将闲置宅院改建成创业居住两相宜的工作室或艺术馆,形成村落旅游核心吸引物,围绕艺术创作,引导村民农户发展吃、住、行、购,增加村民收益,也促进了老旧街区的改造升级。

推进“文化 +”融合发展,打造文化产业新业态 —— 对“十四五”期间我市枞阳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3.文化+餐饮

特色小吃是一个地方、一座城市传统美食文化的象征。合肥美食步行街——罍街,这里不但有安徽本土的中华老字号,更可以品尝到武汉热干面、上海亿方生煎、台湾美食、香港美食等百余种全国特色小吃。去罍街“炸罍子”,成了合肥市民的口头禅,也是外地游客来肥后津津乐道的话题。走进罍街,可品酒亦可品茶,于罍街茶馆方寸舞台上,观人生百态。打造枞阳美食风情一条街,对于凸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知名度、增加市民幸福度指数、拓展旅客消费空间、拉动民生经济增长、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都有着重要意义。⑴加强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利用行政手段,**适当投资,引导布局,把全县各乡镇特色美食,集中移植到县城,鼓励各种门类的餐饮店铺一起发展,形成集聚效应。要突出街道特色,从装修、选料到营业员服饰等都要有高端设计和整体要求,让游客流连忘返,展现枞阳风土人情,把这些传统美食做成文化产业,突显枞阳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同时,配套“特色美食”选购店、纪念品商店(场地、电商可结合)等。⑵打造枞阳“美食地标”。以枞阳人文底蕴和文化名城为主线,以枞阳博物馆镇馆之宝“西周饕餮纹青铜方彝”上的饕餮形象作为美食地标,在东部新城打造一条集特色餐饮,风味美食、仿古体验、娱乐休闲于一体的“饕餮”美食街,主打特色餐饮主题,为游客提供餐饮美食体验,让游客尽情享用各种风味美食,用“吃”吸引游客、留住游客。⑶树立特色美食品牌。目前枞阳县城区有风味的特色美食店还很少,大众化的比较多。众所周知,周边的桐城大关镇水碗,就是传统的名牌名食,它细腻可口,风味独特,传扬省内外。一提“大关水碗”,立刻让人食欲油然而生,不作食客醉三分。⑷开展美食嘉年华活动。组织美食商家,大力推广枞阳美食、活跃气氛,拓宽美食产品销售半径,寻求美食合作商机。以平台推美食,借活动造美誉,提升枞阳美食街知名度,着力推广枞阳美食文化,提升商旅文融合发展。

4.文化+民俗

枞阳县非物质文化资源异常丰盛。如非遗文化东乡武术、原汁**的黄梅戏、汉武帝枞阳射蛟、龙灯会、胡琴书、义津民间传说大红伞、众多的手工技艺、民间饮食文化等……,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是枞阳璀璨的明珠,是枞阳县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财富,如何继承、挖掘和运用好这些文化资源,是枞阳社会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⑴建设民俗博物馆。如建设枞阳“生腐民俗文化博物馆”,让游客了解制作流程和工艺,进而让游客体验制作过程,并把与之相关的习俗文化等要素串起来。“黑猪肉烧生腐”是枞阳人“舌尖上的美味”,在民间的祭祀、婚宴上都不可或缺,可以让游客了解枞阳县古老的习俗和民间饮食文化。同时“生腐”又寓意“生富”或“升福”。随着全民旅游时代的到来,可以传承这种文化基因,喜迎四海宾朋,祝福天下游客。 ⑵加快建设上码头老街。***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必须促进历史文化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相融合,文化产业有历史文化底蕴才有广阔市场。要合理开发上码头老街文化资源。建议仿效一些大城市做法,建设“枞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条街”,集茶楼、戏楼、花鸟虫鱼市、传统手工作坊、名人纪念馆、各种陈列室于一体,**适当补助,个人自愿承租,把枞阳县传统文化做成产业,彰显枞阳历史文化名城特色。⑶依托“旗山汉武文化生态园”,展现枞阳文化精粹。如建立“汉武帝枞阳射蛟大型实景演艺”“东乡武术表演4D影院”“枞阳胡琴书、大鼓书演艺剧场”“枞阳木榨油制作演艺坊”等民俗文化园。

5.文化+农业

枞阳县是农业大县,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第一,建设田园综合体。结合当下美丽乡村建设,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打造有一定地域特色的休闲农庄(农家乐)。打造建设一批植物园、观光园、采摘园、垂钓区等农业体验旅游精品项目,让游客充分体验乡村文化的乐趣。如枞阳镇荷叶田田农庄、大青山石屋寺青龙驿,白梅乡白云岩景区都在积极参与铜陵田园艺术季活动,打造枞阳文化旅游新形象。第二,创建农事博物馆。展示农耕器具,如犁、石磨、斗笠、蓑衣等生产生活用品。以3D技术演示农耕技术应用,如织布流程、米酒工艺等。以实物、图片、多媒体等展示农耕文化,普及枞阳农业发展史,培育人们对休闲农业的乐趣。第三,建立农耕文明体验馆。让游客亲身体验榨油、织布、制茶等农事活动。这种文化体验,也是一种旅游产品,是体验、旅游和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6.文化+电商

实践表明,凡是能与文化元素结合紧密的产品,它的生命力就源远流长。鲁迅的故乡绍兴经济发展的每一步,都蕴涵着鲁迅作品的感召力,绍兴人以鲁迅及作品中的篇名、人物名、地名作为本地路名,并注册为商标、公司名称,作为对外宣传的无形资产。据不完全统计,在绍兴就有200多家。“咸亨酒店”、“孔乙已”成了全球人都知道的品牌。历史文化旅游已成为绍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当前,枞阳也有很多区域性品牌亟待重塑。如“雅致”牙刷、枞阳香肠曾经闻名一时,白荡湖大闸蟹、枞阳黑猪、枞阳媒鸭成功申报地理标识产品。枞阳自古文杰地灵,铸就品牌枞阳,文化资源丰富。要把枞阳品牌与枞阳历史文化元素融合起来,使城乡面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经济发展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环境体现文化之邦。用文化枞阳打造品牌枞阳,用品牌枞阳造福文化枞阳。同时,结合枞阳美丽的山水、人文和乡音乡味,线上、线下联动,把枞阳县自然生态、人文历史、乡土产品、节庆活动等串起来,将枞阳乡土特产,注入文化元素,打造成大众、市场认可特色农产品,推介枞阳。枞阳的乡土特产,如媒鸭,白荡湖大闸蟹、莲藕、蒿鸡,七里头大萝卜、本地黑猪肉、项铺生腐、汤沟茶干、枞阳香肠、板鸭、藕粉、大地荞麦糊,杨湾挂面、义津排米面、孙畈糕点等都是老**留下的宝贵财富,要充分挖掘这些特色产品的源头,增添产品的文化含量,塑造区域性品牌。运用“互联网+文化”,枞阳一定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7.文化+节庆

浙江乌镇,从2010年开始向文化小镇转型,先后举办了“乌镇过大年”、“童玩节”、“国际戏剧节”、世界互联网大会、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等,其目的就是促进文化与古镇融合发展,古镇的文化经济做得声名鹊起。去年,枞阳县成功举办了油菜花旅游宣传推广周、“生态钱桥、蓝莓之约”体验活动、“安徽枞阳亲水旅游节暨狂狮河漂流开幕式”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效果非常明显。要通过举办文化节日活动,让枞阳一年四季都有旅游看点。枞阳杜鹃盆景艺术盛名,春天可举办“枞阳龙灯节”“油菜花旅游文化节”“杜鹃文化节”或“农耕文化节”,夏天举办“浮山旅游节”或“全民读书节”,秋天举办以“农民丰收节”为主题的“农事采摘节”“水产捕捞节”或“黄梅文化节”,冬天举办“东乡武术节”或“枞阳民俗节”等,游客无论何时到枞阳,都能感受到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品尝到文化气息。此外,端午还可以举办“泛舟节”,组织长河、白荡湖龙舟大赛,枞阳有这方面的传统和优势。枞阳文化属皖江文化、长江文化,又处在吴头楚尾,届时游客们到枞阳看“浪遏飞舟”,惬意的日子一定会让人们流连往返。

8.文化+科技

*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并升格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5G时代的到来,为数字文化产业如动漫开发、游戏、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等,搭建了高速信息路。文化产业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是科技应用最广泛、科技创新最活跃的一个领域。近年来,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以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得以形成并迅速发展,“文化+科技”融合催生了文化新业态。如,各地旅游业推出基于数字科技的体验项目,网络动漫、网络文学和影视IP成为热点,直播、短视频等数字娱乐产品受到了年轻族的喜爱,文化产品的数字远程传播成为了重要传播方式。以影视传媒为例,前些年枞阳县浮山景区先后成为黄梅戏《香魂》、大型电视连续剧《神机妙算刘伯温》外景拍摄基地,成为央视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栏目组拍摄《怪洞之谜》、中文国际频道拍摄《远方的家》专题片的主要取景地。从传统的外宣手法上看,广电传媒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的客户端都在3亿人以上,这是一支庞大的消费群体。随着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消费迅速增长,传统文化产业在新技术变革下,必须寻求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转型,通过图文声像、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创造出新模式和新业态。如山东曲阜六艺城就是以孔子“六艺”为主线,采取古今、中西、动静融合的手法,运用声光电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年孔子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把《清明上河图》活化起来,将繁忙的漕运、喧闹的街市、祥和的宅院以及昼夜的交替表现得惟妙惟肖,展现了盛世宋朝的都市风情,它所产生的视角冲击力无与伦比,让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正如有的游客所言,“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据了解,前些年浮山地质博物馆就运用这种特技,向人们展示自然最壮观的地质构造奇观。义津方氏文化园也运用同样手法,让游客感知我国明清时期桂林方氏家族作为“天下第二名门”的盛世。相信枞阳厚重的历史文化,通过这些新媒介,采取研学游、体验游、创客体验等多种形式,让游人在轻松愉快中猎取科普知识,一定会更加具有吸引力。不仅如此,文化产业的多业态,还包括“文化+展会”,通过办展会举办产品陈列展览、主题展出、产品展销等活动,并借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矩阵,把枞阳县更多的文创产品、非遗产品、旅游产品对外推广宣传,实行线上商城和线下实体专营店同时展销。“文化+娱乐”,要建设文化娱乐城,集歌舞戏剧演出、电子游戏游艺、电子阅览、动漫影视演艺、娱乐城、卡拉OK等文化产业实体,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文化娱乐需求。“文化+制造业”,要推进产品和服务更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总之,经济工作做到极致,就是做文化;文化工作做到实处,就是做经济。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才能实现一个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繁荣不仅支撑经济发展,也摧生了枞阳文化产业的崛起。

作者:汪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