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好时期,注意用足水、喷到位

春季气温回升,小麦[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地区。]逐渐恢复生长,进入返青[返青,指植物的幼苗移栽或越冬后,由黄色变为绿色,并恢复生长。]拔节期[禾谷类作物生长过程中,茎的节间向上迅速伸长的时期。],与此同时,小麦的纹枯病[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也进入侵染高峰期。小麦纹枯病早期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部位在茎基部[基部,就是所谓的“形态学下端”,具体到一棵植物来说就是茎与根交界的部分。],较为隐蔽,不易被发现,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表现明显后已到小麦孕穗期,这是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往往没有很好地效果(茎秆[茎秆,纤维素(cellulose)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较高难以将药液喷到植株下部),所以要抓好关键时期做好预防。一般来说,早春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最佳时期,即在小麦返青至拔节前。

早春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好时期,注意用足水、喷到位

茎基部发病

早春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好时期,注意用足水、喷到位

发病症状:小麦返青期扩展发病,在茎基部叶鞘[叶鞘(leaf sheath)指呈鞘状包围着茎的、叶的基部,是由叶原基 下部细胞分裂而成,也有的生成象叶舌状的附属器官,通常具有伸长区,由于细胞的居间生长,分别向上下两个方向伸长,并分化成纵列平行的维管束。]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褐色[褐色(中文:hèsè;英文:brown;部首:衤;网页颜色:#964B00),中国传统色彩名词。]的病斑,拔节后病斑扩大连片,成云纹状花杆,病菌由叶鞘侵入茎秆并绕茎一周后,就会出现枯白穗,并易造成倒伏。

早春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好时期,注意用足水、喷到位2

查看田间纹枯病发生情况

防治方法:可选用井冈霉素、苯甲•丙环唑、烯唑醇、戊唑醇[戊唑醇,一种高效、广谱、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农药,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三大功能,杀菌谱广、持效期长。]、粉锈宁等药剂,兑水喷雾防治,用足水量、对准麦苗基部施药,于早晨露水未干时或傍晚施药,重发田块间隔7-10天再施1次药,可兼职白粉病、锈病等。有麦蜘蛛、麦蚜发生时,可加配联苯菊酯、辛硫磷、阿维菌素等兼治。为了节省打药成本,可以结合化控防倒药剂进行防治,同时也可加入叶面肥,促进麦苗健壮生长。

小麦纹枯病知识补充:症状特点及识别要点

1、为害时期: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生。

2、为害部位:主要为害叶鞘和茎秆。

3、症状特点:出苗期造成烂芽,苗期基部叶鞘形成中间灰色、边缘褐色的云纹状病斑,严重的病苗死苗,拔节期可见花杆烂茎,容易造成倒伏,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不抽穗,形成枯孕穗等症状。田间湿度大时,病叶鞘和茎秆病部表面可见白色蛛丝状稀疏菌丝,后期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小菌核[真菌生长到一定阶段,菌丝体不断地分化,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颜色较深而坚硬的菌丝体组织颗粒。]

早春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好时期,注意用足水、喷到位3

4、识别要点:叶鞘上产生**灰白、边缘褐色的病斑,茎秆上形成云纹状病斑,病株可见黄褐色的菌核。

5、发病规律:病原为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菌核附着在病残体中越夏、越冬,成为下季初侵染源;病菌产生的孢子随风雨传播,再侵染危害。其发生轻重与栽培管理、气候条件、品种感病性等密切相关。早播、用种量大、群体过密、偏施氮肥、麦苗徒长田块发病重;草害重的田块病害重;秋冬温暖、早春多雨潮湿发病重;早春低温,多倒春寒、冻害重,病害重。不同品种间抗感性不同。

6、药剂防治以外的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品种,适期适量播种,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及时防除草害;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② 药剂拌种。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吡虫•咯•苯甲悬、戊唑•福美双等配方的种衣剂拌种,兼治腥黑穗病、散黑穗病等。

#谷丰计划#云众地服务宗旨:帮助农民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