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黄瓜(学名:Cucumis sativus L.)葫芦科一年生蔓生或攀援草本植物。]菌核[真菌生长到一定阶段,菌丝体不断地分化,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颜色较深而坚硬的菌丝体组织颗粒。]病是黄瓜栽培中发生最普遍的一种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尤其在温室大棚栽培中发生严重。常常造成大量植株[植株(学名:Angiospermae)包括根﹑茎﹑叶等部分的成长的植物体。]死亡,导致严重减产,如何才能有效控制菌核病的危害[危险灾害。]呢?
危害症状
黄瓜菌核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茎蔓和果实,也可危害叶片。茎蔓染病,多在茎基部和茎分杈处发病,初期出现淡褐色水渍状病斑,扩大后病茎软腐纵裂,病部以上茎蔓和叶凋萎枯死。湿度高时病部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体[菌丝体(mycelium),指的是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的营养体类型。],受害后茎秆内髓部受破坏,发病末期腐烂[腐烂,指烂掉;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而中空,剥开可见白色菌丝体和黑色鼠粪状菌核。果实染病,病菌[病菌是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 和病毒,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um)。]多从开败的花朵开始侵染,逐渐向蒂部扩展,在幼果脐部呈水浸状腐烂,表面长满棉絮状菌丝体后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斑,扩大后呈灰褐色近圆形大斑,边缘不明显,病部软腐,并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发病严重时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发病原因
黄瓜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病残[病残是词语,拼音bìng cán,释义为病人和残疾人的合称。]体上或土壤内越冬,也可以菌核混在种子中越冬。在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出子囊和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先侵染已经开败的花瓣和衰老的叶片,进而为害柱头和幼瓜。低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在温度15~20℃,相对湿度85%以上,最适于菌核的萌发和菌丝生长,病菌的侵入和子囊盘的产生。以及病害的扩展和蔓延,因此温室大棚栽培,遭遇连阴雨天气常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1)清除病残体:在开花结果[开花结果原指经播种耕耘后有了收获。]期,及时打掉老叶和摘除留在果实上的残花,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或剪去病枝病果,带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降低土壤中的病菌基数。
(2)加强管理:合理密植,控制中管棚和连栋大棚保护地栽培棚内温湿度,及时放风排湿,尤其要防止夜间棚内湿度迅速升高,这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措施。注意合理控制浇水量和施肥量,浇水时间放在上午,并及时开棚,以降低棚内湿度。
(3)药剂涂抹:菌核病主要危害茎蔓,先用刀片将病斑刮除,再用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0~30倍液(也可用少量淀粉糊与药粉以2:1加水混匀)配成糊状,用毛笔涂抹患处,一般涂药一次后,病患处植株组织会慢慢的自行愈合,植株叶片就不再萎蔫,能正常继续开花结果。如果病患处腐烂比较严重,3天后可再涂抹一次。根据我们经验,通常病茎腐烂程度不到其直径一半的植株,都可以救活且以后还可维持一定的产量。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农业实用技术,或有任何疑问,欢迎加入“睢阳农科服务圈”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