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黄瓜(学名:Cucumis sativus L.)葫芦科一年生蔓生或攀援草本植物。]根腐病[根腐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该病会造成根部腐烂,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最后全株死亡,主要表现为整株叶片发黄、枯萎。]是黄瓜的常见病害,主要危害根部[根部,英文名称rootage,意思是距离杆身最近的那部分棒头。]和靠近地面的茎部。开始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病株根部水渍状,后呈浅褐色至黄褐色腐烂。地上部晴天中午叶片[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碳进行光合作用。]萎蔫下垂,早、晚恢复。几天后,叶片不能恢复正常,呈青枯状死亡。死亡后,根部完全腐烂,只剩下丝状维管束[维管束是指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维管组织,由木质部和韧皮部成束状排列形成的结构。]。茎基部发生萎缩,但不明显,病部[《病部》是日本著名漫画家心恩的最新作品,即使是初中生,也是有烦恼的!没关系,快来专门打开心结、解除烦恼的“病部”聊聊吧!国内版权由易动漫独家代理。]腐烂处的维管束变褐,不向上发展,这是与枯萎病[枯萎病( blight )亦称疫病。]区别之处。
典型症状
一、根和根茎部。
主要为害根部。
发病初期呈水浸状,后呈浅褐色湿腐,主根受害后引起根茎部缢。
黄瓜根腐病,茎基部水渍状
黄瓜根腐病,根部发病症状
病部腐烂处的维管束变褐,但不向上扩展,可与枯萎病相区别。
后期病部往往变糟,组织破碎,仅留下丝状维管束。
黄瓜根腐病,根部发病侧全部枯死,易拔出
病株地上部初期症状不明显。
随病情发展中午叶片萎蔫,早晚恢复,严重的则多不能恢复而枯死,植株呈现青枯状。
黄瓜根腐病,发病植株
二、嫁接株。
摘心后至收获起发病病情进展较慢,初期叶片失去活力。
晴天中午叶片萎蔫,早、晚或阴天恢复原状,持续数天后下部叶片开始枯黄。
用作砧木的黑籽南瓜茎基部呈水渍状变褐腐烂,引起全株枯死。
黄瓜根腐病,嫁接株茎基部水渍状
致病病原[病原,指病因。]
病原为瓜类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 Mart.) app . et wollenw f cucurl tae snyder et hanse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有报道,引起天津地区主要致病原是甜瓜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
一、形态和大小。
①瓜类腐皮镰孢菌。
分生孢子[常指由子囊菌、担子菌或半知菌,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孢子。]有大小型之分,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大小(6~11)μm×(2.5~3)μm。
大型分生孢子无色,梭形,两端较钝,具2~4个隔膜,大小(14.0~16.0)μm×(2.5~3.0)μm。
②甜瓜疫霉。
孢子囊[孢子囊是植物或真菌制造并容纳孢子的组织。]卵形或长椭圆形,顶生式,单生,不易脱落,有层出现象。
孢子囊有乳头状突起,但突起较低,较扁平,黄褐色,大小为(45~55)μm×(27.5~37.5)μm。
菌丝易产生瘤状或节状膨大菌丝体[菌丝体(mycelium),指的是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的营养体类型。],为姜瓣状或不规则的圆形或近圆形。
有时形成结节状菌丝,菌丝间不形成厚垣孢子。
二、寄主。
这两种病原可以侵染黄瓜、南瓜等葫芦科植物
病害循环
病原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菌核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
尤其厚垣孢子可在土中存活5~6年或长达10年,成为主要侵染源。
病原从根部伤口侵入,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
病原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
发生规律
高温、高湿利其发病。
连作地、低洼地、黏土地或下水头发病重。
嫁接黄瓜在露地和保护地[世界保护联盟(IUCN)将保护地定义为:通过法律及其它有效方式用以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自然及文化资源的土地或海洋。]均有发病,以保护地发生最为严重。
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与十字花科、百合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育苗床土壤覆盖塑料膜,利用太阳能进行土壤消毒,℡¹⁸⁶⁷⁸⁰⁸²⁹²⁶土温控制在38~40℃,消毒24h;控制在42℃,消毒6h即可奏效。
提高嫁接技术水平,选用抗病品种做砧木。
采用高畦栽培,防止大水漫灌及雨后田间积水,苗期发病害及时松土,增强土壤透气性。
二、药剂防治。
青枯立克90倍+大蒜油1000倍+土霉素复配,喷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