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作物学;病害[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药剂[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筛选;田七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广西境内人工栽培的又名田七,其茎、叶、花均可入药,是中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原产于广西百色和云南文山州。广西是田七的主要产区,目前田七根腐病[根腐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该病会造成根部腐烂,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最后全株死亡,主要表现为整株叶片发黄、枯萎。]、黑斑病[黑斑病是指植物叶片上出现黑斑。]、炭疽病[炭疽是由炭疽杆菌所致,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等田七病害在广西田七产区发生较为严重,已成为制约当地田七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本文通过田间调查,确定广西田七产区的主要病害种类及其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病毒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形态学特性,并进行了室内和田间的化学防治药剂筛选,为田七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于2012年5—11月在广西百色市靖西县田七种植区进行田七病害调查,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叶、病茎、病根为标本,根据症状类型分类,装袋保湿,并贴上标签,标记好采集时间、地点。带回实验室24h内及时进行病原菌分离。
1.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在无菌的条件下,取新鲜病叶,选择典型的病斑,洗干净病叶表面,然后用灭菌解剖刀从病健交界处取小块病组织。用75%的酒精消毒1min,再用0.1%的升汞液表面消毒30s,最后用无菌水清洗3次,把已经处理好的病组织块转移至PDA培养基[培养基(Medium)是供微生物、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水等。],置于25℃恒温箱中培养。3~4d后观察病原菌生长情况以及菌落[菌落(外文名colony)是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形态。在培养基中挑出疑似引起相应病症的菌丝转移到新的培养皿中,将疑似菌落每个转接3个培养皿,做好标记,放入培养箱内培养(25~28℃,自然光)。5~6d后,新的培养基长出不同的菌落,此时再将各种病菌的疑似菌落再转移到新的培养基,在培养箱内进行培养。此步骤重复几次,直到分离出单一的菌落。
1.2 病原菌的鉴定
将纯化后的病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1个星期左右,待菌落上产生孢子,通过显微镜观察即可鉴定出病原菌。注意观察菌落、孢子堆的大小,颜色和菌丝的生长情况,菌丝的形态,是否有隔,孢子或子实体的形状、颜色、大小、隔膜数目等。
1.3 田间防治试验
1.3.1 越冬期园地清理与消毒防治叶部病害
于2012年2月上中旬采取冬期园地清理与消毒处理和对照,每处理设3个重复。冬期园地清理与消毒处理方法是先清除畦面上的枯死茎叶,再用45%的石硫合剂20倍液喷洒畦面,同时喷洒院内的柱子和荫棚。
1.3.2 发现中心病株早期用药处理防治黑斑病
于2012年3月中下旬,在田七叶部首先发现黑斑病。当发现中心病株时,使用丙环唑2000倍液早期用药处理防治与延迟15d用药处理作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
1.4 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供试药剂:50%多菌灵纯白可湿性粉剂(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50%百菌清水乳剂(广州和为化工有限公司)、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河北百纳化工助剂有限公司)、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海南博士威农用化学有限公司)。按照生长速率法进行药效测定:将PDA培养基加热融化,冷却到45℃左右后,将配好的母液与PDA培养基按1∶9的比例混匀后制成含量一定药剂的平板培养基。用打孔器在培养了3d的菌落边缘打取菌饼,放于含药的PDA平板中间。设置不加药的PDA平板空白对照,每处理做3次重复,放在25℃恒温箱中培养3d后检查结果,测量菌落的直径并记录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七主要病害症状及病原菌形态
在广西百色市靖西县田七种植区,田七病害主要为田七黑斑病、炭疽病、根腐病。在苗期主要病害为田七根腐病,危害程度高,造成严重缺苗,部分地方缺苗率高达80%。移栽定植后的主要病害为田七黑斑病,危害程度高。在苗期时也会危害幼苗茎部,使幼苗折倒。
2.1.1 田七黑斑病
2.1.1.1 田七黑斑病的症状
田七黑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在叶尖或叶中间产生水渍状褐色病斑,病斑形状为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为褐色,病健交界处为黄色,易破碎。当空气湿度高时,病斑扩大并呈黑褐色。危害茎部、叶柄时会使病部缢缩, 凹陷而扭折,有椭圆黑色病斑。
2.1.1.2 田七黑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常指由子囊菌、担子菌或半知菌,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孢子。]形态
通过显微镜观察田七黑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为人参链格孢,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前期菌丝为白色,后期变为灰黑色,培养基背面颜色为黑褐色。镜检分生孢子梗为单生或簇生,不分枝,褐色,有隔膜,直型或曲折型。镜检分生孢子黄褐色,倒棍棒形,单生或者2~3个串生,有3~8个隔膜,43~113μm×l0~15μm。
2.1.2 田七炭疽病
2.1.2.1 田七炭疽病症状
田七炭疽病危害叶片时出现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病斑,边缘红褐色明显,有同心轮纹,后病斑变褐色,严重时破裂穿孔。叶柄和茎染病时出现梭形黄褐色凹陷斑,造成叶柄盘曲或茎部扭曲。危害茎基部时造成成株倒伏或根茎腐烂。
2.1.2.2 田七炭疽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形态
通过显微镜观察田七炭疽病病原菌分生孢子为茄镰孢Fusarium so-lani,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前期菌丝为白色,后期变为灰白色。培养7d之后菌落出现淡红色粘粒,为其分生孢子堆。镜检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镰刀状,顶端尖锐,末端钝圆,19~23μm×2.5~4.0μm。
2.1.3 田七根腐病
2.1.3.1 田七根腐病症状
田七根腐病主要危害田七根部,使地上部分长势差,叶片变黄。挖出病株发现根部染病处变成褐黄色并腐烂,后期病根呈黑褐色,稀泥状。
2.3.1.2 田七根腐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形态
通过显微镜观察田七根腐病病原菌分生孢子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为灰白色,菌落具条纹,密厚。镜检分生孢子为不规则纺锤型,宽短,有3个或多个隔膜,26~40μm×5.2~6.3μm。
3 田间主要病害的防治试验
3 .1园地清理与消毒对防治
田七叶部病害的影响园地清理与消毒对防治田七叶部病害的影响2012年2月上中旬对田七园地进行清理、消毒处理。清除畦面上的枯死茎叶,再用45%的石硫合剂20倍液喷洒畦面,同时喷洒院内的柱子和荫棚。结果表明对于防治田七黑斑病,在发现中心病株时用药与延迟15d后再用药,防治效果不明显,发病率相差不是很大,相差了15.58%。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越冬期园地清理与消毒可作为防治田七叶部病害的一种防治措施,防治效果不错。而对于防治田七黑斑病来说,施药时间是否及时对防治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3.2 药剂筛选试验结果
不同药剂对田七不同的病害防治效果不同。其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适宜用来防治田七根腐病,抑菌[抑菌(bacteriostasis),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的方法。]率达到71.35%,对田七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较差,抑菌率为41.89%,而对田七黑斑病没有防治效果。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田七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较好,抑菌率为34.31%,对田七根腐病和田七黑斑病防治效果差,抑菌率仅为19.23%和11.33%。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000倍液对田七黑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好,抑菌率为71.37%,对田七根腐病防治效果其次,抑菌率为57.50%,对田七炭疽病防治效果差,抑菌率仅为27.07%。50%百菌清水乳剂1000倍液对田七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抑菌率为50.00%,对田七黑斑病和田七炭疽病防治效果差,抑菌率分别为15.90%和2.24%。
3.3田七主要病害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结果
从以上结果来看,不同药剂对不同田七病害防治效果有很大差异。在供试的4种药剂中,防治田七根腐病和炭疽病的较好药剂均为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田七黑斑病较好的药剂为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000倍液,但抑制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这可能与药剂选择、药剂浓度、实验误差有关,这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4讨论
田间调查发现:田七病害种类繁多,主要表现为黑斑病、炭疽病、圆斑病、根腐病等,黑斑病等叶部病害在广西靖西等产业种植区发生较严重。云南文山是三七的主要种植产区,官会林[9]等发现:在文山产区根腐病最为严重,最高达70%,损失占各种病害的70%~85%,是田七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成为制约田七产业持续发展及农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屏障。这说明田七在不同种植区的主要病害是不同的,其发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地的的温度、湿度等外界条件有关。在室内药剂筛选试验中,比较了4种供试药剂对根腐病的抑菌效果,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根腐病抑菌效果较好。在实际生产中,为了避免病害菌对农药的适应性,可将这几种药剂在田七种植过程中轮换使用,以有效防治病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