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笋发生菌核病如何防治?提前掌握防治技巧,轻松化解防病难题

莴笋[莴笋(学名:Lactuca sativa L.var. angustanaIrish.)又称莴苣,菊科莴苣属莴苣种能形成肉质嫩茎的变种,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又称莴苣,在种植[种植即植物栽培,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花草、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等。]过程中病虫害[病虫害病害和虫害的并称,常对农、林、牧业等造成不良影响。]不是很多,很少使用农药,但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霜霉病、菌核[真菌生长到一定阶段,菌丝体不断地分化,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颜色较深而坚硬的菌丝体组织颗粒。]病、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也时有发生,其中莴笋菌核病尤为严重,在露地和棚室栽培中均有发生。该病主要危害莴笋的茎基部[基部,就是所谓的“形态学下端”,具体到一棵植物来说就是茎与根交界的部分。],在收获前的茎部迅速膨大期是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盛期,刚发病时莴笋会青枯萎焉,严重整株腐烂倒伏,上生有棉絮状菌丝体[菌丝体(mycelium),指的是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的营养体类型。]和鼠粪状菌核,对产量和品质均有影响。

莴笋发生菌核病如何防治?提前掌握防治技巧,轻松化解防病难题

1、症状识别

莴笋发生菌核病如何防治?提前掌握防治技巧,轻松化解防病难题

发病初时,植株近地面茎基部先受害。病斑初为褐色水渍状,后扩展至整个茎部,使茎基部软腐,并在被害部位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体,后期产生菌核,有时茎基部还会出现开裂的症状。菌核初期为白色,后逐渐变为鼠粪状黑色颗粒状物。通常菌核病引起的腐烂没有恶臭,有别于细菌性软腐。

莴笋发生菌核病如何防治?提前掌握防治技巧,轻松化解防病难题2

莴笋染病后,植株下部叶片变软发褐,病害向上发展,上部叶片青枯状萎焉,茎秆发病,植株生长不良,重者整株枯死或倒伏。

2、莴笋菌核病的发生规律

莴笋菌核病的发生与气候、管理水平有很大关系,病菌可通过气流、雨水和农事传播。莴笋菌核病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在温度20℃,湿度大于80%,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当温度高35℃,病害很难发生。地势低洼易积水的田块,田间[田间 (1916—1985),男,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羊山人,著名诗人。]湿度高,发病率也高;种植过密,生长中后期未及时除去基部老叶、病叶、杂草,有利于发病;前茬作物有病菌(莴笋菌核病除危害莴笋外,还可侵染白菜等十字花科、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蔬菜作物),不注重种子处理、偏施氮肥,容易发病重。

莴笋发生菌核病如何防治?提前掌握防治技巧,轻松化解防病难题3

3、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在莴笋生长中、后期的易发病阶段或发病初期,可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粉剂(Dustpowder,DP)是将原药、大量的填料(载体) 及适当的稳定剂一起混合粉碎所得到的一种干剂。]800倍液、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0.5%小檗碱水剂400-600倍液等、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等喷施茎基部、老叶和地面,隔7天1次再喷淋1次。注意事项:要轮换用药,要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

(2)发病田块与禾本科作物实行轮作,或夏季高温休田时采用灌水浸田,棚室进行高温闷棚,可较少田间病源菌。应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增加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

(3)种子、土壤消毒,减少菌源。种子用10%-15%的盐水或硫酸铵水溶液漂洗种子,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进行消毒;在定植前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3千克拌细土撒在畦面上消毒。

云众地服务宗旨:帮助农民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